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了《信息技术高中课程标准(2017)》。新课程标准在原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教育内容更充实,内涵更丰富,育人价值有所提升。本文将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对信息技术课进行重构,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63-01
一、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标准
1.信息技术新课标性质
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新的标准是在2003年课标实验稿基础上进行修改的。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新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具前沿性与时代性;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并重;创设任务情景,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项目学习,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发展融入学习中。
2.信息技术课重构必要性
现在,信息技术学科使用的教材多是以2003年实验稿为基础编写的。随着社会发展,原课本存在内容陈旧、工具与技术落后等问题,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候,已自行替换例子和技术。然而,新课标发布到新教材采用需要一定的时间。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学习新课标内容,以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与方法来重构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二、信息技术课重构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信息技术教师可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把项目学习整合于课堂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主,创设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让学生领悟数字化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党的十八、十九大明确“立德树人”是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后,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各学科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学科的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学习和理解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明确教学目标。以往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三维目标出发思考,现在核心素养已将三维目标整合于其中。下表为笔者对核心素养及教师教学设计要求的分析。
2.把“项目学习”整合于课堂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征的学习活动。项目学习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信息问题的敏感性,对信息学习的掌握率,对问题求解的思考力的发展;也能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开展项目学习时,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活动环境,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实践,形成作品,因此项目学习应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为目标,在项目实践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如,新课标中教学内容“数据与计算”,就可以把《辉煌中国》纪录片作为基础背景,衍生出“伟大祖国多媒体作品的数据与信息处理”项目,让学生围绕项目去学习。
3.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
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充分利用真实情境的教学活动空间里,也应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创设个人虚拟的网络活动空间,形成应用便捷,资源丰富,内容可靠,环境安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互联网+时代,有着用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教师应该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整理,形成课程学习对应的资源环境,让学生得到有体系性,精品的学习资源;引导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空间,记录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与感受,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流程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重构信息技术课可以参照下图的流程来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8
[2]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作者简介:
沈小锋(1980-),男,广东肇庆人,教研员,从事信息技术教研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