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玉洁
(甘肃省金昌市人民医院放射科,甘肃 金昌 737100)
棕色瘤是由甲状腺肿瘤或甲状腺增生导致甲状旁腺的功能亢进,从而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促使骨钙进入血液循环,引发骨质吸收、骨质疏松、反应性结缔组织增生所形成的骨的假瘤性病变。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其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几种骨的瘤样病变相似,故极易被误诊。本文以2010年至2015年期间甘肃省金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棕色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该病的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进行诊断的准确性,降低其误诊率。
选取2010年至2015年期间甘肃省金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棕色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这3例患者均被误诊为患有骨肿瘤或骨的肿瘤样病变。在这3例患者进入该医院后,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其患有棕色瘤。这3例患者均为女性,其年龄为32~47岁,平均年龄为40.3岁;其中,第1例患者就诊的原因为其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右肘部肿胀及疼痛,第2例患者就诊的原因为其出现了左侧髋部疼痛,第3例患者就诊的原因为其出现了全身疼痛、不适。在这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局部皮肤的温度及颜色正常,且表皮无破溃。对这3例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显示,有2例患者存在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的现象(即其血钙的水平在2.70~3.96 mmol/L之间,其血磷的水平在0.42~0.74 mmol/L之间),有1例患者血钙及血磷的水平均正常。这3例患者均存在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升高的现象(即其PTH的水平≥ 70 pg/ml)。
在这3例患者入院后,对其中1例患者右侧的肘关节进行标准的X线摄片扫描和CT扫描,对其中1例患者的骨盆进行横断位CT平扫,对其中1例患者进行全身骨扫描(ECT)。检查结束后,分析、总结这3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对这例患者右侧的肘关节进行X线摄片扫描的结果显示,其右侧肘关节尺骨的鹰嘴处存在局限性骨质破坏区,该区域骨质的密度欠均匀,且未见明显的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见图1)。对这例患者右侧的肘关节进行CT轴位平扫的结果显示,其右侧尺骨的鹰嘴处存在类圆形、膨胀性的骨质破坏区,该区域的CT值约为20~42 Hu,骨皮质菲薄,软组织的密度影突出(见图2及图3)。对这例患者进行手术时,从其骨髓腔内刮出的病理骨组织呈囊性改变,表示其骨组织已受到侵蚀,且被侵蚀的区域约为3.0 cm×4.1 cm,其病变处的骨皮质存在变黄的现象,骨质存在被破坏的现象。对这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大量的增生纤维组织中散在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的胶原纤维,其病灶区可见较多的出血,并伴有少量的含铁血黄素沉着。
这例患者左侧的髂骨存在多发性、类圆形、边界毛糙的骨质破坏区,且该区域的周围未见明显的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见图4)。
图1
图2
图3
图4
这例患者左侧桡骨的下端、左手第1掌骨的头下、右手食指末节的指骨及双侧髂骨均存在局限性代谢活跃。
这3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对其进行6~10个月的随访,并对其进行影像学复查。结果显示,有2例患者病变区域的骨密度增高,骨质破坏区的范围缩小。有1例患者局限性代谢异常的现象消失。
骨棕色瘤是由于患者存在甲状旁腺的功能亢进或患上了甲状腺肿瘤,使其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从而刺激破骨细胞的活动、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吸收、增加胃肠道对钙的吸收,进而使骨钙进入患者的血液循环所引发的以骨质吸收、骨质疏松为特点的假瘤性病变。该病可累及任何骨骼,但以骨形成及骨吸收较快部位的病变更为显著[1]。骨吸收过度可引起骨质疏松,还可形成局限性的骨质破坏区。该区域中可含有大量的破骨细胞和纤维组织,继发的甲状旁腺黏液变性及出血还可引起液化,从而形成囊肿,其中,内含棕色液体的囊肿即为棕色瘤[2]。棕色瘤的瘤体大体呈红棕色、质软,其镜下表现为骨组织的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大量增生的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其边缘可见少许骨样基质及新生的骨样组织[3]。
有文献报道,棕色瘤的病变部位一般为骨的海绵质部分。对该病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X线扫描及CT扫描的结果显示,其瘤体的大小不一,可呈单发性、多发性或膨胀性,且存在融骨性的骨质破坏。该病患者病灶的边缘清晰,病灶周围可见骨样基质、新生骨小梁及破骨细胞被吸收后残存的板层骨[4]。在本次研究中,第1例患者右侧尺骨鹰嘴处的局限性和膨胀性骨质均被破坏,其骨皮质发生缺损,其软组织的密度影突破缺损的部位向骨外突出,但与其周围软组织的分界清晰(见图2及图3),且未见骨膜反应性增生的征象。笔者认为,可将这些征象作为将该病与恶性肿瘤相鉴别的特征。沈艳[5]等对棕色瘤患者进行MRI检查的结果显示,其病灶信号的改变取决于其病灶组织的成分及含水量,其病灶实质部分的T1WI呈偏低信号,T2WI及STIR呈偏高信号。对其病灶进行增强扫描后,其上述的信号出现明显的强化。同时,患者病灶的囊性部分呈水样信号特征,其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显著的高信号。对其囊性部分进行增强扫描后呈周边强化、内部无强化的特征。
对棕色瘤患者进行X线扫描可见,该类患者多存在骨受累的现象,并存在弥漫性骨密度减低、纤维性骨炎及囊肿形成等现象,其指骨等处存在骨膜下骨吸收的现象。笔者对参与本次研究的3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后认为,对棕色瘤患者进行X线扫描时若发现其存在普遍性的骨质疏松伴有局限性的骨质破坏,应确定其是否合并有多骨受累。对于出现多发性骨关节痛、广泛性骨密度减低、骨膜下骨吸收、多发性局灶性溶骨改变,甚至多发性病理性骨折、泌尿系结石、消化道症状的患者,需考虑其是否患上了棕色瘤,并应对其进行血钙、血磷、尿钙、尿磷、碱性磷酸酶、血清甲状旁腺素浓度、CT扫描及核素扫描等检查[6]。一般来说,“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中的血钙检测对筛查甲旁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棕色瘤患者存在的病灶部位的囊样改变常导致其被误诊为患有巨细胞瘤或其他良性的瘤样病变,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在我国的三甲医院中,高达40%~80%的棕色瘤患者被误诊为患有恶性骨肿瘤[7]。笔者认为,在诊断棕色瘤时,应注意将其与骨囊肿、骨巨细胞瘤及骨转移瘤等骨肿瘤相鉴别。具体而言,棕色瘤表现为局限性、囊状骨破坏。骨囊肿好发于年龄偏小的人群,其好发部位为骨干或长骨干骺端,表现为类圆形、梭形融骨性骨质破坏,且边缘可见硬化边,但骨皮质仍完整。对这类患者进行CT扫描时可见其病灶的界限清晰,呈水样密度,其囊肿内无钙化及残留的骨棘。骨巨细胞瘤患者的病灶呈膨胀性生长,其病灶的外观为明显的肥皂泡状。骨转移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其体内一般存在原发肿瘤,且其病灶的边缘模糊、无硬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