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贵
《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笙歌唱尽,阑珊处孤独向晚》《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乍一看这些极具风花雪月情调的书名,许多人还以为是言情小说,哪曾想,它们的作者竟然是胡适、沈从文、鲁迅等名家。不少网友看到这些面目全非的书名,都忍不住发微博吐槽,直言“脂粉气太浓”。
何谓经典?古人云:“常念为经,常数为典”。被奉为经典的著作必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典范,是时代的标杆。每一位民国大师都有各自的语言风格,比如,鲁迅的文字沉实稳重,张弛有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空洞华丽的辞藻堆砌显然不是他的风格。《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一书,精选了鲁迅的《朝花夕拾》等文章,书名看起来很“雅”,很有“文艺小清新”的范儿。但这样一个书名,与鲁迅的风格相去甚远。不知道的读者,误以为书名取自鲁迅某篇文章的经典语录。如此包装,倘若大师泉下有知,恐怕也要跳将出来,再嬉笑怒骂一回。
如果说“脂粉气太浓”是玩弄文字游戏的“媚雅”,那么当下的图书市场自然也不乏放弃高雅格调、走向“媚俗”的一面。
据了解,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并非特例。北京某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的《哇哦!这些老头真有趣》和《哇哦!这些姑娘好有才》,网络化口语的书名很“接地气”,但前者内容实际为丰子恺、汪曾祺、鲁迅、老舍等民国大师的散文合集,后者则为林徽因、张爱玲、萧红、冰心等民國才女的散文合集。书名如此操作,简直有网络“标题党”的风范。
当下的图书市场,为何热衷于涂抹经典?解答这一问题,注定绕不过另一个沉重的话题——现在的年轻人还读书吗?显而易见,不爱阅读已经成为时下国人的常态,至少传统阅读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一现状,从营销角度来说,用一种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推广经典,弘扬经典,似乎情有可原,出发点是好的。无奈,这种套路反而暴露了出版商急功近利的心态,煞费苦心的包装,只是一味迎合读者、讨好读者罢了。
对经典进行包装使之雅俗共赏固然值得尝试,但如果用力过猛,要么千篇一律地给经典“涂脂抹粉”,把经典包装成“网红脸”;要么靠低俗的“标题党”来博取眼球,并冠之以畅销书的名头,无异于画蛇添足。著作内容没有实质改变,读者的阅读门槛没有提升,读懂鲁迅依然是困难的。
拯救经典首先要尊重大师,敬畏经典,给读者呈现表里如一的著作。无论是“媚雅”还是“媚俗”,都是对经典的一种伤害。
——摘自《梧州日报》
点评
文章首先从大师经典被“涂脂抹粉”这一社会热点现象谈起,简述了事件发生的原委,寥寥数言,即道出了为何说“如此包装,拯救不了经典”的原因,呼应标题,观点鲜明。此外,作者没有就事论事,囿于一点,而是将目光聚焦到当下图书出版普遍存在的“媚俗”“媚雅”问题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之所以当下的图书市场热衷于包装经典,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们不爱阅读。观点可谓掷地有声。最后,作者呼吁唤醒对经典的敬畏与对大师的尊重,给读者呈现表里如一的著作。文章观点犀利,论证有力,是篇极具现实意义的时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