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华中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武汉 430079)
阿利卡作为一名犹太艺术家,虽少年时期生活多磨难,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从未中断,他少年就参观过法国、德国、中国的艺术展览,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期又对意大利的湿壁画进行了认真揣摩,良好的艺术素养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他从抽象艺术转为写实绘画创造时,早年的经历和见识都对他日后个人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蕴一词可以理解为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内心萌生的一种感觉。对于画家而言,作品就是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画面作为载体,而通过构图、色彩、笔触这些细致的方面来表现出来,阿利卡从不避讳自己的作品受中国绘画的某些哲学意念所感悟,在他的画面语言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画的意蕴情感。
图1 Green Sneakers 81×65cm 布面油画
图2 自画像 33.5×25cm布面油画
图3 Three Shirts 46×65cm 布面油画
在谈及阿利卡的作品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构图形式,阿利卡虽接受了传统的西方美术教育,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却发现他常常脱离传统的框架来构图。如《Green Sneakers》这幅作品(图1),从画作的命名就不难看出,画面的主体是绿色的运动鞋,而阿利卡却在构图时把它放在了画面右上角一块很小的位置,甚至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而大面积的画了楼梯这个“辅助物”。这在传统的油画构图中是极不明智的,不仅没有突出主体,而且忽视了构图的一般规律,但正是这种构图的不完整、不对称,让人不禁有了更多的联想,正如中国画中的边角构图,画面的主体集中在边角,中间透空,观者在观看时会感觉视野开阔,也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有利于藏境,也使画面活泼多变,激发了观者的好奇心与趣味感。就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可以根据构思任意取舍,虽画面并没有表达完整,但观者能很容易从画布前想到画布后,作品只是展现了一小部分情景,而一大部分是在画作后,在观者的想象中。画家通过巧思构图把画布空间与外界无限空间相连接,把生活中本来不可能连接的事物连接起来,让观者不禁思考,画家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运动鞋在楼梯上那它的主人呢?……一系列的问题及想象就会涌入观者的脑中,正如中国画中的淡中出奇、平中出险、看似平淡的一件物品,在构图上用奇招、 险招,反而使原本无趣的画面更加生动,画中有情、画外有境,不落俗套,这也正是阿利卡绘画中的趣味及意蕴。
阿利卡的构图中常运用空白这一表现手法。传统油画中常常只谈空间,不谈空白,认为空白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在中国画中,空白是“意象”的重要内容,画面上留出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非常重要的形式美。阿利卡早期一直专注抽象画,因此他对画面的观察及构思更加注重物象最本质的特征,以主体为主要形态作取舍,这就与中国画观察方法中不追求客观物象自然属性的完整,而致力于主观精神的传达有不谋而合之处,阿利卡的画面也很擅长用“留白”的手法,与中国画的素纸之白不同,因其运用油画作画,一般用大面积的纯色来表达“留白”这一概念,这在中国画中也是常有的,因为把空白作为物象外的虚化处理手段,在《Green Sneskers》中,画面的左边有一块倒三角和一块长方形的白色,而楼梯也是一块块大面积纯色,这里的“空白”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同形体、线条、色彩一样,构成画面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所有的“留白”都能看出它的线条走向,形状大小,这幅作品中的白色衬托出了画面的主体,营造画面的意境,把不尽人意的部分取而代之以可以和主题相联系的、自由但却是虚拟的联想空间,将可有可无的,与主题无直接关联的内容完全删除,藏拙而露境,它既是无形,也是有形,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正如中国画中的所谓笔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这正是一种绝妙的“藏境”的手法。
构图奇险的作品在景物结构上往往是不平衡的,这就需要依靠色彩的分布来达到平衡,色的艳丽是带有刺激性的,一个色的安排恰当与否,往往对整幅画面都起到很大作用,在阿利卡的绘画中,我们很难看到过多的色彩,他坚持不在灯光下作画,在自然光下还原物体的固有色。中国画也讲究用色,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设色方法,根据物象的不同把画中的物象分为数类,每类施不同的色,这也是根据物象本身的固有色来加以区分类别,赋色的。这样形成的作品色彩更接近人们的日常视觉感受,也更能使人们从繁杂的色彩中逃脱出来,更加关注物象本身的形象和意味。在阿利卡的《自画像》中(图2),整幅作品就只用了蓝色、褐色和肤色寥寥几种颜色,但却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内心情绪的变化,用大面积的蓝色作为底色,再在上面快速的皴擦、点或勾出人物的整体形体,他略显紧张忧虑的眼神与大面积透出的蓝底相融合,薄薄的用色,常常会透出底下的白底,颜料的重色与透出的画布白色形成了完美的阴阳协调。画面中人物的皮肤的色彩变化微妙统一,在一种色彩倾向下造型却生动严谨,仿佛一个鲜活的生命置于眼前,色彩的恰当使用会使观者不会拘泥于单纯的色彩严谨,而是主动感受画面的形象与趣味。
阿利卡也非常擅长在绘画中运用黑色,他在《Three Shirts》(图3)中就把一件衬衣绘成了黑色,但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利卡并没有只是单纯的描摹衬衣的颜色,整幅画面主要就红、蓝、黑和米黄四个颜色,画面中的黑色虽然占据了三分之一的位置,但并不显沉重,甚至透着暖黄色,反而使右边的红衬衣更加醒目,如同中国画中的用墨,常常仅用墨色的深浅浓淡来描绘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他们都并没有把墨或黑色颜料当做单纯的黑色,而是可与其他艳丽的颜色相媲美,甚至可以表达不同色彩倾向的颜色,不论是阿利卡的自画像还是其他的作品都极易可见,黑色即可以代表颜色也可以只是为了表达画境,甚至代表“留白”,这都是阿利卡绘画中的个人特色,也带着强烈的中国画色彩。
阿利卡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观的影响,许多作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韵上都蕴含了东方艺术的特征,他的绘画笔触也极具体现。他的画面笔触是松动的、自由的,喜欢用硬毛笔在画布上用皴擦的手法不间断的作画,这也是中国画中常用的技法,整个画面大面积的皴擦,用色薄而透,笔触的痕迹反映出当时他所观察到事物的真实感受和他作画时的情绪变化,阿利卡作画遵循其固有不变的原则,在绘画时不用速写稿,也不用素描稿,甚至不再画布上预先勾画,而是像中国画家一样“白纸对青天”情随笔动,笔到之处乃是情之所至。他用那种淡淡的很薄的笔触顺着物体结构作画,甚至有些重颜色的下面还能隐隐约约看到白色的画布底子,就如中国画在开始的时候用赋予变化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轮廓和结构,再利用各种皴擦法将景物的形象描绘出来。阿利卡认为绘画的实质就是观察,任何日常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具有意义,这正如中国文人逸士喜爱绘花草景致、亭台楼阁、人物山水等日常之物相似,通过细小的事物、景致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阿利卡的每幅作品用时都很短,因此他在作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如同写意山水的那种潇洒肆意,张狂而又不失分寸的在画面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他作画是一种即发的状态,绘画的感知和行为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需要先进行观察和描摹,注重当下的精神感受,讲究“一气呵成”,一幅作品一定要当天完成,绝不拖到第二天,他认为长时间的绘画会丧失眼和手的作用,画家自身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因他不事先打稿,他通常都是从一点出发,向四周散开,这种随发性的作画方式与西方的理性思维模式相悖,而更接近与中国的道家学说的无为而治,也更接近中国画的文人墨客们的随性而为,正如中国画中评品的首位便是“气韵生动”,阿利卡在他的画面中也十分注重,他在写生时力求不用过多繁杂的笔触和颜色,笔触随意而灵动,因此,不论是他的人像或是静物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力贯穿其中,这也是中国画中所说的“气”。
东方艺术中的气韵以及意境的领悟,阿利卡以他特有的观察方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西方绘画的思考出,创造出极具个人特色的绘画特点,从构图到具体的画面细节都不难看出中国画对阿利卡的影响和作用,阿利卡将东西方艺术巧妙地融会贯通,并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保持自己的艺术独立性,这也正是他不同凡响值得探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