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模式的科学认识

2018-07-30 11:01孟丽娜
关键词:实践育人高校

孟丽娜

【摘要】实践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体系。科学地认识实践育人模式,了解实践育人的社会属性、育人属性、自我教育属性,摸索实践育人的素质教育规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强化三方协同促进育人体系的运行。虽然实践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关键词】实践 育人 高校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44-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在不断追求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所出現的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模式需要改革,需要创造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方式中,实践育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实践育人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机延伸,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主动踏入社会、检验自身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机会和手段,已倍受学校重视,得到社会认可,成为一项专门性、规范性的工作。

一、对实践育人模式的科学认识

实践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体系。

(一)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

实践育人就是基于实践的观点而形成的育人理念,是指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热情和兴趣,开展与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形成高尚品格、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

1.实践育人的社会属性

实践育人模式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其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根据人的社会化理论,每一个在本来意义上具有生物学特征的人要进入社会生活,他必须通过教育以及其他途径,不断习得社会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以逐步养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要使既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护并使社会得到发展,也需要通过教育以及其他途径将所有人的知识、道德、行为等等纳入规范的社会生活体系。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习得和领悟的过程,而这种习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特征。就是说,任何一个知识素材、任何一个生活事件、任何一个话语信息,都能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

2.实践育人的育人属性

实践育人符合“三贴近”的育人规律,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有利于消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空泛、教条、与现实脱节等弊端。实践育人的实质是通过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而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例如:通过爱心社团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尤其是社会弱者的同情心和责任感;通过参与法律援助中心的活动,增长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权利义务观、提高维权能力等等。

3.实践育人的自我教育属性

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生动有效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自律、自励、自强的优秀品格,形成劳动观念,增强自食其力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4.实践育人符合素质教育的规律

素质教育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统一,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知识涵养,有利于健全性格和人格,增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

(二)实践育人的科学模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

实践育人体系是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校教育工作的特色,实践育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也将植根于校园文化之中。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开发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构建内容丰富、点面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实现了全方位、多途径的实践育人模式。

(三)强化“三方协同”促进实践育人体系的运行

所谓的“三方协同”就是指社会、学校、学生三方的有机结合和作用互动(如图1所示)。

实践育人是一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要使实践育人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必须强化社会、学校、学生三方有机结合和作用互动,构建互需、互惠、互联的多赢合作机制,从而发挥教育者和学生的自主精神,实现实践育人的创新性和普遍性。使实践育人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在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中,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素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增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实践育人,既是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对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实践育人是以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它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高职教育完整的“四育人”体系,是高等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产物,是对“三育人”理念的完善和发展。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高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