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其实,代客祭祀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往年,像直播扫墓这样的新颖方式已经出现。在一个本身快速变化,传统正面临重构的社会,清明祭祀方式的改变,也实在无须大惊小怪。
而此次重庆这家陵园推出的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收费100元的代客祭祀“基础套餐”,较之以往的代客扫墓服务,最突出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往年媒体报道的代客扫墓一般多是在网上推出的私人业务,而重庆这家陵园推出“一封信式”代客祭祀,则是陵园官方推出的服务,相较而言,后者可能更有“规范”保障;二是,该形式突出了“一封信”的主题,并倡导生态、文明祭祀,不为客人哭坟、烧纸等,其实更显仪式感,也更符合生态要求。
在传统的祭祀观中,祭祀者自己到场,不过是最低限度的要求,这是一种最起码的祭祀诚意的体现。应该说,这种传统祭祀观很正常,也至今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该是祭祀的主流选择。但也得看到,随着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特别是流动社会的转变,祭祀从外在仪式到内在观念,其实一直都在不断变迁,只是这一速度可能相对较慢,多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为人所接受,而代客祭扫乃至直播祭扫的出现,则表现得相对突兀,也就更容易引发争议。
但是,面对种种新的祭扫形式,尽管无须予以统一提倡,但只要符合公序良俗,就应该为社会所包容。一方面,在如今这个高度流动的社会,出现祭祀者因为工作、身体、距离等原因无法到现场祭扫的现象,其实非常正常。那么,相对于缺席祭扫,请人代为祭祀,又有何不可?另一方面,尽管清明祭扫是一个社会的传统活动,但在个人情感语境下,祭祀亲人终究是一种个体化叙事,只要不违背社会的道德、法律,应该允许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不过是很正常的事。
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清明祭祀,最重要的内核其实还是“真诚”,而具体形式反倒是其次的。至于到底如何来表达“真诚”,这个权利应该属于祭祀者本人。而事实上,虽然祭祀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社会的祭祀之风并没有衰落,这就充分说明,社会的祭祀诚意并没有因祭祀方式的改变而受影响。同时,这也体现了传统文明在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时的张力与活力。当然,祭祀方式可以“创新”,但对于公序良俗的尊重,仍是必需的。
——摘自《长沙晚报》
点评
代客祭祀这种形式近年来早已屡见不鲜,但争议却一直持续。本文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重庆某陵园推出的“一封信式”代客祭祀服务较之往年的变化——由于是陵园官方推出的服务,所以在规范性和仪式感上更有保障。进而提出自己的觀点:对“一封信式”代客祭祀应多些包容。而文章也始终围绕这种观点进行说理论述。在作者看来,祭祀最重要的内核还是“真诚”,而具体形式反倒是其次的。最后,文章在肯定新的祭祀形式体现时代创新的同时,也回归传统,表达了创新应尊重公序良俗的观点。文章逻辑清晰,层层推进,观点辩证且具有启发性,是一篇典范的时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