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 迟有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其增长规模与速度让世界瞩目。但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能源投入和环境的污染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升高、资本边际报酬逐年递减、能源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和能源供给减少,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本文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三者之间关系和相互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的宗旨是通过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的分析框架,得出促进中国在能源节约、坏境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 环境 经济发展
中国能源虽然总储量丰富,但是中国能源禀赋结构表现出“多煤、少油、贫气”的特征,并且多年来中国能源资源储采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能源生产来看,虽然中国能源生产总量逐渐增加,但能源生产结构主要是以煤炭为主,虽然也在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方向发展,但进展缓慢。从能源消费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呈上升趋势,由能源的禀赋结构和生产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未来会向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方向发展。从能源的供需缺口来看,中国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供需出现明显缺口,并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从能源的区域分布来看,中国能源的分布极不均衡,西北地区较多,东南地区较少,而中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呈空间错位格局。从可再生能源来看,近年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风电、水电、太阳能及燃料能源的发展上,成果瞩目。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虽然近几年中国单位GDP能耗逐渐降低,但与国际比较,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能源对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中国经济增长需要考虑能源要素。通过分别对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省域和区域概况进行分析表明,经济增长需要能源作依托。
此外,本文通过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依赖于能源的利用。中国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带来了严重的能源浪费问题,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2010年,中国SO2排放居世界第一。此外,无论从CO2排放总量来看还是从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来看,中国的碳排放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会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地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节能减排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经济、社会与环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许多能源环境问题,经济的增长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和过度开采,环境面临持续的压力。经济增长中持续的能源消耗上升以及环境恶化加剧又会制约经济增长,使得经济增长质量下降。因此,认真总结经济增长所取得的经验和积累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考虑能源和环境因素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问题,避免落入“增长的极限”
其次,研究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可以为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找到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代价过大的办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迫切性,但传统的解决思路是侧重于“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整治”,即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等,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要从生产源头开始,通过设计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机制使经济更为“绿色”增长。特别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找到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途径,促进能源的合理配置与管理,加强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使经济突破能源环境的瓶颈,并与能源、环境、社会一起协调发展。
再次,通过对考虑能源、环境在内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供新的切入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的能源特点不同,能源储量不同,环境状态不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能源需求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不同,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环境对每个区域的制约程度是有差异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也有明显差异。中国东部区域利用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吸纳外资而不断发展,然后利用资金、制度、技术等经济资源条件吸纳中西部的自然资源,使得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与东部地区相反,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技术条件较落后。这使得自然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远不如自然资源匮乏的东部地区。因此,如何在一国的框架内缩小区域差距,實现区域的协调发展,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最后,研究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可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大部分产业要素投入高、污染排放高、产出效益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产业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并且随着世界发达国家对产业环境标准的提高,还可能会面临国际产业污染转移的风险。本文研究同时考虑能源节约和环境改善的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为产业的合理发展提供依据。
总之,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重经济增长,轻能源环境保护”的思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处理好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