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 于德水
摘 要 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件频发,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背后反映出大学生这一群体社会阅历浅薄、防范意识淡薄,更深层次反映出当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章在认真分析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件特征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帮助大学生防范电信诈骗案件的方法,得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创新办法,即各大高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应当围绕“防范电信诈骗”这一主题,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创新工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网络诈骗防范意识,强化学生甄别网络诈骗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加强学生电信安全防范意识,进而为改变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频发的现状贡献力量。
关键词 大学生 电信诈骗 高校安全教育
1 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件手段特征
电信诈骗即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充分运用电话、网络、短信等现代科技手法与作案对象进行远距离交流,通过冒用名义、虚构事实等手段骗取受害人转移账户存款,从而利用银行账户截取赃款的犯罪形式。[1]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购物、网络聊天已经普遍为大学生所接受,这无疑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学生对网络安全重视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欠缺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这一群体电信诈骗案件的频发。电信诈骗案件不仅呈现出数量多的态势,同样在诈骗手段、诈骗方法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电信诈骗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受害者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运用多种作案手段进行诈骗。
1.1 利用虚拟号段诈骗
犯罪嫌疑人往往利用网络虚拟号段,通过短信群发的方式,向被害人手机发送其在某个活动中中奖的信息,并且需要提前缴纳税款等要求,利用被害人贪小便宜的心理进行诈骗。
1.2 二维码扫描诈骗
犯罪嫌疑人往往采用赠送小礼物等方式诱惑大学生扫描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后手机进入含有木马病毒链接的网站,并自动下载木马病毒,犯罪嫌疑人进而获取手机支付宝,银行账户等账户名与密码,从而盗取被害人的资金。
1.3 飞机票诈骗
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学生航班信息,然后冒充航空公司告知被害人其乘坐的航班被取消,要求其提供退改费进行机票退改签业务进行诈骗,或提供非法网站让被害人亲自进行退改操作,从而获取被害人账户密码等信息进行诈骗。
1.4 兼职刷单诈骗
犯罪嫌疑人往往在各大平台中发送兼职信息,以高收益的刷单兼职为诱惑,往往采取支付保证金或先支付后返现等诈骗方法进行诈骗。
1.5 冒充QQ,微信好友进行诈骗
犯罪嫌疑人在盗取他人QQ,微信账号后,冒充本人发送借钱等信息,利用朋友之间警觉性较低这一人際现象进行诈骗。
1.6 冒充公检法机关进行诈骗
犯罪嫌疑人往往冒充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以被害人的账户涉嫌犯罪需要冻结为由,要求被害人将自己转入到“安全账户”之中进行诈骗。
2 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件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薄、辨别能力差
中国优势教育资源的短缺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造成了中国“以课堂学习为主要途径,以各种考试为良莠考量”的教育模式,学生自小学到高中都要面临每一级的考试,对优势教育资源的竞争程度决定着学生务必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升入大学后,本应是课堂学习与社会见习相结合的多维度培养教育的平台,却因为择业难的问题导致大学教育出现向学生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一遍倾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教育的缺位。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浅薄,对社会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对某些看清本质所在,这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形成攀比心理与一味“求好、求贵”的奢靡之风,进而造成爱慕虚荣、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偏差。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安全防范意识淡薄,从而对诸如虚拟兼职、虚拟中奖、虚拟退票等网络诈骗行为警惕不足,尤其是部分女性大学生对于一些“暴富”、“高薪”、“中奖”的利诱存有贪图小便宜心理,导致她们常常陷入“管状思维”的怪圈,在遇到电信网络诈骗时极易混淆是否、迷失方向,直至落入陷阱。[2]
2.2 当前高校教育功利情绪高涨,忽视学生安全教育
高校本来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人才的“训练场”,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向学生普及安全防范等社会生活类技能,但部分高校功利情绪严重,将绝大多数精力用到基础课、专业课的教育之中,只为了生产“高质量”的“教育产品”而安排学生所学科目,甚至将考试得分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绝对标尺,而忽略了学生在安全防范,防骗知识,社会技能等软实力的培养,安全教育工作浮于表面,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仅仅是为了走走过场、凑凑学分,所以导致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网络安全教育严重缺失。学生无法在课堂内学习到预防电信诈骗方面的知识,只能凭着“勇于试错”的精神面对社会上带着巨大诱惑的“糖衣炮弹”。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电信诈骗案件在高校内频发这一现象的产生。
3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新方式
3.1 开设电信网络安全通识课,普及电信网络安全知识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开设电信网络安全通识课,并设定一定的考核制度,将电信网络安全的教育工作列入学院基础课程的行列中,制定详细的安全教育培养方案,真正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分为事前甄别教育、事中防范教育与事后维权教育三方面,多引入电信诈骗事例,将理论图形化、图片化,让同学们在网络安全教育的学习中不仅要听得懂,还要记得住,更要懂得用。
3.2 创新安全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效能
安全教育的开展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如: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微课)资源任意共享性、学习时间自由性、问题答疑及时性、信息交流畅通性的优点,从多方面、多层次、多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使网络安全教育深入学生日常,进提高高校学生网络安全的意识与防骗水平。
3.3 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因为部分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仅仅依托课程设置这一平台,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在网络防骗知识的学习中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与厌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應当创新安全教育的方式,如:开展网络防骗演讲活动、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电信诈骗防范交流会等。并组建网络安全卫士社团,电信防骗咨询组等学生组织,使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知识由被动式学习改变为主动式学习,树立安全教育宣传的主人翁意识,在相对分散化的安全防范知识之间构建知识交互的桥梁,从而在高校内构建防范电信诈骗的动态网络。
3.4 依托高校警务室开展电信防骗教育,形成多方联动主体
利用高校警务室这一平台窗口,建立与当地网络犯罪侦查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民警的业务优势,邀请网侦民警进课堂讲授电信诈骗的真实案例与防范方法,使学生在真实案例中了解电信诈骗的新手段,弥补了知识学习滞后性这一短板。为增强学校教师对于防范电信诈骗知识传授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把案发情况纳入各系教师、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有效地将校园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嵌入教育专职部门职能,起到警校之间“信息对称、资源共享、职能教育”,使得整个系统能够和平、稳定,向上发展。[3]
3.5 培养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严防个人信息泄露
电信诈骗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在对高校内学生的调查中得知,高校学生普遍对个人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存在认识错误,将个人真实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各大平台软件信息等)随意告知他人,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进行电信诈骗,进而导致了悲剧的上演。高校信息安全教育在于增强大学生的信息保护能力,通过规范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信息使用,避免在没有安全认证的网页上进行注册等操作,不上传个人的私密信息,增强防范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由于信息泄露引发的电信诈骗案件。[4]
4 结语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当代大学生承担挫折的能力也在下降;学生作为电信诈骗案件发生的高危人群,电信诈骗已经开始威胁当代学生的生命安全,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5]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件的频发是极不利于“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学生终归属于大学这一高等教育平台内,其较社会中的人们在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上存在诸多优势,所以只有创新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将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加强对电信诈骗案件的甄别能力,完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以多种教育手段为重要抓手,规范学生个人信息使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电信诈骗受害案频发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林琳.电信诈骗犯罪浅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2] 姜伟军,李蔚然.大学生电信网络安全状况调查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15所高校大学生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6(11).
[3] 甘本鑫.依托高校警务室防范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实践初探[J].赤字,2016(21):160-161.
[4] 肖红光,谭作文,周亚卉.论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30.
[5] 董银苹,唐振.论当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创新——基于高校学生电信诈骗受害问题的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