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高利峰
(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在此背景之下,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是景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评价结果也是保证旅游资源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旅游资源的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条件评价法(CVM)、网络分析法(ANP)等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常应用的一种因子评价方法。例如,唐黎等[3]对福建长泰山重村从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环境氛围、开发条件3个方面选取多项相关评价因子,运用AHP法对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长泰山重村具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潜力;王翠平[4]采用AHP法,建立指标体系,对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该景区在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优势,为景区长期发展提供了可能;刘亚男等[5]运用AHP法对汤阴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得到汤阴旅游资源中文化价值权重值最大,需要重点开发,而接待设施条件、环境容量和管理与服务水平排名靠后,需要加强改善的结论;龙雨萍等[6]从资源享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和客源市场条件3个方面建立了包含20个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构建汉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系统,并以汉江流域湖北段6处文化旅游区为例进行潜力评价和排序,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国内外学者对AHP法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领域多集中在旅游资源的潜力评价、价值评价和开发评价方面。从资源类型上看,多为对乡村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类型的评价,目前对于山岳型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相对较少。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文化底蕴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目前处于旅游开发初期阶段。本研究以合阳武帝山风景区为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景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武帝山风景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北部20 km处,与甘井镇北端为邻,为梁山西峰,因其上建有汉武帝祠而得名,景区面积20.76 km2,分为武帝祠景区、磨镰峰景区、千佛洞景区、松柏林景区四个部分,是一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相互交融的旅游胜地。武帝山地势独特,气候宜人,自然植被繁茂,季节特征明显,生物资源丰富,有合阳县的“生态脊梁”之美誉。武帝山风景区内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通过对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分类标准,武帝山景区内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约114个,在全国8大主类,155个基本类中,武帝山景区涵盖了全部主类,并拥有33个基本类,占基本类总数的21.30%,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武帝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表1)。
表1 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
本研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7-8]、模糊赋值法等定量评价方法,对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每一个指标项的判断矩阵,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然后基于武帝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现状特征,运用模糊数学法,对各项要素进行模糊赋分,最后结合各指标权重,计算各项指标最终得分,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本研究结合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立足于景区旅游开发,选择最能代表景区旅游资源特色和特征的评价因子,构建武帝山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层次结构,目标层是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评价,综合评价层,包括资源价值、景区环境、开发条件三个一级指标,因子评价层共有15个评价因子(图1)。
图1 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层次模型
3.2.1 构建判断矩阵
针对目标层,将综合评价层的元素间相对重要性两两比较,得到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按任意两元素相比较分为五个档:同等重要,分值为1;稍显重要,分值为3;明显重要,分值为5;很重要,分值为7;极重要,分值为9,从而得到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表2)。
表2 目标层判断矩阵
3.2.2 计算权重
在层次分析法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一般认为当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而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根据所建立的判断矩阵,求得其特征向量为W=[0.637,0.105,0.258]T,最大特征根为 λmax=3.0385。经检验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目标层的权重值分别为0.637、0.105、0.258。运用相同方法可求得因子层的权重,如表3、表4、表5。
表3 资源价值指标判断矩阵
由表3可得,λmax=8.887,CR=0.090<0.01,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表4 生态环境指标判断矩阵
由表4可得,λmax=3.007,CR=0.007<0.01,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表5 开发条件指标判断矩阵
由表5可得,λmax=4.198,CR=0.074<0.01,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由以上各判断矩阵得到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表6)。
表6 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以及咨询相关学者及专家意见,基于武帝山风景区现状,采用模糊计分法对各个评价因子进行分项打分。以10分为总分,邀请5位熟悉景区情况的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其中0~2分为不好、2~4分为一般、4~6分为比较好、6~8 分为很好、8~10 分为非常好(表7)。
表7 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评价模糊评分
根据权重以及模糊评分,得到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的最终分值(表8)。
表8 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表8,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综合得分为6.50分,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与开发价值,在后期的旅游开发中,需要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有重点有次序的进行景区旅游开发。
根据表6,在综合评价层中,资源价值权重最大,为0.637,远远大于景区环境(0.105)、开发条件(0.258)两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值,表明旅游资源本身的品质和特点是影响景区开发和后期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应是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设计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另外,景区环境和开发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两大因素,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品牌的提升,具有制约与促进的作用,在后期的旅游开发中,应该几方面并重,综合考虑。
在资源价值评价层下,生态观光价值及休闲体验价值两项分值较高,分别为1.96分及0.79分,大于其他几项因子的评分,这说明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已具备较高生态观赏价值,后期需要以其为优势继续提升,带动整个景区发展,而其历史文化价值、康体度假价值、科普教育价值、民俗文化价值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挖掘,可通过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全面提升景区旅游资源的价值。另外,规模价值一项评分也较高,为0.73分,合阳武帝山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整体质量较高,武帝祠、千佛洞等都具有相当高的资源级别,磨镰石、马踏落崖石、升仙台等景点极具地理景观特色,其他资源单体也具有较高品味,组合状况较为适宜,既有自然旅游资源还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等级搭配合理,关联性较强,互补性较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为景点的集群建设提供了基础。但是,附加价值一项评分较低,说明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在知名度及美誉度方面较为缺乏,成为景区开发初期的一项制约因素,在后期的旅游开发中需要注意大力度加强宣传与营销。
在景区环境评价层下,生态环境分值最高,为0.63分,其次为自然气候和污染治理两项评价因子。武帝山地势独特,气候宜人,自然植被繁茂,季节特征明显,具备旅游开发的环境优势。与此同时,景区近年来也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基于良好的景区环境,在后期的旅游开发中可以将生态旅游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在开发条件评价层下,几项因子评分均较低,说明武帝山风景区现阶段旅游开发条件一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完善。交通条件所占权重最大,是景区开发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条件,目前可达景区的路线是合阳县城至皇甫庄办事处的合皇公路,但公路距离登山步道入口较远,步行距离大,且上山道路现状为土路,没有硬化,不便于汽车行驶,景区可进入性较差。在配套设施方面,目前景区内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在客源市场方面,武帝山景区游客多为渭南市及周边县市居民,客源市场较为单一,在后期的发展中也应加大宣传,扩大客源市场。
本研究从资源价值、景区环境、开发条件三个方面入手,从中选择最能代表合阳武帝山旅游资源特色和特征的15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评价因子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得到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通过模糊赋分法对每项因子打分,根据每项因子所占权重得到最终分值。根据评价结果,合阳武帝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综合得分为6.50分,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与开发价值。在各评价因子项中,得分较高的几项分别为生态观光价值(1.96)、休闲体验价值(0.79)、规模价值(0.73)、生态环境(0.63)、康体度假价值(0.42),说明合阳武帝山风景区在生态观光、休闲体验、康体度假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可以将生态旅游作为开发方向,各类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在后期的景区开发中,需要立足于这些优势,进一步提升其价值,从而带动整个景区发展;在各评价因子项中得分处于中等的几项分别为交通条件(0.39)、区位条件(0.34)、历史文化价值(0.28)、科普教育价值(0.25)、自然气候(0.20),而这几项中,交通条件一项所占权重较大,但其评分不高,说明景区道路交通条件亟待改善;在各评价因子项中得分较低的几项包括客源市场(0.16)、配套设施条件(0.12)、民俗文化价值(0.10)、污染治理(0.07)、附加价值(0.06),是景区发展的劣势因素,应重点加强。
我国已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合阳武帝山风景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将面临着更好机遇,景区的旅游内涵与功能也必将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9]。结合武帝山风景区现状,其旅游开发近期应立足于陕西省内市场,远期应进一步巩固与扩大国内旅游市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鲜明、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体验上佳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示范区。基于武帝山风景区旅游市场定位,在对其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区在下一阶段的旅游开发中应着力改善交通条件,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宣传,以及结合周边景区实现联动发展等建议。
4.2.1 改善景区交通条件
通过对武帝山旅游资源的评价,发现景区存在可进入性较差的问题。在景区交通条件方面,通过对合皇公路进行改造升级、拓宽道路宽度,形成双向4车道,提升进入景区的道路路况和通行能力,以满足景区的发展需要,远期还应考虑建设由武帝山风景旅游区门户区直达合阳县城的旅游交通专线,完善出入交通方式,优化出入交通结构,积极协调区域间交通,同时,在景区入口处配备完善的停车设施。而对于景区内部道路,要保证其做好与外部道路的衔接,确保结构合理,道路建设以生态化为主,与景区风貌相协调。
4.2.2 提高旅游产品多样性
针对武帝山风景区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综合价值[10]。例如在景区内现有的峭壁悬崖、峡谷峪道等险要地势处,结合其特点,主要开发以健身游、拓展体验游、成长体验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营建相应的探险设施和富有挑战意义的节点空间,如旅游栈道、石阶、攀岩壁、悬索道、野外宿营地等;在景区最高峰,可充分结合良好的景观视线,主要开发以观光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打造出富于变化的观景平台,营建相应的休闲服务设施,如旅游步道、栈道、观景亭、听风阁等;在松柏林片区,以丰富的植被为依托,重点开发以中老年群体、商务群体、企业职员等为服务对象的自然生态游、休闲度假游、森林养生保健游三类旅游产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自然植被景观为背景,营建体验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的服务设施,开展相关文化的节庆活动,如拜仙祈福、文化研讨,历史品读等活动。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旅游文化纪念品的开发,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4.2.3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主要从住宿接待设施、餐饮服务设施、导游标识设施等几个方面提升品质。结合景区现状与特点,在住宿设施方面,一方面要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山岳型景区的特色,可将景区周边居民点与旅游住宿结合起来,建设乡村民宿、度假别墅、野营帐篷等多种形式的住宿设施。在餐饮服务设施方面,其布局应结合旅游线路及住宿设施合理安排,做到紧密衔接,方便游客,其种类应富有地方特色和历史特色,以多品种、多档次、高质量为目标,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在旅游标识设施方面,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在景区入口处以及各景点完善各种公共信息标识物,景区的解说服务系统采用文字、人员、多媒体、图片和语言等多种形式,便于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提高武帝山旅游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以及游客的满意度。
4.2.4 提升景区知名度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增加客源[11]。例如可制作相关的旅游宣传片,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放,扩大武帝山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可在周边省及陕西省各市的公交枢纽站、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地树立武帝山景区的广告牌,宣传景区;还可以通过公交车身广告、旅游宣传大篷车等,在周边城市的公交车身张贴武帝山景区的广告宣传海报,让人们充分了解景区特色,从而产生出游动机。除此以外,还可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建立武帝山景区官方网站,从“吃、住、行、游、购、娱”方面对武帝山旅游进行全方位介绍,网站可实现在线视频剪辑、上传与分享,展示游客游记,同时,支持网络购买门票、纪念品等,另外还可加入论坛、新闻组、公告栏等,使游客随时参与讨论,了解武帝山景区发展动态。
4.2.5 实现多景区联动发展
武帝山风景区周边景点众多,距洽川风景名胜区约37 km,距灵泉村约33 km,距福山风景区约33 km,距黄河直线距离30 km,在大众旅游时代的背景之下,应坚持大旅游的发展理念,围绕“全景合阳、全域旅游”的战略目标,实现多景区联动发展,同时,景区周边各镇办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搞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风貌控制,开发建设创意农业、休闲农庄、乡村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12],充分利用乡村的物质要素,进行全面的旅游化改造和宜游配套建设,让每寸土地都成为优游的风景,经过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村一舍都成为最美好的旅游体验,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为一体的全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在此基础上,可大力推广以“洽川风景区——莘里村——灵泉村——印光故里——文庙古建筑群——朝阳村——武帝山景区”为线路的合阳风情游线,以合阳山水格局为依托,以田园休闲为特色,包揽合阳重要旅游景区景点,集山水观光、休闲娱乐、田园野趣、温泉度假、宗教参拜,民俗体验与一体,使武帝山风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及乡村旅游目的地组合成完整的旅游圈,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