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峰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骨二科,河南 郑州 450007)
随着人们伏案工作强度的增加,且日常缺乏身体锻炼,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趋于年轻化[1]。虽然有不少患者在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后均可恢复正常腰椎功能,但仍有部分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经皮椎间孔镜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术式,但两种术式均存在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本次研究旨在对比这两种术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优异的手术疗法。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6例为研究对象,以术式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纳入和排除标准:①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与护理》[2]中所述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腰痛且向臀部和下肢放射疼痛,直腿抬高试验结果存在下肢放射性疼痛状况,影像学检查显示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者;②排除合并腰椎结核、肿瘤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患者。对照组患者73例,男41例,女32例;年龄28~61岁,中位年龄43.82岁;病变节段包括L4-559例,L5-S114例。治疗组患者73 例,男43例,女30例;年龄27~63岁,中位年龄43.97岁;病变节段包括L4-557例,L5-S116例。本院伦理委员会对临床试验材料进行审核,结果显示未对患者构成风险;且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书,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取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具体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术前C臂机透视定位为依据,在病变椎间隙打开3~5 cm的切口,从髓核突出的一侧紧贴棘突骨面进行分离,直达椎板间隙上、下缘,将突出的髓核团显露并摘除,随后检查椎管内是否有髓核残留和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松弛以及伤口出血现象,最后放置引流,术毕缝合伤口。
治疗组采取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具体为:消毒铺巾后在棘突旁距病变椎间隙距8 cm处进行局部麻醉,C臂机透视下以穿刺针抵达椎间盘中央,注入2~3 ml有色造影剂后以导针为中心打开0.5~0.7 cm的切口,依次置入扩张器和套管,保护出口神经根,对小关节突进行研磨;随后在椎间孔置入工作套管和椎间孔镜,在椎间孔镜下观察,发现蓝染变性髓核后以髓核钳抓取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彻底清除蓝染髓核并显露神经根,检查神经根是否压迫、松弛;对纤维环进行射频热凝成形止血,取出工作套管,术毕缝合伤口。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取抗感染治疗,对照组48 h后拔出引流管;随访1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腰椎功能和疼痛指数(术后48 h),具体为:①腰椎功能以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 评 分 系统进行评定,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膀胱功能4项,总分29分,分值越高表示腰椎功能越佳;②疼痛指数以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定,0分为无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剧痛。
应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中位年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 <0.05),治疗组患者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0.05),治疗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见表1。
治疗组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5.48%(4/7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44%(12/7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RS和JOA评分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NRS和JOA评分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NRS/分 JOA/分对照组 73 54.19±19.82 125.49±20.11 4.72±0.38 15.29±3.41治疗组 73 57.03±13.87 89.37±12.53 1.58±0.42 24.38±2.62 t值 1.003 13.025 47.367 18.060 P值 0.318 0.000 0.000 0.000
表2 两组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所致[3],是诱发腰腿痛的关键因素,由于椎间盘处于脊柱支持结构中的重要位置,解剖结构复杂,因此手术治疗存在一定的难度。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内窥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让直视状态下摘除椎间盘病变髓核成为可能,可有效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效果理想,与叶颂霖等[4]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分析为:①椎板开窗术髓核摘除以后路颈椎间间隙为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野清楚,可解除硬脊膜和神经根压迫症状;但椎板开窗术仍属于开放手术,需通过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才能将突出物显露出来,可能会导致硬膜囊破裂和神经根损伤[5-6],且术后粘连和感染风险较高,患者耐受度较低,高危患者或体质不佳患者应用受限。②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具有麻醉风险小,对神经和椎管内结构影响小,术后椎管内瘢痕组织少的优势,随着器械改进和医生对脊柱解剖结构认识的深入,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临床应用日趋广泛[7-8]。但就现阶段临床水平而言,该方式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明显局限性,以患者髓核向远端游离(或其椎间孔狭窄)为例,在操作中虽然可在髓核钳等工具作用下触碰到突出节段,但是操作难度极大,容易对神经及周围组织造成损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医生多主张开展小切口开窗手术治疗,虽然创伤较大,但是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手术风险相对较低[9]。针对上述问题,临床日渐重视椎间孔髓核摘除术操作规范的研究,在具体研究中应充分分析该手术操作的优劣性,并参考椎间盘镜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入路方式,可从后方入路,通过小切口在硬膜外放置内经,对髓核突出情况进行探查,随后取出[10]。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的优势,可尽快恢复患者腰椎功能,减少腰痛症状,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