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英
摘要: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在教研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实践反思”的研究行为,可以使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更加鲜活与充满生机,教师也会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受益无穷。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经历多年探索,在教研活动中寻求教师研究行为的“四个转变”——突出计划制定的有效性、突出教研过程的实践性、重视研究进程的跟进性、倡导研究行为的合作性,引领教师养成“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日常工作”的习惯和能力,形成较好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科学组织、扎实推进的园本教研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整体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关键词:教师研究;教研活动;组织策略;转变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B-0050-03
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是教研问题的发现者,是研究展开的执行者,更是研究结果的受益者,在教研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实践反思”的研究行为,那么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也会更鲜活与充满生机,教师也会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受益无穷。幼儿园经历多年探索,在教研过程中突出教师研究行为的“四个转变”,有效促进了园本教研计划执行、实施过程、组织策略上的新突破,积极引领教师以主人翁意识亲历教研过程,增强教师研究意识,改变教师研究行为,寻求教研组织策略的新突破,让教师真正在实践反思中提高专业素质。
一、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突出计划制定的有效性
“自主性”是教师在教研中变“被动”为“主动”的首要条件。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是主动、自愿、积极地参与,同时也是有意识、有主见地参与。如果从计划制定开始就让老师感觉到自己是研究方案的策划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教师就会产生积极参加一系列活动的愿望与动力,才不会把自己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以往的教研计划一般在学期初就制定好了,开展什么活动、由谁承担公开教学任务等,都已经安排得非常细致,园本教研按部就班地开展就可以了。这样的计划是空洞的,会让老师产生“与自己无关” 的想法。久而久之,只有小部分“有任务”的教师在关注着教研进程,而大部分教师可能已经远离了研究主题。这样的计划更是无效的,因为它无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更无视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当然也就不能激发老师主动参与的热情。
计划制定的重点并不是形成一份文字稿件,而是要带领教师经历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交流碰撞过程。首先分年级组议一议:“日常工作中遇到了怎样的困惑”“你感兴趣的教研主题是什么”等,然后召集年级组长一起汇总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规划每学期研究的专题和具体形式。计划中并不规定教研的具体内容,只呈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如“怎样为各年龄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以及研究进程的时间安排,如“第几周大班有‘区域游戏现场展示任务”。至于“展示内容是什么”“由谁来承担”则都该在年级组教研活动中由组内成员商议决定。最后还需要在计划的最后部分留白,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平时的学习与积累,自告奋勇地承担教研任务,争取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这样的“计划形成”过程,科学又有效,让老师们觉得教研活动并不只是个别人的事,组内成员都应该参与,每个人都该有各自不同的任务。这样的计划也能引领老师们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敏锐地捕捉日常工作中与教研主题有关的信息,并不断地与组内成员进行交流,筛选教研内容,为现场活动做好准备。
二、变“旁观”为“亲历”,突出教研过程的实践性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只有不断鼓励教师借助这个平台相互交流与学习,教师才能获得专业进步。如果现有的学习培训制度无法确保教师进行有效的实践与反思,那么就无法实现它预期的价值。以往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是这样组织的:教师组织公开展示,大家现场观摩,观摩后围绕某一问题进行研讨。由于大家事先对研究内容、重难点、观摩目的等不甚了解,观摩时会感觉有“隔膜”,不得要领,交流时或缄默无言,或说套话空话,分享的经验毫无针对性,更难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样的组织形式把大部分教师置身于“旁观”地位,园本教研中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现象,老师们无话可说、无经验可分享。
变“旁观”为“亲历”,增强教师研究行为的实践性,是寻求园本教研组织策略新突破之有力举措。以年级组为单位,以“三期三研”为主要形式,循序渐进地引领教师“亲历”教研全过程。年级组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确定教研内容和活动方案,并在教研活动时接受全园教师质疑、提问和建议,完成“一研”,我们称為“辩论期”。“二研”的重点是根据修改的活动方案开放活动现场,邀请全园教师观摩并研讨,从幼儿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的支持策略等方面进一步论证,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称为“尝试期”。然后进入“三研”,进行又一轮的“观摩—研讨”,我们称为“改进期”。这样的研究过程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活动的亲历者,因为大家经历了一个全员参与、共同反思、一起实践、集体收获的实践研究全过程。
三、变“注重研究结果”为“重视过程体验”,重视研究进程的跟进性
如果教学研究仅停留在“听一听”“评一评”的层面,或者追求“一堂课”精彩之外别无其他教育行为跟进,那么教学实践的效益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需要引领教师在“交流—调整—反思—提高”的循环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去获得新体验,总结新经验。我们更应该鼓励教师把“新经验”作为日常教学实践的新起点,并把新困惑、新问题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去摸索、尝试,进行教育行为跟进式的研究,让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去验证和内化有关观念与做法,进而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使教师获得持续发展。因此,给教研组长更多的话语权和自主研究活动的空间,更频繁地带领小组成员交流、研讨、反思和调整,有效建立“教学研究常态化”制度,教师将在“跟进性”的研究进程中获得更持续、更深层次的专业体悟。
四、變“个人尝试”为“群体合作”,倡导研究行为的合作性
在专业学习活动中,鼓励教师与同伴分享探讨、共享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是幼儿园学习研究活动中值得提倡的行为。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承担任务的教师往往处于孤立的位置:个人独立设计活动的意图往往不能被教研活动中的同伴理解,自身有时又不能够很好地接收、采纳他人给予的建议。这样确立的研讨较容易僵持,最终会因为没有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图而不了了之。而在有效的园本教研过程中,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承担观察教育教学行为的职责,或是承担执教的任务,但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围绕教研“专题”,共同反思,携手提高。这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教师在这种不断持续、深入的互动合作中,不仅可以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对合作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更能形成一种拥有共同愿景,相互信任与尊重,坦诚、开放的专业学习方式,并从中获得进步。
教师研究行为的“四个”转变,引领教师养成了“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日常工作”的习惯和能力,形成了较好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在科学组织、扎实推进的园本教研过程中,有效提升着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责任编辑:李韦
Organizing Strategies for Kindergartens Teaching Research
YAN Ying
(Wuzhong Dongsh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Kindergarten, Suzhou 215107,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as the chief part of teaching research,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process. Teachers enthusiasm must be sparked so that every one of them has the awareness of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practical reflection on their research behaviors to make kindergartens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ies more active and vigorous. As a result, teachers may benefit greatly from their experience. Our kindergarten has been exploring the problem for many years to seek four changes in teachers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lanning, emphasizing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focusing on the progressiveness of the process, and advocating the cooperation of research behavior, guiding teachers to form the habit and ability of examining daily work with the eye of research and forming a better awareness of problems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eachers research behavior; 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y; organizing strategy;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