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彬
什么是人的超越性?尽管我们都承认人是具有超越性的,但这一概念的定义和描述实际上始终是处在比较模糊和混亂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思想体系都在各自或是约定俗成或是明确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着这个词。这不免就导致了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人的超越性”一词所被赋予的含义和指向的内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显而易见的,在佛教徒和基督徒各自的理解中,人的超越性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和过去我们对于“超越性”一词的理解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超越性”按照字面来看即是关于超越的属性、能力,因此一般我们在理解“人的超越性”时总是要与“超越”联系在一起,将超越性理解为推动人去进行超越的动力和支撑人的超越使之得以实现的条件。而“超越”在这里可以指向两种不同的内容,其一是“超越”本身的抽象概念,其二是有关超越的具体活动,此二者也构成了“超越”一词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相对的超越性的概念也有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种形式。当我们将“超越”理解为抽象的普遍的概念时,此时人的超越性就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东西,相反,当我们把“超越”理解为某种特殊的具体的活动时,与这一特定活动相对应的超越性也就是某种特定的东西。
“超越”的抽象概念即超越的普遍性形式,海德格尔在《从莱布尼兹那里开端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一文中曾对此做过一次梳理,他提出,超越按照所指来说,指向了一个宽泛的表示越过的行动,它包括越过来所达到的东西、正在实行逾越活动的东西以及一个行为发生之处——某种被越过的东西,即某种界限、限制、居于中间的东西。“超越”的特殊性形式即各种具体的超越活动,是其抽象的概念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展开。在日常生活中它多指两个方面,一是表达一种空间位置的变化关系,比如在赛跑中甲超越了乙;二是表示胜过、优于某个事物,主要体现在经验领域内的事物的量的增多或是质的优化,比如甲的考试成绩超越了乙。
不难发现,“超越”的抽象概念本身是不涉及他物的,而当我们要构成诸如“a超越b”这样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超越活动时,则不仅要包括“超越”这个概念本身还必须要为其添加内容,包括实现这一行为的主体和被越过的对象。以超越表达一种空间内的位置变化关系来说,只有纯粹的空间并没有实现位置变化也就是超越的可能,只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具有广延的物体进入这个空间才使得超越行为得以实现并构成一个具体的完整的超越活动。显然,当构成超越活动的主体和对象发生变化时,超越活动的内容也就发生了改变。“甲在赛跑中超越了乙”和“超验事物在真实性上超越了经验事物”两句话尽管都使用了超越一词,但这两个超越活动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
在过去,我们对于“人的超越性”的理解更多的是基于“超越”的特殊性层面,也就是说从具体的特殊的超越活动中去理解人的超越性。人们对尸超越”的理解往往狭隘的局限在某一种或是某些特定的超越活动中,认为只有这样特定的活动称得上是超越,从而忽视了超越的其他可能。因此,对他们而言人的超越性也就受到了这些特定的超越活动的限制,只能体现在这些特定的超越活动中。此时,各种不同的超越活动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超越性,造成了我们对于“人的超越性”的认识困难。
之所以过去对于“超越”理解总是局限在特定的超越活动中,是因为当时在涉及到人的超越的哲学研究中,其重点往往本身就在于超越的对象和超越之后所达到的东西,而不在于超越的概念,超越只是达到那个目标的方式。海德格尔指出,这些过去的对超越的理解其实是建立在不同等级的存在者的关系上的,在所有存在者中有一个最高等级的存在者也可称为本体,这一本体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型相,在基督教中是上帝,本体是其他一切存在者的依据和原因。在这一本体论的维度上,超越仅仅作为一种达到本体的方式而被我们所认知,于是超越的概念反而受到了超越对象的限制,被超越对象所定义。
实际上人的超越性的含义并不仅仅限于某种特定的超越活动,它更应该是一种体现在所有这些具体的特定的超越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内容。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超越所具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对人的超越性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理解。这就需要将我们的目光从超越所涉及的对象转回到超越本身,海德格尔也指出说:“超越是不能通过向一种客观之物的逃遁而获得揭示和把握的,相反,它唯有通过一种不断更新式的对主体之主体性的存在论阐释而得到揭示和把握。”也就是说,具体的超越活动并不能有助于澄清超越本身,海德格尔这里所谓主体之主体性的存在论阐释说的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将超越理解成实现超越的主体即人的存在方式。他说超越是人“先于一切行为而发生的基本机制”。在这里,超越的普遍性就在于人始终在超越着,人作为主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更新之中。萨特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存在先于本质”,其实也蕴含着这个意思。萨特认为,人并不是带着一种被先天规定或者创造出的本质来到这个世界的,并没有这样的本质限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相反,人首先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再去自己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自己的本质,人实际上永远在超越过去的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路标[M] .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马丁·海德格尔.从莱布尼兹那里开端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M].赵卫国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克思·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巴蒂斯塔·莫迪恩.哲学人类学[M].李树琴、段素革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