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凤兰
摘 要 特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群体。他们通常因为生活拮据及周围环境的对比而产生如自卑,抑郁,彷徨,孤独甚至是偏激的想法和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是特困生心理障碍出现的表现。本文则通过对其心理障碍特点及表现的分析,提出引导特困生进入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设立基金会等各种活动等措施已解决特困生心理问题。旨在提升特困生的自尊自信,塑造其健全人格,鼓励其勤奋学习。
关键词 特困生 心理障碍 对策 行为特点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特困生的精神压力也有所增加。因此,高校特困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高校工作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社会大众的聚焦点。特困生这一群体是指因各种家庭因素缺乏经济与生活来源,无法缴费上学的学生。他们往往承受着来自其他同学,家人等各方面施加的精神压力。这便导致了一部分特困生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不仅影响特困生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影响其周围人的心理变化。由此,我们通过大量对于特困生心理障碍,特点的分析探讨,希望对高校特困生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让他们重返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1特困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行为表现
1.1自卑心理
自卑即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格缺乏自信而产生出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其产生原因多在于特困生在进入高校前与外界接触少,见识少。经济上的局限让他们不能大手笔的花钱购物,地域上的局限让他们缺乏社交能力。这种强烈的对比使他们有了落差感,在大学校园中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很敏感,也极其脆弱,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话语就可能伤害其自尊自信。
1.2孤独心理
孤独即人的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空虚内心体验。有心理障碍的特困生即使在自己情绪崩溃时也将真实想法封闭在心理,长期积压得不到解决就会形成严重的压抑感,挫败感。他们通常把自己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极少接触同学老师或参加各种活动,离群而孤僻。
1.3嫉妒心理
嫉妒即与自己相近的人超越自己产生不满,厌恶,憎恨的负面情绪。相较于普通学生的吃穿用行,特困生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一方面抱怨自己条件不佳,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别人强于自己。这种痛苦矛盾不断加深其嫉妒心理。
1.4依赖心理
依赖即靠他人支持与帮助。由于国家,学校对特困生工作高度重视且扶贫工作浮于物质的表面层次上,少部分特困生则对减免等政策产生依赖。这种心理障碍必须通过各界解决,不能让部分特困生因为物质奖励而消极处事,消极学习甚至是有自杀等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1.5迷茫心理
迷茫即对新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挣扎,从而导致迷惑失落等心理状态的产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特困生在局限的环境里通常是佼佼者,成绩是他们评价人的唯一标准。然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可能失去了优势,而没有了最主要的经济支持的他们会更加注重学习,但操之过急没有考虑学习方法往往事得其反。没有社会背景的他们对未来及现实生活就会产生迷茫无助的心理。
2特困生心理障碍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2.1高校建立特困生档案,加强特困生教育
特困生的真实性需要摸底考察。这要求高校不仅要通过个人,班级的调查认证,更要了解特困生月消费水平,当地经济状况,并建立一个能够随时修正,每年复核的动态档案。另外,学校应通过专门的教育帮助特困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自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
2.2营造健康校园环境,加强心理疏导
美好和谐充实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平等的文化氛围会使特困生客观冷静地对待自己的经济问题,从而找到自我意识,摆脱心理障碍。另外,高校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心理学选修课,开设心理咨询室等。高校应该像政府重视特困生的经济补助一样,了解并重视特困生的心理状态。
2.3设立补助基金,加大社会关注与支持度
由于高校不断扩招特困生,高校资源紧张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支持与帮助。无论是党支部还是各大单位,都可以以不同形式对特困生进行补助与支持。另外,学校可设立系統的补助基金会,落实临时或长期困难学生的经济补助。
2.4鼓励特困生勤奋学习,正确对待困难
学校可通过设立各种奖学金激励学生,尤其是特困生。这样特困生不仅会因为奖学金的目标达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能平衡自己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让特困生感受到困难与挫折都只是推动其发展前进的动力,从而建立一种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健康心态。
2.5引导特困生发挥潜力,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解决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看清现实,理解差距。要善于发现自己比人强的优点,如坚韧的毅力,朴实的性格,扎实的基础知识等。不要过多纠结于与他人的经济差距,现在的贫困不是自己的无能。未来还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鼓励自己明确目标,心无旁骛地向前走。当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时也就有了自信的资本,心理障碍也自然消除。
3总结
综上所述,特困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各界重视。在经济方面,让特困生学有所依,顺利完成学业;在精神方面,让特困生健康成长,树立自信解决心理障碍,做到“双解困。”如此,有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及高校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堂松.高校特困生心理障碍及解决措施[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32-133.
[2] 罗先诚,杨艳红.高校特困生心理障碍及矫正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07):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