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 2号,是一处红墙黄瓦、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讲习所旧址是明代修建的孔庙,原来是番禺学宫,也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孔子的场所。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于1924年7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截止到1925年,已经举办了5届。1926年5月到9月,毛泽东在这里任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使古老的番禺学宫成了培养革命斗士的摇篮。农讲所共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20余门课程,学员来自全国的20多个省区约300余名。毛泽东同志讲授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地理”三门课程,并编成了《农民问题丛刊》一书。学员们通过在这里学习革命理论和进行军事训练,为日后从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毕业后,他们分赴全国各地进行革命活动,成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按原貌维修复原。看到内部的设置,总会使人想起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学习的情景。
1959年,杨之光先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著名的《毛泽东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不仅创作了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作品、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到最后还把自己毕生创作的1000多幅精品全部捐给了国家。2013年,杨先生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杨之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国画家,是现代新写实人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努力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绘画的严谨造型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呈现出一种从现实中来、又超越写实技巧的写生,有力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著名评论家郎绍君用简洁的话语对他进行了肯定:“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画,以革新为主潮,这一主潮又以新人物画为‘火车头’,而杨之光是带动这个‘火车头’的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杨先生之艺术成就,可见一斑。
杨之光的创作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特色。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评价他说:“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国画家,杨之光的作品正面地反映了每个时期的社会生活,都是铭刻时代鲜明印记的优秀作品,在将中国笔墨与西洋造型相结合进行人物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是当代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水墨人物画画家。”在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上,杨之光正是通过有意识地借鉴油画而开辟出了新天地。当年正值青年的杨之光,之所以敢于以这种形式来创作此幅表现领袖形象的巨幅之作,其勇气与信心也正是来自于他用中国画的材料和技法对列宾油画《萨布罗什人》所进行的临摹,这使他获益良多。也正是鉴于此,他在创作《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才能胸有成竹地对作品中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加以区分,对画面中的前后空间进行从容处理。
对于此题材,杨先生六易其稿,本文谈及的《毛泽东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其第一稿。此作画幅巨大,图中人物较多,可谓融肖像画与故事性创作于一体。此稿,画家选择了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正门庭园。在一株灿烂盛开的英雄树下,面相儒雅的毛泽东着一身长袍,正数着手指头,耐心地向簇拥在其周围听得津津有味的7位农民学员细算着地主阶级的累累罪行。为了这幅创作,他深入生活,沿着当年农民运动的路线进行亲身体验。为表现好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进行了大量的人物写生,甚至专访了一批当年曾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的革命老人,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收集了大量素材,并进行了加工和创造,使他们尽量符合当时的气质。他后来回忆说:“历史画最犯忌的是缺乏生活根据,缺乏生动的形象。因此,我沿着当年毛主席搞农民运动的路线,认真地重走了一遍,搜集了很多不同地区的农民运动骨干形象,画面中的人物,我是用一百个人物素材进行提炼,画出了标准的湖南人、广东人。”这正是杨先生对艺术的真诚,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认真态度和匠心精神的体现。
《毛泽东在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作为一幅重大的历史题材作品在现代中国革命史绘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画家对作品中艺术形象质朴性的表达,以及在历史题材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历史主义态度都是十分珍贵的。这些品质,必将与画家自身成熟的笔墨技法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画中的典范。
《毛泽东在农民运动讲习所》杨之光 120cm×200cm 纸本设色 1959年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