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科宇,金华锋,李 骏
(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常州 213000)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阿替普酶和丁苯酞都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研究发现,用阿替普酶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理想[1]。丁苯酞常被用于治疗轻中度的急性脑梗死,可有效地减轻患者脑神经细胞受损的程度。为了探讨联用阿替普酶和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1组和2组。在1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其平均年龄为(57.64±2.52)岁。在2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9例,其平均年龄为(57.58±1.9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其病情符合临床上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其年龄为18~79岁;其发病至入院的时间>4.5 h;其家属对本研究的内容知情。2)本次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其患有溃疡性胃肠道疾病;有脑梗死病史、脑外伤史、颅内出血史;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有抗凝药物的使用史。
为1组患者联用阿替普酶和丁苯酞进行治疗。阿替普酶(生产厂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110051)的用法是:将0.9 mg/kg的阿替普酶加入到100 ml 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为患者静脉滴注2次。丁苯酞(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41)的用法是:每次为患者静脉滴注25 mg的丁苯酞,静脉滴注的时间>50 min,每日为患者静脉滴注2次。为2组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阿替普酶的用法与1组患者相同。为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1)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及在接受治疗前后其血清MMP-9和VEGF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MMP-9和VEGF的水平。2)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估量表(NIHSS)评价两组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具体的疗效评定标准是:(1)显效。接受治疗后,患者NIHSS的评分≤4分。(2)有效。接受治疗后,患者NIHSS的评分为5~15分。(3)无效。接受治疗后,患者NIHSS的评分≤16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接受治疗后,1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2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9及VEGF的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均明显降低,其血清VEGF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1组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低于2组患者(P<0.05),其血清VEGF的水平高于2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血清MMP-9及VEGF 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其血清MMP-9及VEGF 水平的比较(±s)
注:a与本组患者治疗前相比,P<0.05;b与2组患者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血清MMP-9(ug/L) 血清VEGF(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1 组 48 231.5±104.2 136.3±37.8ab 246.4±47.3 482.4±78.3ab 2 组 48 232.1±105.1 173.2±41.6a 244.5±48.6 401.4±76.4a
临床上常用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研究发现,阿替普酶与人体血液中的纤维蛋白结合后,可激活纤溶酶原,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而纤溶酶可溶解已经形成的脑血栓[3-4]。丁苯酞可避免脑细胞的线粒体受到损害,改善脑部缺血区半暗带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进而预防由再灌注引发的脑组织二次受损[5]。
研究发现,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的情况下,VEGF可大量生成,促进半暗带缺血区新生血管的生成,并建立侧支循环,从而起到保护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神经细胞的作用。血清MMP-9是预测患者脑神经细胞内是否存在炎症细胞的标志物。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时,患者体内MMP-9的表达被激活,使其血液中MMP-9的水平升高。当脑梗死的面积扩大时,患者血液中MMP-9的含量可不断升高。
综上所述,联用阿替普酶和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清MMP-9和VEGF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