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启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教师要能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交流欲望;智慧调控过程,造就交流议境;善用“意外”生成,感悟交流价值,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交流会更主动些。
关键词:数学课堂;交流;欲望;议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28
作者简介:蔡玉叶(1974—),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交流欲望
教师要设计富有交流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巧妙设计有挑战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引爆学生交流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正是登革热爆发期,笔者一上课就抛出问题,激发学生交流探究的“兴奋点”。
师:比一比下面几号消毒药水的浓度最大。
学生在这样问题情境的驱动下,产生强烈交流的冲动,思维活跃。
“要比浓度,不能只比药液。”“要选浓度大,不能只看药水。”“必须算出药液占药水的几分之几。”(全班达成一致意见)“我可以用除法算出三种药液分别占药水的几分之几:7÷20=;13÷50=;9÷25=。”“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谁最大就选谁。”
师追问:“能直接比吗?该怎么比呢?”
“把它们都化成小数再比。”“把它们的分子都化成相同的数再比。”“先通分后比较大小。”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
生:先通分再比。
生:①;②;
③。
因为<<。
所以选③号浓度最高。
师又追问:“为什么这么好比呢?”
生:因为它们的分母都是100。
这时,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出并板书课题:百分数。
之后教师不失时机,助推一把火,问:“对于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百分数有什么用?”(师提炼并板书:用途)“什么叫百分数?”(板书:意义)“分数与百分数有什么不一样?”(区别)“百分数要怎样读?怎么写?(读写法)”
……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表现欲爆发,思维活跃,发自内心地、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和同伴们共享。学生们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还达到了共同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教学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2.智慧调控过程,造就交流议境
当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就要制造“议境”,成为课堂进程的调控者,适时应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质疑、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达到知识在交流中被主体内化。
例如,在笔者教学“840÷50”的简便算法中,有的学生认为余数是4,有的学生认为余数是40,笔者不急于直接裁决,而是把两种答案的学生分成正反方,各自分组讨论,商量对策,开始了小小辩论会。
正方:“被除数和除數同时除以10,商有没有变?”
反方:“商不变。”
正方:“那余数就是4呀!因为我们利用简便方法,把被除数840和除数50都除以10,就变成84÷5。”
反方:“根据乘除法关系验算,16×50+4=804,不能等于840,而16×
50+40=840,正好等于被除数是成立的。”
这样验算结果引起了正方同学的思考,反方不失时机地阐述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后,看成84÷5时,余4个一,余数是4,但在840÷50中,余4个十,余数是40。”
正方同学终于信服了,完整地描述:“在商不变的规律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但是余数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
……
这种议境的制造,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各自萌发了独特的见解并相互启迪,经历了一步步的争论、质疑和解惑,学生在交流中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畅所欲言,表达对数学问题的认识。
3.善用“意外”生成,感悟交流价值
(1)巧用“错误资源”,挖掘交流潜能。教师要适机捕捉住“错误”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大胆地暴露学生的思路,引导其进行思考、质疑、争辩和碰撞。在交流中,学生经历从错误到正确的二次思维过程,在反思中察觉错误,弄清问题,体会、分析错误原因,获得新的启迪,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分辨不清,互相干扰,张冠李戴,导致简便计算错误率高。于是笔者出示25×12让学生练习,搜集错误解法。
错解:
①25×12
=25×(4×3)
=(25×4)×(25×3);
②25×12
=25×(10+2)
=25×10+2;
③25×12
=25×(3+4)
=25×3+25×4;
④25×12
=25×(10×2)
=25×10×2。
笔者把以上4种错解投影展示出来,再把握教学契机,引导学生交流反思错误原因。
生1:第①种是错误应用乘法结合律,多乘了1个因数25。3个数连续相乘,只改变运算顺序,先算25×4凑成100,因数的个数不变,只有3个。正确解法应该是:(25×4)×3。
生2:第②种是错误应用乘法分配律,2没有与25相乘,要算10个25加上2个25合起来才是12个25。正确解法应该是:25×10+25×2。
生3:第③种错在3+4只等于7,而 12要分成8与4的和或者3与4的积。
生4:第④种也错在改变了题意:12要分成10与2的和,而不是积。
这样,笔者让学生交流剖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纠错中获得了新的认识。接着,笔者又“将错就错”:如果要按照上面错解,应该怎么改编各自题目呢?
①改成:25×12×25
=(25×4)×(25×3)。
③改成:25×7
=25×(3+4)。
④改成:25×20
=25×(10×2)。
此时笔者巧妙利用错误,“将错求正”,再让学生交流改编题和原题对比的异同点,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乘法运算定律的内容并会灵活运用,还为学生营造反思创新的思维空间。
(2)善于“节外生枝”,收获交流成果。数学课堂中会遇到很多“意外生成”。教师要用教学智慧去引领学生“节外生枝”,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智慧得到增强、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通融。
例如,在教学完百分数后练习读数,全部学生都读正确。有一位学生随口说道:“哇!100%。”笔者追问:“你是怎么理解100%这个数的?”
“100%表示把读数总人数作为‘1平均分成100份,正确的是其中的100份。”“100%表示读数正确的人数占参加读数总人数的100%。”“回答的正确率只能小于或者等于100%,不能大于100%。”
……
利用意外资源,节外生枝,激发学生交流热情,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100%这个特殊的百分数能深入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往纵深发展,又可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交流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为让学生交流得更主动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使其生根发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 琳.勤问乐建,成就生态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14(17):90.
[2]牛献礼.《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和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2(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