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伟,孔令明
(1.渤海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摆在我国各级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体育核心素养被多数同行归结为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运动认知能力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体育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当前我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之一。面对大学生数量增加,高等教育逐渐进入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培养竞争人才重要的学科课程,承担着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责任,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工作岗位由“供不应求”趋向“供大于求”,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角色定位也从“社会精英”变为“一般劳动者”。这种角色期待的巨大反差促使大学毕业生自我角色定位模糊,角色适应延缓,导致角色转换过程出现障碍。因此,在校期间,把握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角色期待,提供大学生的角色学习和角色承担机会,使学生在角色认知的同时学会遵循角色规范,加快角色转换的速度,实现社会职业角色适应,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角色理论是阐释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其中心概念是角色,“角色”一词来源于戏剧,原指规定演员行为的脚本。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套社会所赋予的角色职能与标准。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认识、期望角色,并最终适应角色的过程。社会化的最终任务,则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即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人。体育运动有助于社会角色的习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作为社会角色形成的有效途径,完全可以视为实施“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表演舞台。体育角色的学习就是将体育教学内容视作剧情,师生作为人物,教师在模拟特定情境下,引导大学生按照角色期待的“剧本”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掌握到角色本身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会角色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内化社会文化、完善人格和个性、提高角色技能、逐渐认知社会对自身的角色期待,最终在体育提供的社会情景中完成向“社会人”角色的过渡。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要加大教学投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年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多个专项中广泛采用俱乐部教学形式,为探究角色理论给体育教学的启发、建立“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并付诸于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本研究以“角色理论”为基础依据,以情境模拟教学为载体,以运动项目为内容,以体验感悟为核心,结合高校体育核心素养内容,进行“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试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实现体育课程适用性、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倡导体育课程中实施角色化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到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组织者、赞助者、宣传者、观众等不同角色所应具有的素质与行为方式,理解角色间的关系,满足个性需求,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搭建体育课程与社会就业的沟通桥梁,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探索自主健身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发展路径提供实践依据。通过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 “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尽快调整大学生角色认知、明确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降低对新角色的畏惧感、加速对社会角色的适应。同时,该模式还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健全非智力因素,促进个人才能的施展发挥,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够“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为培养学生具备符合社会发展的各种角色潜能,最终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职业的顺利对接,深化高校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可靠的实践依据。
多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沿袭“三基”课程目标,广泛采用 “掌握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成功式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及“小集团教学模式” 。上述教学模式局限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上,虽然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动作技能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忽略了学生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传统体育课程日渐显现:培养目标单一、内容与社会就业脱节、教学模式可操作性不强、应用上缺乏创造性和整体效应等方面的局限性。随着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今后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应更多倾向于“角色”教育,侧重学生体育角色的能力体验,实现体育角色向社会角色的有效转化。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仍多以“知识教育”为主,培养目标局限于体育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仍侧重增强体质和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而对大学生完整人性和美好人格的品行指导却疏于兼顾。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人才竞争程度不断提高,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今,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就业脱节,缺乏就业能力方面的心理素质培养。体育课程应发挥体育的社会化功能,运用体育角色效应进行社会职业角色体验。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授运动项目时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主动式、掌握式、发现式、小集团式、成功式、快乐式等教学模式。然而教学模式之间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应用上缺乏创造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不够充分,学习热情不高。
(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研究,变“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为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技能训练、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2)教师依据不同运动项目特征进行体育角色课程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不同角色所应有的素质与行为方式。同时,为了和谐课堂气氛,满足个性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不同体育角色的转换,深入理解角色间的关系。(3)教师引导学生将体育角色感受与工作角色一一对应,进行角色适应阶段,从而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搭建桥梁、实现体育课程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图1)
图1 “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图2 体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制约着课程体系、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其他因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提出明确的课程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其导向与引领作用。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提出完善学生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竞争观念、明确学生“规范意识”等多层面体育课程目标,能够实现传统“重技能、轻能力”人才培养向社会适应型人才转化的培养目标。(图2)
“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要求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体验情境,教师要充分整合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多种体育课程资源,为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师根据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组织者、赞助者、宣传者、观众等不同角色的特征对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分类,并指导学生通过教学实践获得具体角色经验。之后,再依据“角色理论”在教师引导下,实现体育角色与工作角色的转换,学生能在新的工作情境中检验与应用以往在体育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例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要懂得运动技能,教练员应掌握训练知识、组织者要有管理能力、观众要懂得观赏礼仪、赞助商要有宣传意识、裁判员要遵守规则。体育角色中的规则效应、观察能力、宣传意识、管理能力和技术掌握与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职业角色具有相同的角色体验。因此,大学生经过系统全面的体育角色体验训练后,在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时,就能够很快适应管理人员、操作人员、辅助人员、监督人员、后勤人员等工作角色。(图3)
“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即是“在高等教育中采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角色目标的确定和角色任务的完成来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让学生扮演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如球类赛会角色演示,学生选择播音员、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组织者、赞助者、啦啦队员、报道员、志愿者、观众等角色,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是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融入社会、融入职业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向学生提供比其他教学模式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表现机会。运用角色扮演法教学,以发展学生为主,运动场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变为表演者,并根据兴趣及能力不同饰演不同的角色,教师成为导演或分饰一角色。角色教学可贯穿于整个课堂,也可穿插于课堂的不同时段,角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进行体育运动中不同角色的体验,领悟角色间的差异,学会角色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图4)
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离不开教学策略的支撑。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运动技能训练,从而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学目标的如期达成。本研究在“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将采用差异化选择、导生式组织、微格化演练、协同式实施、多元化参与、案例式培养等多维教学策略,逐步加强运动技能的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图5)
课程评价理念决定着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操作,影响着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确立合理的课程评价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促进作用,才能引导教学评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角色体验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引入“人性化”的评价理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弹性化、多样化、全程化的课程反馈进程,促进社会需要人才的转变。(图6)
图3 体育角色课程资源与角色转换示意图
图4 “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示意图
“角色体验式”教学模式扩大了高校体育的教育范畴,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同体育角色体验与角色转换,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缓解了大学生角色失调与角色适应障碍,使其品行与人格得以完善。本研究内容已在部分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取得较好效果,为普通高校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图5 多维教学策略示意图
图6 “人性化”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