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创设方法漫谈

2018-07-30 09:36姚志永
魅力中国 2018年9期
关键词:情景数学教学

姚志永

摘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和进步,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感到自己有进步,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数学;情景;教学

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一、创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可展示多媒体课件:一只小猴先后骑上车轮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圆形的车子在路上行驶,只有圆形轮子的车子能平稳行驶。一路上小猴上下颠簸样子非常滑稽可笑,学生兴致盎然,带着“车轮为什么要设计为圆形”的疑问,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然后在圆周长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多媒体课件,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出示实物圆形,并用红绸带绕圆一周,让红色的“圆周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帮助学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鲜亮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深化认识。随后又可把红绸带从圆周上拉下,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圆的一周拉直后是一条线段,可以求其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又可以用拉直的红绸带去量直径,证实圆周长确实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二、教师故置悬念创设情境

教师思维的“敏捷”与“迟钝”易于引起学生极大的探究激情,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设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确实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四、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并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就用多媒体小叮当带来一道题目想考考大家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试练习用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习题,4人一个小组,比比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多。同学们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得出以下六种不同的拼法:

1×1×24,1×2×12、1×3×8、1×4×6、2×2×6、2×3×4。像上题这样学生单独操作可能解决不完整的题目,通过小组合作,找到了完整的答案,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精心设置问题后,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五、利用实验操作创设情境

“学生手指尖上充满着创造。”创设课堂操作的情境定会令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总之,我认为数学课上情境创设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数学知识服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情境的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猜你喜欢
情景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教育教学
把美留在心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轻松模仿,开口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