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索因卡的《森林之舞》

2018-07-28 07:08肖晓芳李洁宋秋泓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肖晓芳 李洁 宋秋泓

摘 要:沃莱·索因卡是尼日利亚的著名诗人、剧作家。198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享有“非洲的莎士比亚”和“现代非洲戏剧之父”的美誉。《森林之舞》是他的代表剧作之一。但是直到1979年中国才开始翻译介绍索因卡及其作品,之后《森林之舞》才被传入中国,因此本部作品还存在许多研究空间。本文主要介绍《森林之舞》的创作背景,再分析戏剧中表现出来的非洲传统民族特色,最后将此剧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在艺术特色上进行了比较,对《森林之舞》被称为非洲的“仲夏夜之梦”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非洲的“仲夏夜之梦”;非洲传统民族特色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非洲国家本已结束殖民统治,但是由于非洲国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以及殖民者虽然撤出统治,但是之后仍然在非洲的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上施加影响和控制,尤其是经济层面。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非洲实质上只是从殖民地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而且非洲国家一直处于不断内战的混乱状态,无法进入稳定发展期。在这种不稳定状态的影响下,很多黑人作家和其他东方及第三世界的作家开始撰写文章批评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遗留下的精神负担和精神洗脑的问题。沃莱·索因卡就是这样一位深深植根于非洲本土文化,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的黑人作家,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索因卡曾说过:

“我只有一个始终不渝的信仰—— —人类自由。它在我的身体内像一股愤怒的、反叛的力量,使我不息地同人类惯于奴役他人的恶癖作坚决斗争。”

尼日利亚刚独立之初,索因卡就预感到必须抵抗新的暴政。沃莱·索因卡的后殖民主义意识主要体现在能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非洲的历史与现状。他始终关注着西方殖民侵略之后的非洲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注着非洲国家的政治危机和民生疾苦并思考着后殖民时期传统习俗与现代意识冲突矛盾下非洲国家的出路。《森林之舞》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二、鲜明的民族特色

索因卡的戏剧作品以鲜明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著称于世。他自幼接受约鲁巴部族的文化和艺术传统的熏陶,神话传说、宗教祭典、图腾崇拜、民间舞乐、雕刻面具等黑非洲传统文化是索因卡最重要的戏剧创作来源。《森林之舞》中便体现着约鲁巴宗教神话对他创作的影响。各路神仙和精灵鬼怪汇聚在森林舞台上,这是一场生者、死者、神灵、鬼怪等汇聚一堂的大型活动。聚会的组织者“森林之王”对应的则是约鲁巴族信仰的至高神——奥罗伦。“森林之王”以主神奥罗伦的身份登场,所作所为鲜明地体现了至高神奥罗伦的宗旨,但与传说中的奥罗伦并非完全对应。刚开始,他化装为奥巴奈吉,想要试探世人对他是否驯服。他“抛出隐晦的暗示来保护”他的神秘身份,迫使人们接受他的“冷淡态度”。结果却发现历史和现实惊人地相似,生者与死者的“行为几乎相同,无论是善、是恶、是暴力、还是粗心大意;动机几乎相同,无论是虚幻的、明确的、值得称赞的、还是该诅咒的”。

奥贡神是约鲁巴人自铁器时代以来顶礼膜拜的铁神与战神,最初具有创造与毁坏的双重象征意义。然而,奥贡神在西非人生活中的真正含义是随着历史与现实而发生改变。索因卡把奥贡神引入作品,进行多重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意象。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其体现的文化意蕴也不同。在《森林之舞》中,奥贡神是以积极正面的保护神的身份出现的。《森林之舞》中的奥贡神降临尘世,参加森林大会,与人类共舞同欢,并且作为义人的庇护者参与“森林之王”主持的“末日审判”。

“沼泽地”是古老原始的非洲文化的象征。千百年来,沼泽地居民无比地崇拜蛇神。但是蛇神并没有保护他们,留给他们的只是无尽的贫穷和苦难。而索因卡在《森林之舞》中描绘的那片森林却是一个神奇的精灵世界。当“森林之王”召开“死者欢迎会”时,众多精灵鬼怪欢天喜地地从地下钻出来参加聚会,其中最为活跃的有树精灵、棕榈树精、宝石精、大象精、蚂蚁王等。索因卡對各种精灵鬼怪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绘,想象力之丰富实属惊人。例如,树精灵木列提和“律师中的长者”阿格博列科是好朋友,阿格博列科经常给他送酒喝。木列提性格开朗,对森林里的动静观察仔细,还经常学说阿格博列科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索因卡还善于发挥想象,对约鲁巴族的神灵鬼怪进行新的阐释,从而使得这些拥有神格的角色并未恪守其在神话中的本分,演绎出许多生动有趣而又寓意深刻的新的神话故事。这些新的神话故事被安置在西方文学的叙述框架,与西方现代戏剧有着完美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古老神秘而又虚幻陌生的非洲神话世界。

三、《森林之舞》与《仲夏夜之梦》在艺术特色上的相似

《森林之舞》上演后,被瑞典文学院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一种赋有精灵、鬼怪之神的非洲‘仲夏之夜”,因此它也被誉为是“非洲的《仲夏夜之梦》”,索因卡被称为“非洲的莎士比亚”。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索因卡的《森林之舞》进行简单的对比,发现两者的确有共通之处。

首先两部戏剧都是超越时空的。莎士比亚将整个故事安排在古希腊时代,但是人物的思想和语言特色都是当时时代的反映,索因卡虽然创作的也是300年前的王宫中发生的爱恨情仇,但其语言思想也是表现的现代人类。此种做法既不触犯封建统治者又能表达作者的理想主义思想。

其次,两位剧作家都把主要情节设置在在夏夜的森林中。夏夜的森林代表了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力,予人一种生命力蓬勃发展之感。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家奇妙的幻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强烈的表达了其的理想、信念。以此可见,这种手法使两部剧更玄幻但又更能表达作者的思想。

再次是两部剧的情节的巧妙。《仲夏夜之梦》讲的是有四位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由于浦克的错误,他将花汁错误的滴入拉山德的眼中,导致情节朝戏剧化方向发展,这些巧合使剧情增加了喜剧色彩。作者这样安排即为下一次的情节做铺垫。正是这种巧设剧情的手法,让整部剧看起来自然发展,剧情连贯,易于读者的接受。《森林之舞》则更加巧妙了,他将历史和现实相关联,历史上的罪行与不幸,都一再在现实中一一重现。历史上阿德奈比曾收受贿赂惨无人道地迫奴隶,而作为现世的当政者,他的属下又受贿舞弊,批准汽车超载,因而酿成了惨祸;当年,戴姆凯曾指派秘书爬墙摔断了胳膊,现如今为了雕刻图腾柱,竟又把助手从大树上拽下来使之死于非命。此种回环式的结构,让一部戏剧的结尾是另一故事的开端,而此故事的开端又将成为另一故事的结束。

参考文献

[1] 陈梦.索因卡戏剧在中国[J].学术研究,2016(03):160-165+178.

[2] 陈梦.论索因卡戏剧创作中的非洲传统元素[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06):144-149.

[3] [尼日利亚]沃勒·索因卡:《森林之舞》,邵殿生译,满江出版社,1990年版.

[4] 黄坚,禹伟玲.《森林之舞》与《路》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当代戏剧,2015(03):36-38.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