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指外科医生在跳动的、无体外循环支持的心脏上进行的冠脉搭桥手术。使用该手术治疗冠心病能避免患者发生脏器水肿、脏器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快通道”理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心脏外科的“快通道”理念是指让患者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尽早出ICU、尽早出院。对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实施麻醉时,也应贯彻“快通道”理念。瑞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药物。使用该药对患者进行麻醉起效快,而且其不易发生不良反应、术后身体恢复的速度快。为探讨对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的效果,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对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的部分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154例冠心病患者。对这些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2)无法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3)有多支冠脉发生病变。4)不存在肝肾功能障碍。5)未患有呼吸系统疾病。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27例;其年龄为49~66岁,平均年龄为(55.7±5.7)岁;其体重为49~77 kg,平均体重为(57.2±3.1)kg。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5例;其年龄为50~69岁,平均年龄为(56.2±5.1)岁;其体重为51~75 kg,平均体重为(56.3±3.6)kg。使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制定的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行分级。在观察组患者中,ASA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有39例,为Ⅳ级的患者有38例。在对照组患者中,ASA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有40例,为Ⅳ级的患者有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使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具体的麻醉方法是:麻醉前30 min为两组患者均肌内注射5 mg的吗啡和0.3 mg的东莨菪碱。为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1.5~2.0 μg/kg的芬太尼、3 mg的咪达唑仑和0.15 mg/kg的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为观察组患者使用1.5~2 μg/kg的瑞芬太尼、3 mg的咪达唑仑和0.15 mg/kg的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然后使用5 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两组患者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气管插管。为对照组患者持续泵入0.1~0.3 μg/(kg·min)的芬太尼进行维持麻醉。为观察组患者持续泵入0.1~0.3 μg/(kg·min)的瑞芬太尼进行维持麻醉。同时让两组患者均持续吸入浓度为1%~3%的异氟醚。术中为两组患者间断静脉注射0.04 mg/kg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在手术结束时为两组患者停用麻醉药。手术开始后持续为患者静脉泵注0.5~2.0 μg/(kg·min)的硝酸甘油,根据其生命体征调整硝酸甘油的具体用量。术中患者心率较快时,为其使用适量的艾司洛尔;其心率较慢时,为其使用适量的阿托品;其血压较低时,为其使用适量的去氧肾上腺素。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做切口时(T3)、翻动心脏时(T4)、应用侧壁钳时(T5)、关闭胸腔时(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记录术中两组患者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硝酸甘油、阿托品、艾司洛尔的剂量及术毕至气管拔管的时间、住ICU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翻动心脏时(T4)、应用侧壁钳时(T5),两组患者的MAP低于其麻醉诱导前(T1)的MAP(P<0.05),其CVP高于其麻醉诱导前(T1)的CVP(P<0.05)。气管插管后(T2)、做切口时(T3)、关闭胸腔时(T6),两组患者的HR、MAP及CVP与其麻醉诱导前(T1)的HR、MAP及CV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T2)、做切口时(T3)、翻动心脏时(T4)、应用侧壁钳时(T5)、关闭胸腔时(T6),两组患者的HR、MAP及CVP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HR、MAP及CVP (±s)
表1 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HR、MAP及CVP (±s)
注:*与翻动心脏时(T4)相比,P<0.05。
指标 组别 例数 T1 T2 T3 T4 T5 T6 HR(次/分) 对照组 77 77.3±6.2 75.2±8.3 75.2±7.8 78.2±5.7 74.7±8.2 74.2±6.2观察组 77 76.1±6.7 73.9±9.1 74.3±8.2 76.4±8.1 73.3±7.7 73.3±5.6 MAP(mmHg) 对照组 77 88.3±8.1 83.7±6.6 81.0±5.2 72.4±5.5* 75.2±7.7* 85.3±6.6观察组 77 91.2±8.0 83.3±6.8 80.9±4.9 74.3±6.3* 74.3±5.7* 85.0±7.2 CVP(mmHg) 对照组 77 6.3±1.2 6.2±1.1 6.3±1.3 11.2±3.1* 10.2±2.1* 6.1±1.3观察组 77 6.2±1.3 6.2±1.2 6.3±2.0 11.2±2.1* 10.0±3.1* 6.2±1.4
术中两组患者使用去氧肾上腺素、硝酸甘油、阿托品及艾司洛尔的剂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术中两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s)
表2 术中两组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s)
组别 例数 去氧肾上腺素(μg)硝酸甘油(μg)阿托品(mg)艾司洛尔(mg)对照组 77 35.3±9.9 2414.4±253.2 0.4±0.1 37.5±12.5观察组 77 37.6±9.5 2430.7±263.1 0.4±0.1 33.3±11.3
观察组患者术毕至气管拔管的时间、住ICU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毕至气管拔管的时间、住ICU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表3 两组患者术毕至气管拔管的时间、住ICU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气管拔管时间(min)住ICU的时间(h) 术后住院时间(d)对照组 77 135.2±21.3 15.2±2.3 13.2±0.9观察组 77 52.8±20.1* 9.3±3.1* 10.1±2.3*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指外科医生在跳动的、无体外循环支持的心脏上进行的冠脉搭桥手术。使用该手术治疗冠心病时,患者术中的输血量较少或不需要输血,能避免其发生脏器水肿、脏器功能障碍、心肌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快通道”理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在心脏外科实施“快通道”理念可让患者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尽早出ICU、尽早出院。与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相比,使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能减少患者机体产生的氧自由基,避免其发生心脏停跳和体外循坏损伤,从而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这符合心脏外科“快通道”的理念[2]。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相对应的麻醉方法也应符合心脏外科“快通道”的理念。
芬太尼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麻醉药。该药不易影响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但使用芬太尼对进行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的用药量较大。而大剂量地使用芬太尼对患者进行麻醉可导致患者术后苏醒慢,其易在用药后3~4 h发生延迟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瑞芬太尼是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使用该药对进行心血管手术的患者实施麻醉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可控性强的特点[3]。使用瑞芬太尼对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实施麻醉能提高其心肌供氧量、减少其心肌的耗氧量、维持其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其术后心动过缓、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进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进行麻醉的效果基本相同。但使用瑞芬太尼对此类患者进行麻醉能缩短其术毕至气管拔管的时间、住ICU的时间和术后住院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