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佳
在北方的原始森林,倒卧于山溪的百年之木不过一人之抱。漫长的冬季,使得一棵树不得不半生休眠;而夏季是明显地短暂,它们采集阳光,竭力铺展着生命的绿荫。虽生之艰辛,但其一生成长奉献,世界因一棵树而有了更多的福祉。回到人口密集的城市,一眼井口大小的地方,树们得以存活,但好不过几年,或枯死拔掉或另换他树,反反复复不忍再睹。即使少许勉强活下来,也难见一点振作的状态,更难有成林的气象。这是有眼有心皆知的。
也许,每天经过的那一大片草坪给了人不少安慰。这里近似野地,起伏散布着数十棵樟子松——它们一生都以绿色示人。人们在为它们忙碌,除草浇水,它们的枝叉没有经过修剪,因此,树枝从底处就开始发达起来了,伸展,向上,托着一团团可爱的松针,浑身上下有一种高兴劲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山的古樟子松林。这些松树很多都是几百岁的长生者,它们生于沙山之上,根系极为发达。透过粗壮的树干和遒劲的松枝,你可以想象地下另一个树冠,想象一条条根脉的爬行。沙子流失得多,根就大多裸露了出来,风吹雪蚀,根是黑灰色的,就像蛛网,就像伸向大地的青筋暴露的手。有的树长在斜坡上,沙子流多了,树就倾斜了。你可以看出一棵树的努力,根一定在使劲向地里扎呢!它那么坚强,经过的风雨实在是不算少了,倒下就意味着根断了,它怎么甘于倒下呢?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土壤的重要。个体的生命离不开大地,根扎得久扎得深,才更有力量。
作家梁衡说,他到一个地方最感兴趣的是那里的大树,如果这大树有了故事就更好。因为,大树身上有这片土地的自然和人文。由此,聯想到文学以及相关的话题。作家若是一棵树,那么文学界就是一片森林。这片森林植根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人类的星球。树的种类不同,分布的纬度不同,高矮粗细不同,但都有一样的品质——那就是向上生长,向下扎根,做着有益于人类的光合作用。适宜的温度、光照、水分以及养分,他们会成长得更快,贡献得更大。扎根的过程,就是劳作的过程。几十年如一日,那些生长于文学土壤里的树,就那样默默地与大地一起,以其卓然的定力,超乎寻常的耐心,将心血与文字融化成精神的营养输送给我们。这些根深叶茂的大树足以让人仰望。我们仰望的是人类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