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许丹
摘 要 本文从对中职学生主体性德育观培育概念以及特征的分析入手,结合中职教育以及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中职学生主体性人格、职业道德内求自塑以及德育环境氛围营造三个方面提出了中职学生主体性德育观培育的路径,并进行了一定程度地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给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给中职学生主体性德育观培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主体性德育观 培育
主体性德育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教育观念,它是以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导方向,在尊重、平等、民主氛围中促进学生整体性进步、在自主教育中实现德育内求自塑的一种教育理念。中职学生能否形成较好的主体性德育观,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成长进步,更加影响着中职学生群体的职业道德培塑。从其主体性德育观的培养路径上分析,应当注重以下三个层次。
(1)坚持中职学生主体性人格的主导方向。在培育中职学生主体性德育观的路径选择上,应当首先注重坚持培育中职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将其视做主体性德育观培育的主导方向。中职学生主体性德育观形成的基础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中职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是尊重其主体性人格,即尊重中职学生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从具体操作上来看,主要有中职教师与中职学生两个层面。一是中职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又要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性人格。学生的主体性德育观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教师行为的过程中形成,因此中职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德育观念,更要时刻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与此同时,学生之间能否达到互相尊重对方主体性人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的引导与传授。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脱离了家庭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更体现出了教师的积极作用,这也决定了中职教师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尊重对方人格的重任。二是中职学生要自觉养成尊重自己及他人的主体性人格。中职学生应当树立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格的意识和导向,只有在这种意识和导向的影响和引领下,才更有利于中职学生主体性人格的自觉养成,才能为中职学生良好的主体性德育观养成提供自觉培养的路径选择。
(2)强化中职学生职业性道德的内求自塑。职业是中职学生追求社会价值、實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中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培养其主体性德育观不仅要坚持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为主导方向,更要注重强化其职业性道德的内求自塑。职业性道德是评价职业人是否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关键,中职学生以适应未来职业为目的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其职业性道德在其良好主体性德育观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支点作用。一是要挖掘满足中职学生对职业性道德的内在需求。中职学生对职业性道德的培养是存在一定内在需求的,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性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深入挖掘学生对职业性道德的内在需求点,并有针对性地满足中职学生对职业性道德培养的内在需求,在不断地挖掘—满足过程中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性道德。二是要持续强化中职学生对职业性道德的自我塑造。职业性道德培养的另一个重点应当是中职学生自身对职业性道德的塑造。具体来说,应当包括自身不断深化对职业性道德的渴望、对职业性道德积极作用的深化认识等方面的提高与锻炼。
(3)营造中职学生整体性进步的民主氛围。尊重、平等、民主是中职学生主体性德育观形成的积极环境因素,只有在着力营造上述三个方面的环境氛围的同时,才能有效保证中职学生主体性道德观的整体进步和提高。从路径选择的作用主体而言,前两种更倾向于针对中职学生个体而言的主体性德育观培养,而从环境营造的角度看,则更倾向于针对中职学生总体而言的主体性德育观培养。因此,其营造主体应当立足于社会、中职院校、教师群体等三个层次。从社会的角度看,应当发挥民众和政府的普遍性和引导性作用,重点形成针对中职学生群体的大范围的民主氛围,包括对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约束等多种手段的应用;从中职院校的角度看,应当发挥领导和教师的组织性和教导性作用,重点形成针对本校区中职学生群体的民主意识和科学规则,营造在社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约束基础上的符合自身院校实际需求和特点的民主氛围;从教师群体的角度看,应当依托网络建立以中职教师为主的横向联动的沟通交流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中职学生主体性德育观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定向定期的学习交流活动,从主体性德育观培育的手段和方式上寻找创新点。
综上所述,坚持中职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是培育其主体性德育观的重要导向,强化中职学生职业性道德的内求自塑是培育其主体性德育观的内在动力,营造中职学生整体性进步的民主氛围是培育其主体性德育观的环境诉求。从这三个路径出发,分别针对中职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分析,能够为中职学生培养主体性德育观提供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