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高效学习的说明书

2018-07-30 11:33许国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斯科特学习者理论

许国忠

高效学习就是指一个人“Study less”,即“学得少”,学习用时少,但“Learn more”,即“会得多”,学习的效果好。每个人的学习都追求“少时高效”,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在众多的高效学习理论中,加拿大大学生斯科特·扬所著的《如何高效学习》,为不同层次学习者所关注。该书提出的“整体性学习”在理论层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方法层面具有操作性、灵活性,对高效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理论的前瞻性

斯科特·扬认为,机械记忆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糟糕的学习方法,他在遵循大脑学习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性学习。整体性学习是运用大脑里已有的、丰富的神经元网络吸收、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网络,一个知识与另一个知识相互关联,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使你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驾驭知识。整体性学习重视知识联系性,通过结构、模型和高速公路建立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高度发达,成为学习理解之基。

(一)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的理解性学习

斯科特·扬认为,“填鸭式”学习导致对获取的信息不理解而没有任何价值,为此他科学设计整体性学习“获取—理解—拓展—纠错—应用”五个环节,理解、拓展和应用是理解的不同形式,更是理解的不同层次,理解阶段是初步理解,是表层意思的明白阶段,达到这个阶段,知识并不能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经过拓展和应用阶段,学生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知识。伴随五个环节的还有一个测试行为,这个环节是学习者的自我审视、自我更正的过程。斯科特·扬的整体性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理解,与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格兰特·威金斯倡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有着相同之处。威金斯追求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形成六侧面理解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威金斯认为,构成成熟的理解包括六个侧面,解释是指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阐明,是指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应用是指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洞察是指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神入是指感受别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自知是指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整体性学习的五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威金斯理解六侧面的操作性行为,是六侧面理论的具体应用。

(二)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学习

斯科特·扬提出的整体性学习,从信息获取到知识应用的过程,遵循着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加涅认为,学习者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外界信息进入感觉登记器,并转化为短时记忆,经过编码转化为长时记忆,经过提取,可进行作业和反馈,信息加工理论是一个完整性学习理论,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整体性学习具有完整的学习过程,信息获取,强调简化、容量和速度,在理解和拓展阶段,强调建立信息联系,建构知识点之间的高速通道,强调信息的多重编码,重视知识的应用反馈。整体性学习五个环节,体现加涅信息完整加工过程,是一种完整性学习。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根据认知加工理论提出了“阅读、思考和表达”的完整学习理论。阅读即信息的输入,广义的阅读包括读书、读图、读物;思考即信息加工,广义的思考包括思维、想象、直觉等;表达即信息输出,广义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涉及知识的呈现、迁移、应用等。斯科特·扬提出的整体性学习理论,获取阶段对应阅读阶段,通过阅读接受信息;理解、拓展、纠错对应思考阶段,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不断质疑、思考,不断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反思强化自我认知;应用对应表达阶段,是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成果交流的过程,在这里学习者将以学习共同体方式呈现,彼此交流,共享成果。整体性学习把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成果展示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交融在一起,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三)整体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的多元性学习

多元智能创立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如果一个人能以多种方式来表达对某一概念或技能的认识,并能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自如转换,就比较容易达到并向别人显示真正的理解。整体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学习结果,理解阶段是了解信息的表面意思,拓展阶段使得信息得到深化处理,追问信息的由来,跟其他信息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应用阶段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如果能将更多的知识引导至应用阶段,你深入理解的知识就越多。整体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结果呈现形式多元性,也强调信息获取和加工过程的多元性。斯科特·扬认为信息如果要进行内化,要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形成具身学习,这样对信息理解就更加深刻,而且不会遗忘,如图3所示。学习者要明确所要学习的概念,把概念转化成图像,再让图像动起来,给图像加上感官,通过联想或实际,完成触、闻和听的相应动作,最后给图像加上情感,变成自己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二、方法的灵活性

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从理论层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同时在实践层面也极具操作性、灵活性。

(一)方法因信息特征而异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性能,提出性能习得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以及采取的学习程序。很多学者专家都认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则学法不同。斯科特·扬把信息分为随意信息、观点信息、过程信息、具体信息和抽象信息五种类型,根据信息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随意信息,是指事实、日期、規则等缺少逻辑性的内容,采用联想法、挂钩法和压缩法等进行学习。如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划,编成“四江两湖两河山,五区四市辽海南。川粤贵滇青甘陕,港澳台归福吉安”。像这样采用歌诀法进行记忆,就是信息压缩方法。

观点信息是存在争论的信息,主要采取图表,列出这一观点得以支持的论据和理由进行学习。

过程信息,是讲述一系列动作、操作的信息,可采用内在化、比喻法、图表法进行学习。

具体信息是指在实际中可观察到、听到和触到的信息,抽象信息缺少与感官相联系,但逻辑性很强。两种信息都需要借助内在化方法进行学习。

(二)方法因学习阶段而异

以笔记流获取信息。笔记流是课堂学习记笔记的一种方法,学习者记下课堂学习主要观点,并用简图、图表与主题相联系。如学习河流“长江”时,宁城大城子蒙中庞然同学能够阅读长江有关资料和长江流域图,绘制长江简图,并标注有关长江的发源地、入海口、主要支流、河段界点、水利枢纽和河段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等主要信息。如图4所示。

以内在化理解信息。内在化方法就是广泛联系、具身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多数国家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具有现代化的乳产品生产。教材提供了欧洲人饮食结构、欧洲西部的牧场和现代化的乳产品生产过程图,如何让学生能够完整地理解欧洲西部地理知识而建构心脑地图?笔者采用斯科特·扬的内在化学习方法来充分理解信息,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伊始,让学生阅读四年级学过的《牧场之国》两段课文:

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引导学生想象,通过阅读两段资料,你的大脑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到天堂草原、牛羊成群……把本节课核心概念“乳畜业”转化成一幅图像。解决乳畜业发达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

自己站在西欧平原上,脚下是软绵绵的绿草,一望无际,面西而立,感觉有温和的西风从大西洋上空徐徐吹来。这里阴天多,雨是常客,绿草吮吸着雨水,唱着欢乐的歌。热情好客的欧洲西部人,用牛排、羊腿、奶油等食品招待自己,让自己这个吃货大饱口福,哇,好香啊!

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欧洲西部乳畜业发达的自然原因——平原地形、湿润气候。让学生具身学习,有画面、有动感、有声音、有触觉、有味觉、有情感,一个立体化的欧洲西部呈现在自己的脑中,一个关于欧洲西部地理知识的心脑地图得以建构。相比学生机械填图背诵结论的学习方法,这种方式内化知识更受学生欢迎。

以研学法深化信息。斯科特·扬提出要深入拓展你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地理学习实践中,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是地理知识应用的最好方法。研学旅行把学习与旅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思结合,突出知行统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结合 《河流》单元学习,学习河流水文特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为应用这一知识点,开展“探访辽河源”研学活动。辽河上游老哈河在宁城境内流过,其源头在河北平泉县,为开展河流研学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经过认真策划,做好安全预案,在家长的参与下,实施了“探访辽河源”之旅。学生充分认识了老哈河流经的地形地貌、植被、气候、水文特征,感受涓涓河水为沿途农田提供灌溉便利的欣喜,忧虑人们采砂乱挖、排放污水破坏了老哈河的生态环境,增强改善流域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七年级上册学习“海陆变迁”一节内容,沧海桑田的海陆变化,是地质史上漫长的历史过程,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只是教科书中的插图,如何让学生深切感受这一地质现象呢?我们根据宁城县特有的地质资源条件,安排学生参观“宁城县道虎沟古生物化石馆”。学生观察了沉积岩地貌及在不同地层之中出土的古生物化石,伴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学生想象1.65亿年前,宁城道虎溝,气候湿热,在一片湖泊的周围,生活着一些体型偏小的哺乳动物和带毛恐龙。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和岁月变迁,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如图5所示)。通过这次研学旅行,学生把“沧海桑田”这一地理教科书中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在道虎沟化石馆面前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三)方法因学生习惯而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法。斯科特·扬认为不同的人学习方式肯定不同,在应用整体性学习技术时,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不必拘泥于我所说的条条框框。因此,在指导学生个体化学习方法时要做到因人而异,在集体化学习时,学法如何适应每个学习者,对我们教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期待有更多的一线实践者不断尝试探索,在这方面总结成功经验。

斯科特·扬提出的整体性高效学习理论,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的:他10天拿下线性代数,12个月内自学完成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这些令人惊呼的成绩得益他应用了整体性高效学习方法。以该理论为核心的《如何高效学习》对学习者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书语言通俗易懂、善用比喻、插图形象、适于阅读。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学生阅读此书,跟随作者,让我们成为高效学习的实践者。

猜你喜欢
斯科特学习者理论
呆伯特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