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辉国
【摘要】法律作为现代社会解决纠纷的重要组成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必不可少,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高低决定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高校法律教育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可以有效促进的我国法制建设水平。由于近年来大学生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非常不利,所以高校法律教育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建立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首要要求。
【关键词】高校 法律教育 法律意识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全面的法治,大学生作为我国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对于法律的理解和涵养,决定这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就要求大学生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一个全面性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学会运用法律还保护自己和约束自己,而我国大学生法律教育的现状就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多数大学生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犯罪事件日益增多,这刘于我国法治转型非常不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非常不利。
一、高校法律教育的现状
高校学生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转型期,可塑性强,独立意识逐渐增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教育较为轻视,重应试教育轻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当作“可选任务去搞,法治教育搞不搞看心情”,而且在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上,学校往往喜欢以权压人,导致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在法律教学当中,学校又喜以“灌输式”教学模式来对待学生,导致学生从心里面抵触法律教育,认为“法律教育与我无关,我又没有犯法”,的想法。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同样也衡量着法律水平的高低。由于我国重视应试教育,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对于法律教育草率应付,不了了之,往往都是临考抱佛脚,觉得法律教育就是一门选修课程,可学可不学,这样导致的后果往往就是学生无法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而由于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的不全,对于法律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大学生遇到了触犯自己合法权益的事件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采取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而是“以暴制暴”,导致违法犯罪率逐年升高。
(三)心理原因导致违反犯罪事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是导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因为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转型期,对于未来的焦虑、对社会的偏见、与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甚至恋爱受阻等等原因,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偏差,容易走极端,而从个人生活到集体生活,从家庭进入社会(实习期),出现与自己期望心理不符的现状,更加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四)教育的不当
由于学校及家庭,包括社会长期灌输的理念就是:应试教育以应试成绩为目标,法律教育只是稍微了解一下就行,只要不影响专业成绩,就与自己关系不大。这就造成了学生觉得法律这一块的知识,只有违法了才用得上,而高校的法律教育,恰好又喜欢走形式主义,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对于法律知识的讲解从来都是蜻蜓点水,不深入讨论,也不重视学生的反馈,对于法律知识的实际操作教师也一笔带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仍然一知半解,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法律素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法律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努力,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高校必须在法律教育模式上加以创新,分析现状,剖析问题,并提出科学妥善的教学策略,不断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改善
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风气,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大学生处在接触社会的最初始阶段,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所以社会的各行各业应当遵守公平的原则,各管理机构应当坚决查处封建迷信、色情暴力的不良信息,强化治安,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建设,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形成良好的土壤,给大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帮助大学生成长。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做出好榜样,因为个别犯罪现象与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家长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要积极发现,与学校积极配合,积极沟通,想方设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对于一些家长乐于赌博的行为,也要重视起来,谨防“言传身教”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注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心理素质的缺失,对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想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意识,就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应聘用专业教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相关辅导,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甚至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抗压能力,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去辅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创新优化教学模式
在高校法律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教師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不走形式主义,把法律教育与专业教育放在同等位置,在法律教育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采用一些新式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模拟案例、分组讨论或者现场说法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枯燥无聊的课堂氛围,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律学习兴趣。
三、总结
要培养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光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努力,需要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加强高校法律教育的力度,完善高校法律教育的制度,并加强对高校生的心理教育,注重心理素质的提高,辅助法律意识的提高。学校应教授大学生扎实的法律知识,让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构建和谐法治社会献出一份力,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苏斐然.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培育大学生法律信仰[J].科教导刊,2016,(5).
[2]辛金钦,王英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强化法律意识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