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试析中美文化差异
——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2018-07-31 12:11:3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霍夫斯福会泰德

李 日

(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一、《喜福会》和霍夫斯泰德 的文化维度理论

(一)《喜福会》

《喜福会》(TheJoyLuckClub)是由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圣弗朗西斯科4对华裔母女两代人在中国和美国的故事。小说于199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王颖(Wayne Wang)导演,谭恩美、罗纳德·巴斯(Ronald Bass)共同编剧,基本忠实于原著。 “喜福会”这个名称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是4位母亲素云(Suyuan Woo)、林多(Lindo Jong)、莺莺(Ying-Ying)、安美(An-Mei Hsu)为她们打麻将的聚会所取的名字。4位母亲都是历经曲折从中国来到美国,各有1个女儿,她们分别是君(June Woo)、微莉(Waverly)、李娜(Lena)和罗丝苏(Rose Hsu)。故事就围绕这4个华裔家庭两代人不同的中美文化价值观冲突展开。4位母亲在中国都有不堪回首的苦难的过去,身上深深地刻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她们都希望女儿“能适应美国的环境却保留中国的气质”[1]248,能够在美国取得成功,但女儿们“除了她的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她的内部,全是美国制造的”[1]247,“美国社会教会她们美国的生活准则,她们习惯成自然地按照美国准则生活,这些美国准则,恰恰又是她们的中国母亲嗤之以鼻的 ‘游戏规则’”[1]283,两代人的冲突不可避免。女儿经历了焦虑、不适和失败,最终母女通过互相理解和共同克服困境而彼此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2]50-51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教授由于对跨文化组织机构的开创性研究及其提出的5个文化维度理论而享有盛名。其主要理论包含在他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文化的结果》(Culture’sConsequences)和《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CulturesandOrganizations:SoftwareoftheMind)中。

在IBM公司工作时,霍夫斯泰德创立了人事研究部门,从此进入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在IBM全世界范围内的70多个子公司中,他进行了员工意见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运用于工作中。霍夫斯泰德还去欧洲和中东进行关于人们在大公司的行为和协作方面的调查,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但是直到1971年,他才有时间开始真正深入地研究所收集的资料。霍夫斯泰德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别的大公司中不同文化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别,但答案却根据国家而类似。其当时对10万多名IBM员工的调查结果,是最大的跨文化研究数据。之后他又进行了许多调查研究,并在1973—1979年,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科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以不同的方式对他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1980年出版了《文化的结果》,1991年又出版了《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

霍夫斯泰德认为人们具有特定的“思想程式”,这种“思想程式”是在童年发展并且被他们的文化所加强的。这种“思想程式”包括一个文化里的各种观念并且通过文化里的主要价值观被表现出来。[3]26霍夫斯泰德认为一种文化的主要模式可以根据以下5个维度来确立:权力差距(Power Distance)、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男子气概VS.女性气质(Masculinity vs. Femininity)、对不确定的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短期时间观VS.长期时间观(Short-Term vs. Long-Term Orientation)。[3]53

表1 美国和中国在权力差距、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男子气概VS.女性气质、对不确定的避免、短期时间观VS.长期时间观5个维度方面的得分[3]26,53,84,113

权力差距指的是人们对等级差异的认可程度;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指的是人们对待集体的态度;男子气概VS.女性气质指的是人们对成就和性别差异的预期;对不确定的避免指的是人们对待真理的态度;短期时间观VS.长期时间观指的是人们对美德的追求。这五个方面是所有文化都必须做出的普遍的社会选择,人们从小在家里以及后来在社会中学习而来——家庭的团结程度,孩子的欲望在多大程度上被鼓励,社会树立的榜样以及整个文化所传递的信息。表1是美国文化和中国在权力差距、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男子气概VS.女性气质、对不确定的避免、短期时间观VS.长期时间观5个维度方面的得分。平均分是0,正分越大,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倾向于较大的权力差距,注重个人主义,崇尚男子气概,避免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时间观;负分越大,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倾向于较小的权力差距,注重集体主义,崇尚女子气质,不避免不确定性,具有短期时间观。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霍夫斯泰德认为美国文化倾向于较小的权力差距,注重个人主义,没有中国文化那么崇尚男子气概和包容不确定性,具有短期时间观。

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一)权力差距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1.权力差距

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力差距是在一个国家的组织机构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这里的组织机构是指人们的工作场所、家庭、学校、社区等。权力距离在诸如家庭、学校、公司,甚至朋友之间所有的社会层次都存在。[4]权力差距涉及人类的不平等。不同文化对权力差距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美国文化倾向于接受较小的权力差距,而中国文化倾向于接受较大的权力差距。权力差距较小的文化重视大众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崇尚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强调政治权力的分散。权力差距较大的文化并不重视正规的大众教育,更不会鼓励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社会成员往往从年长者那里学习经验教训。

美国文化认为权威人物是可以被挑战的,社会不公或等级制度应该被尽量减少,权力更是不能被滥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却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应该各司其位,社会等级制度是有益的,位高权重的人不应该被质疑并且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权力。美国的父母觉得孩子跟自己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跟孩子平等相处,孩子也会对父母和教师的话或行为提出质疑;而中国的小孩从小被要求完全服从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尊重长辈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是“孝顺”的表现——要孝先顺,顺从服从长辈是最基本的要求。结果,中国的教育往往被批评太注重让学生大量地死记硬背,而不提出自己的问题。因为提问题被认为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粗鲁无礼的行为。但美国的学生恰恰相反,他们不会为了符合教师或其他权威的期许而放弃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美国文化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挑战现有的权威,并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权力差距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在电影《喜福会》中,当君的母亲素云让她去弹琴时,君说:“我再也不弹琴了,我为什么要弹呢?我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不能逼我。”“我永远也成不了你想要我成为的那种女儿。”而她妈妈的回答是:“世上有两种女儿:服从父母的女儿和随心所欲的女儿。这个家只容得下一种女儿——服从的女儿。”对于不会讲汉语不认识汉字从小受美国教育的君来说,她的反抗是理所当然的,她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母亲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自己身上。而在素云看来,女儿是不能反抗母亲的要求的,服从母亲是天经地义的,是孝顺的表现。

另一个女儿微莉对自己母亲林多的权威也发出了挑战:“我再也不下棋了。你不能逼我。你可以想办法折磨我,但是我就是不会再下棋。你听到我说的了吗?”

林多的妈妈在林多4岁的时候,承诺有钱的黄太太,等女儿到15岁了就把她许配给黄家做媳妇。作为女儿的林多别无选择,只有顺从母亲的安排。而新婚当夜,年纪比她还小还是个孩子的丈夫便说:“我是丈夫,是当家的,一切由我说了算,你可以在地上睡。”在中国封建文化中,妻子是附属于丈夫的,自然得顺从丈夫的意愿。婆婆打她,把她关起来,林多也只能忍受。而林多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更是中国文化式的,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成功。“我看到我们的老祖宗了。他们很生气。他们说如果我们这段婚姻继续下去的话,天裕就一定活不成了。”“老祖宗说这件事不马上解决的话,他们就要把灭顶之灾降到我们家里。”“这是老祖宗精心安排的。”她搬出了中国文化中的家庭权威“老祖宗”,国为“老祖宗”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最高权威,在家族事务上拥有最高的权力,无论其是死是活,“老祖宗”的意愿每个家族成员必须服从。林多逃出了母亲为她安排的不幸婚姻,但她仍信守了对母亲的承诺。

电影中有关中国的文化中“孝顺”最极端的例子是安美妈妈。她虽然被逐出了家门,但在她母亲临终前,为了救母,仍然自愿剜肉煮汤。这是一种报恩的方式。中国文化认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孩子报答父母的恩情是天经地义的。

罗丝第一次去见男朋友的父母时,男朋友的母亲对她说的一些种族歧视的话恰好被男朋友听到了,他对自己的母亲很生气:“我只知道你是个坏蛋,但今天第一次我以你为耻。”他母亲很尴尬,自知理亏地反问:“你怎能这样跟我说话?你最好现在就道歉。”“对不起,妈,在我所爱的女人面前,你太丢人了。我们走。”男朋友拽着罗丝离开了他母亲。罗丝男朋友对待母亲的态度,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美国文化中,父母做错了事,孩子完全可以指出来,父母的权威可以被挑战。

(二)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1.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

美国文化是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而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在美国文化中,个人自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每个人处理好自己的事。与此相关的文化特征就是社会成员高度独立,非常自我,注重个人隐私。课堂上,学生喜欢问教师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被认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麻烦时,人们倾向于使用对抗性的策略。个人的过失由个人负责,跟别人无关。

中国文化认为个人所属的集体是最重要的,强调个人对集体的忠诚和义务,注重集体利益而往往牺牲个人利益,每个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集体而不是个人,人们做出决定的标准是是否对集体有益而不是是否对个人有益。同样,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是从集体的利益出发去考量。反过来,个人也依靠集体,集体也会照顾个人的需求。属于某个集体和不属于某个集体有非常大的区别;集体之外的成员会被集体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喜欢问教师问题。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麻烦时,人们避免使用对抗性的策略,而是求助于中间人,让彼此不要丢面子。个人的过失不仅会让个人丢脸,也会让集体丢脸。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也更加趋向个人主义。

2.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君9岁的时候素云相信她能成为“自己希望她成为的天才——名满中国海外的钢琴家”。素云和林多都以自己的女儿为傲,“以子女作为较量的武器”。在君的钢琴演奏首秀上,她俩的对话最为有趣。林多说:“我要我女儿帮我提东西,她认为这要求太过分。她一整天就只知道下棋。我给她擦奖杯,她感激我吗?一点都不。你真幸运,没有这样的麻烦。”“我的麻烦比你的更大。我跟君说该洗碗了,她充耳不闻,她的耳中只有音乐。她有天分,我真拿她没办法。”对于两位妈妈的对话,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听了可能会莫名其妙,两人看似在责备自己女儿,实则在夸奖。中国文化认为,子女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果,自然也就归功于父母。子女和父母作为一个家庭的成员,是一个集体,集体中有人获得了荣誉,自然也归于这个集体的每个人。

女儿得了冠军,林多“好像她自己是象棋赛冠军似的”。当林多拿着女儿微莉上了《生活》杂志的照片招摇过市,逢人就问“你知道我女儿吗”时,微莉却说:“我希望你不要这样,逢人就说我是你女儿。”林多很惊讶,反问她:“你什么意思?你觉得你妈很丢人吗?”微莉说那样让人尴尬,但林多更觉得不可思议,“做我女儿你觉得尴尬?”女儿说:“你为什么总拿我来向人炫耀?如果你想炫耀,你为什么不自己学下棋?”把她母亲惊得目瞪口呆。在林多看来,女儿和自己是不分彼此的,女儿的成绩当然也是自己的成绩,甚至比她自己的成绩更值得炫耀。微莉却认为,妈妈这样做让自己很尴尬,把自己的成绩当作她的成绩来炫耀。自己和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自己获得象棋冠军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跟妈妈无关。女儿回到家后,林多说:“这个女儿不在意这个家,我们也不在意她。”言下之意是把微莉排斥在了家庭这个集体之外。

安美的妈妈在安美4岁的时候也被家庭驱逐,因为她在丈夫死后不久,被一个有钱人强奸而被迫嫁给了那个人。但是父母认为她没有给丈夫守节,嫁给别人当小老婆,太丢人,给家族蒙羞了,不再认她做女儿。大家让她去死,要把她从家谱里去掉。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耻辱也是这个人所属家族这个集体的耻辱,一个人被逐出家门或他的名字被从家谱中删掉,说明这个人已经完全与这个家族脱离了关系,家族已经不承认这个人的存在,这个人是死是活对家族来说都无关紧要了。

君和微莉关于工作上的事发生争吵时,林多说:“好了好了,不要多讲了。”“女孩们,算了。”从小受美国个人主义教育的君和微莉,在碰到问题时,自然选择对抗性的策略,开诚布公地讲出自己的想法;而受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林多,看重集体的和谐,尽量避免集体中发生正面冲突。

(三)男子气概VS.女性气质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1.男子气概VS.女性气质

男子气概VS.女性气质也可以被称为成就VS.关爱,探讨的是一种文化是注重个人成就还是彼此关爱,个人魄力还是社会互助,财富的获取还是生活的质量。在注重男子气概的文化中,人们希望男人在外勇闯天下,女人在家抚育下一代,性别角色区分很明显,性别不平等被认为是有益的。人们喜欢炫耀男子气概和与男子气概相关的特定行为,评价别人的时候会基于他们的表现看重他们的成就和雄心,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在学校,教师会表扬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好会受到很高的奖赏。男生的学习以将来的职业为导向,努力更具竞争力,使自己更突出和成功。

在注重女性气质的文化中,人们不太注重外在的成就和男子气概,而更注重性别平等,没有固定的性别责任,接受男女都负有抚育的责任,较少限定性别差异的行为,选择提高生活本质的质量,比如对不幸者的同情和服务他人。在学校,教师很少会表扬学生的学习成绩或个人表现。男生会尽力与人合作,团结一致;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而不是为了将来能找个好工作;学会举止谦卑,懂得朋友间的友谊比个人杰出更重要。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是注重男子气概的文化,但二者相较而言,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更崇尚男子气概。

2.男子气概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素云去世后,她的好朋友安美说她:“做饭做得特别好。”林多说:“比我做得还好。”她的厨艺,被大家拿来评价她,因为在家烹饪是大家对女性的定位之一。素云的丈夫对女儿君说:“自你妈妈过世,东西都找不到了。”由此可见,做家务也是素云分内的事,也是文化给予她的女性定位之一。

林多每晚给婆婆黄太太熬她喜欢喝的汤,尽量做个好儿媳,反映了她接受男子气质文化给她的角色定位。但她的婆婆仍质问她:“我孙子在哪呢?”“你这算是当的哪门子媳妇啊?”“怪谁呀,这都怪你自己。东跑西跑的,把我儿子给你的种子都流失了。从现在起,你给我在床上躺着!直到我抱上孙子为止。”在中国文化看来,娶媳妇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并且只有男孩才能传宗接代,所以女性的首要任务就是生男孩。林多没有生下男孩,自然没有尽到女人的本分,难怪要挨婆婆的打和被她禁闭起来。林多反抗婆婆时,仍说:“我生是黄家的人,死是黄家的鬼。”假装认同中国文化对女性的定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女性成家后完全附属于夫家,附属于丈夫。

莺莺的丈夫在儿子过满月的时候,当着众多宾客的面,与一个女歌手调情,完全没把莺莺放在眼里,不顾及她的感受。后来更是经常不回家,让妻子独守空房。即使回来了,居然还带了另一个女人回来,说莺莺 “是个妓女”“一副贱相”,然后扬长而去,让她痛苦不堪,失手杀掉了自己的儿子。文化中女性与男性的极不平等,造成了莺莺的悲剧。

安美妈妈的经历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三太太因为没有给丈夫生下儿子,所以经常害怕被丈夫扫地出门。二太太把安美妈妈生的儿子据为己有,拥有了丈夫唯一的儿子,所以最受丈夫器重,是家里真正的主人。安美妈妈对安美说:“我只不过是别人的四姨太,一个下贱的东西。”“你妈以前可是个大太太,你爸爸唯一的太太。你要记住了,你是个大太太的女儿。”在中国文化中,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定位不同,性别不平等也非常明显,男人不仅可以娶好几个妻子,并且把这几个妻子依次排序,排在前面的妻子比排在后面的妻子在家里更有地位;而生了儿子的妻子最有地位,所谓“母为子贵”。要是所有的妻子都生了女儿,这些女儿在家中的地位自然跟母亲在家中的地位相同。直到安美的妈妈为了安美和她弟弟吞鸦片自杀后,她丈夫才决定将她扶为正室,抚养她的子女,将他们置于其他子女之首。

受美国教育长大的罗丝,成家后在丈夫身后默默地付出,支持丈夫。丈夫不用开口,她就为他做好了一切,以至于丈夫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她获得了大学的奖学金,但放弃了。她为了丈夫,牺牲自我,毫无怨言地接受文化所赋予自己的家庭主妇的角色,让丈夫在外面抛头露面,自己做他稳固的大后方。

(四)对不确定的避免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1.对不确定的避免

对不确定的避免维度指的是在多大程度上文化感到被模糊和不确定性威胁了。霍夫斯泰德认为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更能容忍不确定和模糊[3]78,但事实并非如此。相较于美国文化对不确定的容忍,中国文化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比较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以及与之相伴的焦虑是最基本的人类体验。不同文化在容忍不确定方面的差异深深影响了其社会成员的行为。

对不确定性容忍度较高的美国文化认为,应该尽量减少规范社会行为的仪式礼节,允许其社会成员对事物持有异议,允许离经叛道,鼓励冒险和尝试新的事物。冲突和竞争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美国已经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人们对变化的容忍度较高,用协商或斗争的方式来解决争议。

尽量避免不确定性的中国文化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通过确立许多规章制度来规范社会行为确保安全,不太乐意接受变化,拒绝冒险,要求社会成员对某一目标达成一致,对异议或离经叛道较难容忍。中国现在正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社会变革日新月异,需要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成员有安全感。不过中国文化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人们交流时,异议开始被鼓励,离经叛道也不再被认为是对大家的威胁,个人成就也为大家所尊重,年轻人的奇装异服或五颜六色的头发也被接受。

2.对不确定的避免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微莉陪林多到美容院做头发,林多责备女儿:“这么重要的事居然穿破洞的牛仔裤来。”林多对女儿的批评,表明他对女儿的着装不满,觉得女儿穿着不庄重、太随意,不重视她们的约会。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的礼仪,尤其在餐桌上。微莉的男友第一次来微莉家做客时,恰恰没有遵守这些礼仪。中国人饮酒,浅尝辄止,而他一口气喝了一杯,又自斟自饮了第二杯。看到自己喜欢的菜,就拿起菜盘子往自己碟子里倒了好多。而按照中国的礼仪,他只能取少量,等别人都盛了他才能多拿。他更不该炫耀用筷子的本领,结果让自己洋相百出。最糟糕的是,他对未来的丈母娘直呼其名,还批评了她引以为傲的厨艺而不自知,让大家目瞪口呆。聚会结束,他问微莉丈母娘对婚礼的事怎么说的时候,微莉回答:“她宁可得直肠癌。”可见她对自己男友表现的失望程度。

(五)短期时间观VS.长期时间观及其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1.短期时间观VS.长期时间观

时间观是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参照依据。美国文化的时间观是短期的,往往以月来衡量时间,比如十二星座,一个星座一个月:处女座、摩羯座、巨蟹座等。中国文化的时间观是长期的,往往以“年”来衡量时间,比如十二生肖,一年一个生肖:马年、猪年、鸡年等。对于生活持有短期时间观的美国文化,人们交往时注重维护彼此的面子,互惠互利、礼尚往来,看重传统和个人稳定,希望自己的行为立即获得回报,提倡消费主义。对于变化的事物持有长期时间观的中国文化注重培养孩子节俭、谦卑、羞耻心这些品质,为一个长远的目标坚持不懈,家庭中往往有活一起干,对个人的需求不立即满足,人际交往时强调身份差异,长幼有别。

2.短期时间观VS.长期时间观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当微莉告诉母亲林多自己决定继续下棋时,她母亲说:“你认为这很简单,今天决定下,明天又决定不下了。你以为什么都是这样。聪明就事事简单,手到擒来!没这么简单了。”母亲对于女儿的妥协,并没有感到欣喜,而是责备,认为她没有一直坚持下棋是错的。女儿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微莉在美容院抱怨母亲林多:“这发色是家中的廉价药水染的,好像上美容院遭天谴似的。”林多反驳:“我为什么要花这种钱?为什么?我为什么要花九十美元变成你那样?”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林多已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而女儿是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主张消费。

谦虚是持有长期时间观的中国文化注重的另一个品质。在微莉带男友瑞迟来家里给林多祝贺生日的时候,林多在端出自己的拿手菜时贬低自己的烹饪手艺,说:“这菜不够咸,没味道,不好吃,请多包涵。”这是很典型的中国人的自谦,贬低自己,听者不会当真,但受短期时间观影响的瑞迟却不明白这一点。

当君和微莉因为工作的事发生争吵时,君的母亲素云说:“没错,风格是教不出来的。君不像微莉,这八成是天生的。”君听到母亲这么说自己,觉得母亲背叛了自己,很生气。后来在厨房跟母亲的一番对话,才明白母亲那么说是因为谦虚,她并没有觉得君不如微莉:“那只烂蟹,只有你才吃。别人都要好的,你却和别人不一样。微莉吃最好的蟹,你却吃最糟的。因为你有颗善良的心。你的风格,没人可以教,是天生的。”素云其实非常赞赏女儿善良的品格,出于谦虚,才那么说,女儿不明白这一点,误以为母亲在别人面前对自己落井下石。

中国文化中这种过分谦卑的品质,有时是不利的。罗丝在婚姻中为了丈夫默默地付出,太在乎丈夫的意见以至于没了自己的主见,连晚饭吃什么都不能自己做决定,要丈夫拿主意:“我们今晚出去吃吗?……要是在家吃,有羊排。或是打电话叫外卖,听你的……我可以烤只鸡来代替羊排。你今天辛苦了一天,我无所谓。我只想要你开心。”她对丈夫的爱,表现在对他的百依百顺上。而她丈夫却说:“我喜欢听你说你自己的意见……即使我们意见相左。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你有自己的主见。”这却让罗丝不知所措。她不明白,丈夫想要的是那个有主见的她,而不是谦卑得失去自我的人。罗丝不明白丈夫为何出轨,直到她的妈妈安美告诉她:“我是在中国长大的,从小被教导得无欲无求,忍受别人的不幸和自己的苦楚。即使我以另一种方式教育女儿,她仍是一样……不懂自己的价值……我妈妈直到死才明白自己的价值,对她来说太迟了,但对我不迟。现在就看对你是否太迟了。”她开始不再谦卑,“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自己曾说,我的爱无足轻重,你的爱才弥足珍贵——一派胡言”,开始争取,最终也赢得了自己丈夫的回心转意。

三、结语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自其问世以来,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影响深远。电影《喜福会》深受观众的喜爱,跟其所表现的两代人之间的中美文化冲突有关。随着中美两国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分析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在电影《喜福会》中的体现,有助于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美文化。

猜你喜欢
霍夫斯福会泰德
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基于霍夫斯坦德文化心理学理论的比较法案例选择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48
破案“神速”
泰德的拖拉机
好孩子画报(2020年3期)2020-05-14 13:42:44
泰德叔叔的纸灯笼
多一升也不给
领导文萃(2016年1期)2016-08-20 23:19:59
多一升也不给
中英礼貌用语对比及跨文化冲突——以《喜福会》为例
《喜福会》文学评论综述
浅论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