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逆袭夺冠,获得第二名的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文学硕士彭敏,获得第三名的则是四川大学学生韩墨言。主持人董卿这样称赞雷海为:“我觉得你所有在日晒雨淋,在风吹雨打当中的奔波和辛苦,你所有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背下的诗句,在这一刻都绽放出了格外夺目的光彩。”
雷海为说,自己7岁起读诗,喜欢诗词中文字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17年。做礼品销售那几年,每周末他都会去书店看诗词,在书店里背完,回家后默写下来,下次去书店再校对一遍。如今做起了快卖小哥,在等餐间隙,其他人都在看直播、打游戲,雷海为还是在拿着手机背诗。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也一直未成家,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读古诗词,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多维解读
诗歌未必来自远方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是乏味的,甚至是艰难的,生活的苟且和诗意的远方似乎总是对立,无法共容。然而雷海为却告诉我们,体味诗歌并不一定非要去到远方,阅读是抵达诗意和美学最简便、也最便宜的方式。它会让生活变得轻盈一些。文学并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品,文学和体力活也并不对立,相反,当它和最朴实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才格外美妙。每个人都可以用文学来领悟寻常的日子,甚至拿起笔,去书写最平常的日子。
雷海为让人想起十多年前,新疆作家李娟横空出世。李娟不是坐在书房里写作的,她在阿尔泰地区当裁缝、开杂货铺、跟着牧民转场,从春牧场、夏牧场一直到冬牧场。她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可她笔下的文字无比朴实,又无比华丽。体力活并不意味着粗糙,干体力活也并不意味着脑中空空无物,这其中其实蕴藉着最原始的生命张力。
年轻人,或许可以尝试像雷海为一样,不要轻易被生活压垮,不要轻易随声附和或随波逐流。在生活喘息的间隙里种下一颗种子,它可能就静悄悄地开出一室兰花。用诗歌给生活加一层滤镜,它至少会变得赏心悦目很多。改变,或许就从这里一点一点开始了。夺冠后的雷海为依然在送外卖,但谁也不能否认,诗歌对他的回报,早就开始了。
奋斗抒写诗和远方
“外卖小哥夺诗魁”,对于获得第二名的北大硕士彭敏来说,内心肯定有些失落;但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北大硕士夺得诗魁,好像属于情理之中;而外卖小哥作为励志的典型,其夺得诗魁,便点燃了所有心中装着诗和远方的普通人的奋斗激情。
如果每一个普通人都像这位外卖小哥一样,不管从事何种行业,心中都始终装着诗和远方,而且用不懈奋斗抒写着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活力。《中国诗词大会》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北大硕士,还是外卖小哥,抑或扫地阿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上,没有身份上的高低不同,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他们所处位置不同,求学经历不同,但对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同样炽烈的。
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于“北大硕士输给了外卖小哥”。能站上诗词大会决赛的舞台上,本身已经是一种成功,而且他们都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着各自的力量。北大才子彭敏作为一名诗刊编辑,悉心编辑的诗刊为更多诗词爱好者提供了精神食粮。外卖小哥雷海为用久久为功的行动逐梦,用奋斗抒写诗和远方,饱含了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外卖小哥夺诗魁”,看似偶然,实则偶然中带有一定的必然。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次成功都浸透了奋斗的汗水。只有用奋斗抒写的诗和远方,才更加令人欣喜,无比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