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俊皓,黄素珍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在2016年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提升我国的国际教育竞争力。党的十九大又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于是,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纳入到我国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中,现阶段我国正大力推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由于新课程标准刚颁布不久,从发布到落实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体育素养的发展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本文从从学校、家庭等方面着手,以期为我国体育素养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以体育素养在我国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国知网以“体育素养”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对其从2000—2017年相关文献资料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查阅相关著作及从教育部网站搜寻相关的文件。
我国最早提出体育素养的学者赖天德认为:“体育素养是指体育的文化水平,主要包含体育意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基本体育知识及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与体育欣赏的能力等。”随后学者余智将体育素养通过描述现象的形式进行了界定,认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2017年12月29日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著名学者季浏对体育素养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炼,以适应我国学校体育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认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体育健康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其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表1为体育素养概念属性特征。
国内对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陈琦《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中学生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应与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终身体育意识及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纳入到测量与评价体系中;在于秀《城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的研究》中以体育认知(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运动参与、锻炼习惯、体育道德)和体质技能(体质水平、运动技能)作为测量与评价的标准;另一些学者则是通过对国外体育素养测量与评价方式的分析,如陈思同、刘阳的《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研究及启示》通过对加拿大CAPL(The Canadian Assess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以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作为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而为我国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提供良好的借鉴。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季浏等学者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测量与评价则是通过对运动能力包括体能(定量与定性评价、过程与终结性评价)和运动技能(必修必学内容和必修选学内容评价),健康行为包括健康的认知、个人或团队健康行为、家庭健康行为的综合评价、体育品德(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等的评价)。(表 2)
2.3.1 环境影响因素过于单一 我们知道体育活动行为是体育素养的晴雨表,人们在特定良好的环境中表现更为活跃。然而,除了体育活动行为之外,我们对其他环境因素知之甚少,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机、信心、知识和理解等是否因社会经济地位而有所差异,环境因素的变量是否会对体育素养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规范或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是否会对体育素养产生影响,我们通常最为常见的是只考虑体育活动的环境因素。体育的活动参与者、家长、教师等他们的态度或期望是否会影响体育活动,从而进一步对体育素养产生影响。
2.3.2 只关注单一群体的发展 体育素养被认为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所要经历的一段旅程,同时也是实现我们终身体育的重要举措,体育素养的主要对象是个体,因此,个体的体育素养预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每天甚至每一分钟。我们对体育素养的关注大部分集中于健康的能够接受良好学校教育的群体,却忽视了对那些残疾或患有疾病人群的关注,对这部分人群笔者如何培养、增强、测量他们的体育素养呢?此外,对婴幼儿、老年人等不同的年龄阶段体育素养的研究也是比较少的。
2.3.3 体育教育所扮演的角色 现阶段我们大力推广和发展体育素养,在体育素养成为热点之前,体育教育一直作为我们发展学校体育的重中之重,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手段,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因此,体育素养的发展是否会阻碍或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呢?体育教育是否等同于体育素养呢?
2.3.4 测量与评价的局限性 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是比较复杂的,与大多数体育活动环境中通常可用的非常少的资源(时间、设备、人员等)有很大的联系,由于体育素养在我国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且只有少部分人才掌握了体育素养测量与评价所需的专业知识,因此,对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评估是不太现实的。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找到更为实用的、有效的、可靠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同时还要思考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如何有效地测量和评价他们自己的体育素养水平。什么样的环境最有助于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以及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来完成测量与评价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体育素养在学校健康教育及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引导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拥有体育素养的学生将会更有助于其健康素养的发展,此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我国体育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
表1 体育素养概念属性特征
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对应的体育素养发展的课程标准或规划。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可以在许多方面促进体育素养的提升,体育活动的机会应通过结构化、非结构化及内容丰富的形式提供的。非结构化的或非正式的活动,可以让学生重聚他们的注意力,减轻与学习有关的压力,如在中学阶段,可以安排合理的休息时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进行短时间、小强度的体育活动等。避免因升学压力而减少体育课或学生们的体育活动时间。
加强体育素养在家庭和社区的推广,将学校、家庭和社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增强家长对学校活动的参与,使家长也了解体育素养,使家长们意识到通过在家庭环境中持续地支持他们的孩子参与培养体育素养的相关活动,能够使他们的孩子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社区或社会提供相应的专业的培训机构,从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保障,如篮球训练营、网球培训俱乐部等,同时,对这些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有关体育素养的普及与推广。
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在体育项目中的体育素养至关重要,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和信心,在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现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设定适当的个人目标,有动机、有信心地参与体育活动,并能了解运动的本质及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有助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的进行。体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师是重中之重,教师不仅是学生体育素养的教授者,同时也是肩负着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
表2 体育素养测量与评价方式的研究内容特征
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各个社会阶层,并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相对应的体育素养发展举措,使体育素养更为广泛化和大众化,同时,推动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不能仅限于体育素养的测量与评价、概念等方面的研究,应推动体育素养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从而更有助于体育素养在我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