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发生在网络技术场域内的,容易受到社会、网络等环境的干扰。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辨别力和选择力不强、自身素质不高的问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同样阻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高。本文认为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需要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能力、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创建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平台。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
作者简介:李思琪,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096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接受主體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 它贯穿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大学生依据自身对各种网络信息的整体需要,依据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和文化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传递的信息资源进行接受并且加以吸收内化,整合出自身非常有需要的思想观点和道德标准,进而接受主体来展开连续的、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学和网络被逐步引进教育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人们的视野。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限制传递各种信息的独特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加以运用网络的优势,使接受客体丰富化、多样化,增加其可接受性,使接受主体大学生能自主自觉利用网络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习驱动力,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研究,形成的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促进了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和限制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想效果的达成。
(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辨别力和选择力不强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无处不在,各种网络思想、网络文化活跃于人们的网络世界。纷至沓来的各种网络思潮相互交流交锋,在彰显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于转向成熟期的特殊阶段。大学生虽然接受能力较强,但存在承受压力能力不足,信息辨别力和选择力不强的情况。
随着年龄、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情况的变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但面对网络上一些具有鼓动性和煽动性的极端思想,部分大学生容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判断,难以理智地辨析和选择网络信息。部分大学生难以辨别网络上错误的思想信息,从而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选择吸收错误的思想,形成歪曲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当面对外界生活压力时,大学生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内心会尤为脆弱,容易受不良因素引诱而走上歧途,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以“在互联网络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对高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负面的影响和冲击足够能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部分大学生文化素质薄弱,对自身文化素养要求下降。大学生在经历繁重的升学压力后,在学习上缺乏一种持之以恒的动力,容易因为惰性而逃避学习。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大学生筛选自己所需信息时,更倾向于与学习无关的娱乐信息。一方面,大学生意志力不坚定,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难以抵挡休闲娱乐信息的诱惑;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对学术的追求,对知识没有追问,无意识地忽略了学术相关的创造性研究信息。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沉迷网络娱乐、网络游戏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浪费。
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模糊、政治信仰的迷失、价值取向的扭曲都影响其政治素质的提升。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逐步形成批判意识,开始对周围事物产生质疑。但是,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还不够成熟,使其在政治评价与判断上容易产生不理智的结果。部分大学生容易受网络煽动性信息的影响而左右自己的想法,使他们产生不稳定的政治情绪和武断的政治态度,对政治问题持模糊态度,削弱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
随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展加快,研究成果逐渐投入到实践中来,拓展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网络科技不断涌现,现阶段,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还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目前,高校在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有许多创新之处。高校在加强管理校园网站之余,还开办特色的网络培训课程。但是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依靠传统的网络工具,如校园网站、网页、QQ等渠道。对新兴的网络工具使用甚少,如学生广泛使用的微信、微薄、博客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宣传教育的渠道较为狭窄,局限其进一步的发展。高校对各种网络工具的利用率不高,创新不足,仅仅将其作为上传下达的途径,没有很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网络课程设置不灵活,实效性不强。教育形式以灌输为主,缺乏形象生动的教育效果。教育内容枯燥无味,不足以使学生欣然接受,并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淡化接受效果。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对策
对于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关系到网络教学内容的整合、网络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接受过程的各个要素起到充分的作用力;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加强。只有紧跟网络技术的更新步伐,关注大学生接受需求,才能实现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接受效果。
(一)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能力
现代传播学认为,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过程。选择是接受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传授者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进行受拒判断的过程。 大学生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就要提高接受能力,增强信息辨别力和选择力。
网络时代发展迅速,面对海量化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辨别和选择信息的能力上存在不足。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容易冲击大学生的心理防线,使其在接受与排斥之间摇摆不定。大学生多为被动性接受网络信息,其接受是外力制导的,接受主体不得不持有严肃的心态,承认思想外在的制约力与导引力的必要,承认高于思想自由的思想权威的存在,因此,其思想接受活动也是理性主导的。 大学生在被动接受过程中要實现理性选择,提高接受能力,促其主动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大学生要提高信息辨别力和选择力,对网络信息要有自己的甄别能力,选择健康信息,摒弃不良信息,警惕和防范煽动信息,不盲目崇拜权威,不放弃思辨和质疑的能力。其次,大学生在增强自我意识的同时,要培养理性思维,养成科学的洞察能力和思维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塑造思辨精神。最后,大学生应具备坚决的意志力,坚定内心想法,调整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网络信息接受能力上增强防御性,抵抗一切鼓动性信息。
(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大学生有着各种需要。但是,大学生的内外需要应在实际可允许的范围内提出,要平衡需要与现实的关系。大学生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在满足自身内在需要的同时,必须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来加以引导和规范各种需求。
内在需要对于个人发展尤为重要。大学生渴望满足内在需要,但自身的自觉程度还不够高,很难避免需要“脱轨”的发生。网络的“无所不能”增加了大学生的各种需求,为了抑制其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需要,就要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大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对于一些不想或不喜欢的网络新闻和政事,也要接受一些社会的认可、道德要求、法制约束的外在因素强制大学生接受一些网络典范,是接受活动的自觉性表现。” 大学生自觉程度提高,内在需要成为原动力,推动自主学习,增加求知欲望,进一步提升其文化素质;同时,促进大学生自觉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其政治素质,端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态度。
(三)创建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平台
目前,网络监管虽有一定成效,但是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仍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优化接受环境,融合新型网络科学技术改进和创新接受平台,将其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升。
第一,通过微信公众号功能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公众号。大学生常用的交际软件繁多,以微信交际软件最为被广泛使用。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征、学习进度等情况,拟定公众号教学内容,制定带有本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公众号,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每周更新频率可以较为频繁,发布的教学内容可较为简短,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高效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创新网络在线直播教育平台。目前,网络在线直播盛行于世,甚是受大学生群体的欢迎。但是网络直播内容千奇百怪,大多在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并没有使其得到知识上的升华。我们可以通过创新,构建专门的网络在线直播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鼓励名师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分享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规范合理化收费,让大学生有机会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以网络为主渠道接受多元化的思想意识。我们要紧跟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实现精神的内化,促进其行动外化,致力于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注释: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3.
李迎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问题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教育与职业.2011(7).24.
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2.
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76-8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0.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