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原乡 百年泰山楼

2018-07-31 05:07黄玮
海峡摄影时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阴刻安溪铁观音

黄玮

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西坪镇南岩村,有一栋地标性的建筑,石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依山而筑,且采用外环廊式设计,别具一格。这就是始建于1892年,历时十年落成,迄今已有120年历史,仍保存完好的“泰山楼”。

福建土楼大多为生土或三合土夯实,而泰山楼这座“梅记土楼”,是用花岗岩构筑,所以非常牢固。福建土楼大多为内环廊式建筑,而泰山楼采用外环廊式建筑,二楼房间与外墙体之间增设一条走廊。外墙体四面各设四个喇叭形(内宽外窄)孔洞,用于观察外面动静及防御性射击,易守难攻。清末民初,安溪匪患不断,逢匪患发生,族人便以泰山楼为避难所。

泰山楼屋架斗拱结构,雕刻各种动物、人物和花草,形象逼真,木雕之精细,就那个年代而言,亦不多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主楼大门上方,嵌入一方石匾,长1.5米,宽1米,楷书阴刻“泰山楼”三个大字,右侧小楷阴刻“大清光绪甲辰年造”,左侧小楷阴刻“仲春林心存书”。林心存系泉州市举人,是当时泉州有名的大书法家,其书法刚劲雄伟。当时林心存还为泰山楼撰写二副对联,一副阴刻在大门正上方二楼石窗兩侧,右边为“泰运云霞呈瑞色”,左边为“山居风月畅幽情”,横批为“幽赏奇观”。另一副对联书写在泰山楼两侧上方墙上,白底黑字,每字60公分见方,左边为“萏峰如笑,永对高楼”,写景,即站在泰山楼门口,可远眺西坪境内最高山峰菡萏山(海拔1265米),右边为“槐荫敷荣,无忘世泽”,育人,即教育后人,缅怀先祖功德,饮水思源。

泰山楼里的对联每一副都是佳作,如大门两边对联为“泰运亨嘉沐先人德泽,山川秀丽瞻后起书香”,寓意深刻。

二楼大厅上方悬挂一块“大夫第”匾额,系泰山楼主人王三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荣受奉政大夫(同知职衔)时,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许应骙亲授。大厅正中悬挂着王三言及其二位夫人的全身彩色画像三幅,虽历经百年,仍色彩艳丽,人物栩栩如生。

之所以说泰山楼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见证,是由于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内安溪,清末民初,梅记茶行是内安溪最大的茶行,当时内安溪所产铁观音,有一半以上是通过梅记茶行销往东南亚,可以说,泰山楼是研究安溪铁观音对外贸易的重要证物。

泰山楼的主人便是于1875年开设梅记茶行的创始人—王三言。安溪自古人杰地灵,王氏家族视土地为生存之根本,当时,农业耕作,贸易经营,掌握自如,不断在家乡投入资金购置田地,一寸寸的良田茶园,都是用辛勤与汗水换来的,经过深思熟虑,王三言决定在家乡发展事业,定居在安溪。

据史料记载,王三言的父亲王源臣是当时乌龙茶制作的行家里手,王三言从小就跟随父亲种茶做茶,而后师承家传,他也成为乌龙茶制作的一方行家。

35岁那年,王三言把自己生产的乌龙茶挑运到漳州、潮州销售,后转向厦门。因其茶叶品质优异,质量稳定,得到厦门“源泰茶行”和“同兴茂茶行”的信任,成批交易,掘到第一桶金。1876年,他就在厦门开设梅记茶行,批零兼营,销售业务逐渐扩大。

王三言经营茶叶时坚持亦商亦农,在厦门开设茶行的同时,仍在安溪种茶做茶,从不间断。这种以茶叶基地支撑商品质量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借鉴;作为生意人,王三言善于在经营中发现商机,出奇制胜。为打造自己的品牌,他精心筹划,把铁观音大箱包装改为小包装,茶包封口贴上印刷的王三言黑白头像,以防假冒;为了扩大经营规模,1906年,王三言派儿子王金玉到台北市创办泰山茶行,孙子王炳炎到印度尼西亚巴城开设梅记茶行,他也成为安溪乌龙茶开拓海外市场的开路先锋。

王三言逝世后,其后裔仍以泰山楼作为根据地继续拓展海外茶叶市场,如在新加坡有王光南创办的南美茶行,在印尼有王炳文创办的梅记茶行,在台北有王炳京创办的圣峰茶行等。

改革开放后,王三言的后裔陆续在泰山楼周围建房屋12幢,先后搬出泰山楼。现泰山楼内只住一户,负责接待旅游参观者,泰山楼已成为探访安溪铁观音源流的必访圣地。

百年来,梅记茶行饮水思源,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坚持以古法烘焙的传统工艺铁观音,传承百年梅记茶业世家精神,将南岩传统铁观音永续于世。

猜你喜欢
阴刻安溪铁观音
刍议阴刻玉雕的价值构成与取向
有一种好茶叫“铁观音 秋茶”
浅谈塞上碑林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历史价值
预防病毒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浅谈玉石微雕阴刻艺术
浅谈河北蔚县剪纸
访铁观音博物馆
除夕夜中的烟花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