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雄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根据现代“创新教育”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铸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如何贯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主线?以及教师自身素质高低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起的关键作用做了论述和实践上的探究。
【关键词】中化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16-0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实践表明,能否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关键,而核心总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神秘感和可望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因此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心理学家奥托的名言:“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告诉学生,人人都有创造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要不墨守成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事实上,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对所从事的活动细心观察与思考中产生的。比如,我在教《元素周期律》这节课时,向学生介绍了门捷列夫将当时所发现的元素写在扑克牌上,象玩扑克一样,排来排去,反复琢磨,最后终于找到了揭开元素秘密的钥匙——元素周期律。通过介绍,学生知道了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规律和创立新理论的,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凭借化学史和科技成果铸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勇于怀疑、敢于批判。大胆的怀疑精神正是科学家所必备的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指出,化学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学科创新的历史,制纯碱的历史便是一例。当年,我国著名化学家候德榜从美国学成归来,出任天津永利制碱总工程师,当时先进的“索尔维制碱法”被外国资本家垄断封锁。出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发誓要创造出先进的制碱技术,为中国人争光。经过反复试验,层层攻关,终于在1926年创造出“候氏联合制碱法”,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一举夺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这个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三、在化学教学各环节中,应始终贯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主线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创新
德国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本人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对勇于提问和发现错误的学生给予表扬,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甚至争辩,提倡学生搞“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角色对换,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和敢于创新。
2、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上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着重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入手。
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把概念和形象、具体和抽象巧妙结合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支柱,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想象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标新立异,寻求答案的多样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一个能够刺激学生的发散思维的环境,设列的问题要注意答案的开放性,开导的思维过程要有流畅性、变通性。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敢于冲破固定思维模式,另辟蹊径。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利用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例如,在讲到溶液和结晶时,我让学生探索如何才能得到大块而美丽的硫酸铜晶体的条件。很多学生不惜牺牲课外活动时间,连续几周到实验室去研究晶体的生成。化学的“美”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致,探索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了科学实验本身的魄力。成功则赋予他们自信和欢乐。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是创新教育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扎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对其相关的学科都要有一定涉及;不仅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论、创新教育等教育理论知识,而且应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及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注意到学生的独特性,才能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创新为生命,不断提高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总之,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遠向前的动力,一个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前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艰苦、持久的教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教育战线的园丁,有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不断努力而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雷子升,胡鑫.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几种途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1﹞.
[2]朱永新,杨树兵.新教育论纲[M].《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
[3]杨建华,杨辉祥.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3﹞.
[4]王志平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J].中学化学2001,﹝3﹞.
[5]冯成铭关于21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要求和知识体系的思考—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理论探索与实践[C].陕西师大出版社,2000.107~110.
[6]王鹏轩化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