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国伟
漳浦县石榴镇有一座两进廊式带天井的老宅见证了闽南革命,在这里中央红军打响了创建靖和浦苏区的第一枪,红色烽火熊熊燃起,开始出现新的革命局面,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靖和浦苏区革命根据地。这座老宅,也成为闽南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承载者,成为人们瞻仰革命前辈的地方。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同一天毛泽东在漳州芝山红楼接见邓子恢、王占春,听取关于闽南革命斗争情况汇报。毛泽东强调指出:这次红军攻打下漳州,并不是要长期占领城市,当前的革命重心仍然在农村,必须抓紧时机,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以小山城、龙岭、龙溪圩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向漳浦、南靖、平和、龙溪、云霄5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公开宣传、秘密组织等。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4月24日,东路军红三军乘胜追击张贞残部进驻漳浦,红七师在时任师长陈伯钧的带领下进驻石榴,师部就设在石榴村大户人家许怣枝自愿献出的一座两进廊式带天井的老宅。
这座老宅坐东北面朝西南,共有前后两进建筑。前落只有一层,是燕尾脊平房;后落是两层楼,楼上是木制地板,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显得古朴,有历史的厚重感;左右还有两座护厝,共有12间暗房和上下两间大厅。木制的楼梯设在楼下大厅正中屏风后,前后落左右两侧有榉头(厢房)相连,榉头朝天井一面敞开,让大房通风敞亮,又让两落房子方便进出。前落门口还设有一小埕,是一座典型的闽南燕尾脊大厝。
这座古厝并不显眼,不在石榴镇主要街道旁,而是深藏在周围平房里。从镇里街道边要往里走几十米小路,才能见到这座院落归整、门前有一片小空地的老房,它的隐蔽恰好成为红七师司令部的最好选择。历史之幸,大厝之幸,这座闽南建筑成为中央红军开展闽南革命的见证者。
在右护厝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着红军当年书写的标语:“创造铁的红军,打倒帝国主义,消灭张贞残部。”落款:红军三军七师司令部。据说,这些标语就是时任红七师师长的陈伯钧所留。一位军队的主要领导者拥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可以想象这支红军队伍所拥有的强大战斗力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后墙壁上,依稀能辨认出红军当时刷墙书写的大字标语:“打倒帝国主义,红军向前进!”这些激荡人心的标语,见证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正是这种铁的精神,才使红军能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地成长壮大,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红军从来都是意志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如一坚持革命,成为当时一股不可阻挡的新生力量,充满朝气蓬勃。
适时,一股红色潮流席卷了石榴这个小镇,人们激动而好奇。中央红军,红色的队伍、红色的口号、红色的作风,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红色的思想熏陶。我能想象,在这座古厝里,红军战士环绕站岗,军容严整,一个个战士犹如挺拔的树,立在那里,尽显威武的英雄之师风采。红七师司令部桌上铺展着作战地图,还有不时从屋里传来的电台发报声。门里门外,尽是战士繁忙进出的身影,师将领围坐在一起,细致又专注地研究作战方案。这座古厝,成为开展闽南红色革命的制高点和先声,红色的基因从此注入。
时任红七师师长陈伯钧将司令部设在石榴后,即与邓子恢等深入小山城、龙岭、龙溪圩一带考察山形地貌,探索如何建立苏区。曾经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他意识到,即将建立的苏区位于靖和浦三县交界的群山中,这里地势险要,便于隐蔽;又环抱着盛产粮食的盆地,可以为苏区和地方武装提供可靠的粮食保障,是天然的打游击的好地方;在新的苏区崛起后,不仅可以成为拱卫中央苏区的屏障,又可以据此发展,使红色区域直通海口,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同时,也将成为国民党军进攻中央苏区时的前沿战场,遭到数倍于己的敌人的重兵围攻。在远离中央红军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扩大土地革命斗争区域,得到广大人民的有力支持,靖和浦苏区的革命武装才可能有足够的战略空间和敌人周旋,才能保存有生力量,保卫、巩固和发展靖和浦苏区,并向周围各县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扩大红色根据地区域。
在这样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红七师将兵力沿拟建苏区的山村及山下周围村庄全面展开,迅速在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配合地方党组织、赤卫队,发动群众,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轰轰烈烈、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红色革命点燃了熊熊烽火,到处留下红军印记。
红七师首先清除了红色区域及周边地区乡村反动民团残余势力,解除反动威胁,为开展群众活动创造一片清明的天地。为更好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主张,红军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广泛散发传单,让群众深入了解红军、支持红军。同时,加强口号标语宣传,如在许多墙壁上书写“打倒蒋介石,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反对日本出兵中国”“反对国民党出卖东三省”“打倒土豪劣绅”“红军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等大幅标语和墙报,让红色思想深入人心,对群众进行思想革命教育。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红军开展工作顺风顺水,和群众打成一片。
红七师进驻石榴期间,战士们高唱红军纪律歌,并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约束自己,树立了人民之师、威武之师的革命形象。铁的纪律造就红军铁的作风,红军买卖公平,时刻注意保护群众利益。红军向群众借东西一向有借有还,如果有损坏照样赔偿,从不侵犯群众一丝一毫。正是这种优良作风,红军深深地在当地人心中扎下根,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革命队伍”,因而红军得到人们的一致拥戴。那时,很多群众都自愿让出房子给红军暂住。我能想象,红军和群众亲如一家,互相信任,互相扶持的温馨场景,共叙军民鱼水情。
红军还开展打土豪、分浮财、开仓济贫、宣布废除苛捐杂税田租债务等活动,得到群众热烈拥护,也让人们认识到,红军是真心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为人民而战的革命队伍。红军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在各乡村成立革命委员会,设立分田委员会,进行土地与人口的登记、统计和田地等级、成分评定等工作,按照中央苏区的做法开展分田,建立一整套规范、公正的制度,让群众信服,也树立了红军的威信,值得信赖。随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同时建立乡党支部,用红色政权保卫人民,让广大群众安心,也为今后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广大农民实现了日日盼望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翻身做主人,热情高涨,纷纷参加赤卫队、农会、妇女会、青年团和儿童团等组织,形成人人参与革命的火热局面。在短短的時间里,红军用卓有成效的多种方式,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光明的盼头,更加拥护新生的人民政权。在红军的影响下,参加红军成为当时许多青年最强烈的愿望,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有的还瞒着家人偷偷报名,连一些外地青年也纷纷加入红军。
5月中旬,陈伯钧参与创建红三团。东路军从漳州、龙溪、海澄、漳浦、南靖、平和等地刚参加中央红军的青年中抽调600余人,与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合并,组建5个红军游击大队,先后开赴漳浦县城集中,由红三军拨出200多条枪,并派尹林平、张长水等40多名军事干部进行充实加强和短期正规化军事训练。几天后,在县城西郊新厝顶村,由党代表邓子恢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团长冯翼飞、政委王占春、副团长尹林平、政治部主任谢小平,下辖6个连,按中央红军建制,各连均建立党支部,并设立政委职。红三团的建立,标志着靖和浦苏区正式创建完成,闽南开始出现工农武装割据根据地的局面。
至5月下旬陈伯钧率部回师时,虽然只在漳浦驻留短短一个月时间,但靖和浦苏区中心区各乡村已成立苏维埃政府,周围区域各乡村在成立革命委员会后,虽未来得及完成分田工作,但大部分建立了党支部,红七师顺利完成了创建靖和浦苏区的重大任务,为闽南接下来的革命斗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曾经的红军之师早已远去,只留下古厝这座司令部旧址,静静地述说曾经风起云涌的红色革命,但历史不会遗忘,英雄的红七师在漳浦石榴打响创建靖和浦苏区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