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就养鹿;一万元,不算富;十万元,一小步;真正富,七位数……”这是20世纪90年代,吉林长春市双阳民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1990年,双阳梅花鹿育种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双阳被国务院命名为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双阳区是全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也是最大的鹿产品生产基地和产销集散地。
双阳养鹿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康熙年间,鹿已被作为重要贡品向朝廷交纳,而双阳把梅花鹿作为贡品敬献给朝廷是在清乾隆年间,把梅花鹿进行人工饲养始于1725年左右的清雍正初期。
当时在双阳区鹿乡镇盘古屯,有河北保定王姓打牲人迁居到此。常见三三两两的野鹿出没在神鹿川,便在神鹿川附近挖陷阱,搭上木架,盖上树枝野草。野鹿踏上陷阱,四腿悬空。捕获后将其带回家,放于栅栏内,圈养驯化,经数年繁衍,形成鹿群。此后,相继又迁来数户。这原本无名的山谷小屯得名“盘古屯”。“盘古屯”为满语音,译成汉语即“养鹿的地方”。
鹿乡镇位于双阳区西部,辖区面积273.2平方公里,近5万人口,由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构成。鹿乡镇因鹿而得名,鹿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第一乡”。
位于鹿乡镇的鹿茸早市已有上百年历史,这里是全国著名的梅花鹿产品集散中心,也是全国鹿业市场的“晴雨表”。街头两旁有几百家鹿产品经营店,每天早上5点左右,市场上就人头攒动,很多养殖户带着鹿茸来市场交易,来自全国各地的鹿产品采购商、经销商云集于此,采购鹿产品。
双阳鹿业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发展阶段(1725—1949)。当时靠人工围追、饲养引诱等方法抓捕野鹿。据史志记载,1927年双阳鹿存栏有307只,新中国成立前达500只左右。二是传统发展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及农民没收地主财产,其中也包括梅花鹿。1949年在双阳县长岭陈家屯建起第一家国营鹿场,养鹿60只。1959年建起第二家国营鹿场。1962年建起第三家鹿场。梅花鹿由1949年的60只猛增到1962年的2717只。1969年以后陆续建起了第四鹿场和第五鹿场。到1992年,全县鹿存栏已经达到40000只,其中国营鹿场存栏7410只。三是现代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当时的县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养鹿业,全县掀起养鹿高潮。
1989年,当时的双阳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国营鹿场为依托,以农户养鹿为主体,积极发展养鹿业,大力加强养鹿基地建设。双阳养鹿业迅速发展,鹿存栏数每年增长20%,个体养鹿户遍布双阳县各个乡镇。同年,双阳县养鹿15742只。个体养鹿户增至千户,养鹿达9442只,占双阳县鹿存栏数的59.9%。其中,鹿乡镇养鹿达12500只。鹿乡镇鹿乡村有90%的农户从事养鹿业,养鹿使这个村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成为吉林省闻名的富裕村。
到了1994年,双阳县委、县政府为了加强个体养鹿的管理和服务,组建双阳县鹿业开发总公司,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对购鹿贷款、鹿圈用地以及税收等诸多方面提供方便,支持个体养鹿业的发展。
1995年,双阳被国务院命名为唯一的“中国梅花鹿之乡”。1995年,国务院批准双阳撤县设区。目前,双阳区梅花鹿数量达到24万只,养鹿户1.2万余户,年产鹿茸约200吨。
经过多年发展和不断努力,双阳区在鹿只存栏、鹿茸产量、鹿茸优质品率、出口创汇额等多方面占全国各县(区)之首。
目前,双阳区梅花鹿副产品加工企业5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8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梅花鹿市场营销体系。双阳区各类鹿产品经销网店及企业已达320家,从事鹿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交易鹿副产品达5000吨,年销售额超18亿元,鹿业年产值达22亿元。
2017年,双阳梅花鹿又被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组委会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鹿业逐渐成为双阳区名副其实的特色经济主导产业,鹿业经济已经成为双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阳区发展梅花鹿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双阳型梅花鹿是世界首个人工培育的鹿科动物定型品种。目前,双阳梅花鹿存栏量占全国的30%、全省的50%左右。全区鲜鹿茸年产量占全国的25%左右,梅花鹿副产品年产量约占全国的12%。丰富的梅花鹿资源为发展梅花鹿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是品牌优势。双阳梅花鹿以鹿茸优质高产、遗传性稳定、繁殖成活率高等特点,最早荣获全国梅花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双阳梅花鹿品牌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称号,“韩坤牌”鹿茸被评为吉林省名牌。东鳌鹿业、修正药业、长双鹿业、鹤年堂药业等龙头企业,研制出梅花鹿基因营养液、骨生长因子营养液、多肽类基因工程药品、保健品等系列高新产品,市场辐射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和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三是研发优势。双阳梅花鹿鹿茸、鹿血等鹿副产品的养生、医疗、保健价值已被广泛认可,对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都有着明显功效。双阳区围绕鹿产品开发应用,先后与韩国建国大学鹿茸研究中心、吉林大学药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共同开展鹿产品研发。目前,区内已有梅花鹿基因工程研究所、东鳌鹿业中韩研究院、虹桥鹿业鹿产品开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双阳区梅花鹿科研专家韩坤的梅花鹿育种科研成果填补了世界鹿科动物定型品种的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刊综合整理)
链接
鹿文化初探
“鹿乃仙兽,自能乐性,鹿之一身皆益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评价梅花鹿。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就有驯鹿的记载,是世界养鹿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鹿产品用于医疗保健的历史之久远,入药部位之多,使用范围之广均属世界之最。殷纣王建筑了“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这是中国养鹿最早的记载,那时养鹿主要是为了食肉、衣皮、观赏。
鹿茸药用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燔鹿角治疗肿痛。以后历史医书都记载了鹿茸有“益气强志”“生精补髓”疗效和作用。
唐代县官宴请得中举子,歌《诗经》中《鹿鸣》篇,司称“鹿鸣宴”,在食谱中有“鹿胃脯”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述了鹿肉的烹饪技术。到清朝鹿肉则成为贡品。近代由于养鹿业发展,以鹿肉为原料的佳肴不下百十种,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光辉一页。
鹿因性情温顺,形象秀丽,尤以棕红毛配以白色斑点梅花鹿,受人喜爱。佛堂寺院为了增加和平静穆气氛也开始养鹿,日本在奈良的一些寺院内养鹿供观赏。
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东周时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木雕镇墓兽神怪,它们的头上都安装真实的鹿角,形成楚文化的特点。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壁画、绘画、雕塑中都有鹿,如汉代的骑士射鹿图,佛座上的卧鹿浮雕,现代的广场、医院、小区也可见鹿的装饰图案,千姿百态,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