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还写有一部风筝图谱
2011年7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作品拍卖会,在北京市西城区荣宝斋大厦中举行,一件风筝作品以一万两干元的高价成交。价格一般在几十元到上百元的风筝,为何能拍出一万两干元的高价?这件作品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这个风筝被人们叫作曹雪芹风筝,又称“曹氏风筝”。那么这个名号从何而来?这些风筝又与曹雪芹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还要从曹雪芹的一部佚著说起。
1943年,在当时的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有一位叫作孔祥泽的年轻人,跟随他的日籍美术老师高见嘉十学习绘画和雕塑。一个偶然的机会,孔祥泽从一个叫金田的日本人手中借到了《废艺斋集稿》书稿,随后便开始了十分紧张而艰苦的抄录、临摹工作。
由于金田十分珍爱此书稿,便提出了苛刻条件,首先便是不允许拍照,另外,金田唯恐书稿丢失,每天亲自将书稿带来,并在现场监看抄录,并给定了一个月的借阅抄录、临摹时限。但是实际上只借给了26天。
因此,《废艺斋集稿》中的第一卷《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第七卷《岫里湖中琐艺》等,只有一半左右的内容被抄摹。虽然《废艺斋集稿》只有部分书稿被抄摹、保留了下来,但也正因此,让孔祥泽从此与曹雪芹笔下的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孔祥泽将临摹、抄录下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图谱视若珍宝,这其中记载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风筝制作技艺,每种风筝都配有彩图、骨架图,并有制作歌诀。他根据手抄稿悉心揣摩着曹雪芹笔下的风筝的制作技艺。孔祥泽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学习、钻研,按照曹雪芹留下的风筝图谱,以及“扎、糊、绘、放”的四种技艺,认真地进行了复制、学习,就此创建了“曹雪芹风筝”,简称“曹氏风筝”。
我们都熟悉曹雪芹的著作《红楼梦》,却很少有人知道,曹雪芹在晚年还写过《废艺斋集稿》,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曹雪芹萌生写这么一部作品的想法呢?
曹雪芹在北京居住时期,一年腊月,年关将近,彤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即将降临。曹雪芹的好友前来拜访。此人名叫于景廉,字书度,本是江宁人,曾当过兵,作战负伤腿脚致残,朋友相见,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可是,于景廉显得郁郁寡欢。在曹雪芹的再三追问下,于景廉将心中苦闷告诉了好友。原来于景廉家中已经断炊三天了。曹雪芹便与他商谈摆脱困境的办法,于景廉说:前日我见到一位公子购买风筝,一出手就是几十两银子,这么多的银子足够咱两家好几个月的用度,可以救多少穷人的命啊。曹雪芹听后,茅塞顿开。当即取出竹子、纸张、笔墨和颜料,连夜扎了好几个精美、别致的风筝,让于景廉带走卖掉度日。果然,一连数日,风筝生意很好。曹雪芹倍感欣慰,也极为感慨,他没想到被众人視作无用的风筝竟能解决人的生存问题,何不把风筝制作等技艺传授给那些丧失重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让他们以此解决温饱呢?于是,曹雪芹遍寻古人的工艺书籍,并结合自身实践,将适合残疾人学习的八种技艺详加阐述,著成了《废艺斋集稿》一书。
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便专门讲述风筝制作技艺。那么我们熟悉的曹雪芹,为何会对风筝制作技艺如此的娴熟,这源于他童年的一段经历。
曹雪芹十几岁的时候,家里还很富有。家中有一位姓刘的花匠,会糊几十种风筝,曹雪芹在看到这位花匠制作的风筝后,十分喜欢,也对风筝的制作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便与这位花匠学起了风筝的制作方法,一来二去,曹雪芹很快学会了如何制作风筝,而且他还更进一步,研究了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成为了一个风筝制作高手。
曹雪芹留下的风筝技艺
然而,随着曹雪芹的离世,他留下的风筝制作技艺也很少有人知晓,但是在时隔将近两百年后,孔祥泽抄录、临摹的《废艺斋集稿》,也让曹雪芹留下的风筝制作技艺再次浮现于世。
那么曹雪芹留下的风筝技艺有哪些特点呢?
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将风筝制作技法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诀,这些歌诀不仅方便了人们记忆,也成为了曹氏风筝制作技艺的特点。从风筝的骨架制作,绘画图案,到最后的放飞技巧,所有的步骤都有一套独立的歌诀可以参考。歌诀其中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风筝骨架每一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风筝的头部、胸部、尾部各部件之间的比例都有着细致的讲究。而做成骨架,都要经得起一个考验,那就是骨架具有很强的弹性,用脚踩也不怕,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风筝骨架,才是正宗的“曹氏风筝”。在做好骨架后,便是绘制风筝图案,这也是曹雪芹风筝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曹雪芹风筝绘制工艺,不但要求形似,更要神似。就是在绘制风筝的时候,要讲究色彩纯度、明度和冷暖对比等准确的运用,让绘制出的风筝图案栩栩如生,达到神似的效果。曹雪芹留下的风筝技艺,随着孔祥泽对《废艺斋集稿》的抄写临摹,传承了下来,但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风筝这门民间艺术,让曹雪芹留下的这门风筝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摆在孔祥泽和孔令民面前的一个难题,而这一难题的接力棒,交到了曹氏风筝第四代传人缪伯刚的手中。
小时候的缪伯刚很是淘气,在学习上也是静不下心,父亲为了让他静心,便为他找来了一位书画老师,以学习书画的方式,让儿子的心静下来。可这却并没有改变缪伯刚调皮的性格。但是随着跟老师的学习,缪伯刚的父亲发现,儿子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原来缪伯刚的父亲为他请的这位书画老师,也是一位制作风筝的高手,平时除了教缪伯刚绘画外,还经常带着他一起绘制风筝、放风筝。
缪伯刚的父亲发现,往往是在这时候,平时调皮的儿子,注意力全部被风筝吸引。于是他决定为儿子亲自制作一个风筝,这也让当时只有6岁的缪伯刚有了属于他的第一个风筝。
1998年8月,缪伯刚独自离开老家,来到了北京求学。来到北京后,缪伯刚除了在完成学业外,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放在了风筝上。
2002年3月28日,缪伯刚得到消息,曹氏风筝创始人孔祥泽将要出席第二天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民间艺术展。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跑去等着,请孔祥泽为他签名。在与老人家的交谈中,孔祥泽发现这位年轻人,对于风筝有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对风筝的制作技巧也很熟悉,便问他愿不愿意学习制作曹氏风筝,这让缪伯刚喜出望外。
于是在孔祥泽的推荐下,缪伯刚便成为了曹氏风筝第三代传人孔令民的徒弟。从此缪伯刚正式步入风筝艺术行业的大门。
在孔祥泽和孔令民的指点下,缪伯刚也逐步了解到了曹氏风筝的扎制原理、技法。在他拜师后,他几乎是没日没夜的研究和学习着曹氏风筝的制作方法。2012年9月9日,缪伯刚作为曹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在北京大观园中,成立了风筝寻梦俱乐部。
2014年在APEC双部长会议上,缪伯刚代表中方向澳大利亚前总理鲍勃·霍克赠送“曹氏风筝”代表作品——北京沙燕。2015年11月25日,缪伯刚赠送第七任联合国第秘书长科菲·安南曹氏风筝代表作品——孔雀开屏。曹氏风筝作为中国风筝文化的代表之一,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风筝文化。
而曹氏风筝能多次在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会上,作为礼品送各国首脑,也正是因为曹氏风筝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说起风筝一直有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之分,南方称“鹞子”,北方称“纸鸢”。但是在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曹雪芹将南北风筝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这也正符合《南鹞北鸢考工志》这个名字。
为此孔祥泽曾经对缪伯刚有过嘱托,希望他把这南北风筝名家聚集起来,建立南北风筝手工艺合作平台,一起互动交流,真正使南北风筝的技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