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语言学界将语言的研究重点由静态转向动态分析,会话分析发展迅猛,话轮转换研究是会话分析中的核心问题,由于 Sacks提出的话轮交接规则主要针对英语研究,本文结合汉语将Sack提出的话轮交接规则作进一步的补充修正。
关键词:会话分析;话轮交接规则
作者簡介:袁玉倩(1993-),女,汉,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会话分析概念的提出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20世纪60、7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主旨在于揭示日常言语交际中反复出现的会话结构模式。Harvey sacks、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于1974年发表的“A simplest systema 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一文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他们提出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个是局部结构,一个是整体结构。就话轮转换的研究而言,在这方面开拓了话轮转换研究先河的当属Sacks,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利用民俗方法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话轮分配理论,即“ Conversational turn-allocation proceeds in an orderly manner”。
二、针对Sacks提出的话轮转换规则的修正与补充
下面针对Sacks提出的局部支配系统的不足和局限提出问题并做出修正。
规则1(a)“现在的说话者选择了下一个说话者,那么现在的说话者必须停止说话,入选的说话者必须接下去说话”,但实际情况有时并不如此。如下例:
→甲:如果我要自己买的话,(·)像这一类的采访机的话我觉得还不够,还需要好一点的(·)你觉得这个呢?1
乙:这个啊。 2
→甲:嗯∷ (·)要三百的话你买不买∷?(2.0) 3
我看你也不一定会买吧∷(0.7)
我觉得还应该比这个好一点。(3.7)
→乙:关键是∷就是说将来搞什么(·)看你搞什么。
甲:=那是。
乙:=要经常用才买。
例子中的3“要三百的话你买不买”是疑问句,后面又有长达2秒的停顿,说明说话者已经向听话者发出信号,自己放弃话轮,让对方接过话轮回答问题。但是在经过2秒的停顿以后,甲见对方没有回答,所以又接下去换了个方式提问同样的问题,在停顿了0.7秒以后,见对方仍未回答,就又接下去说了一句“我觉得还要比这个好一点”这是停顿了3.7秒以后,乙才接过话轮,回答甲的问题。在3中出现了三个转换关联位置,只在第三个转换关联位置才真正发生了话轮交接,前两个均为说话者没有接下去说话。在会话过程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所以说,现在的说话者选择了下一个说话者后,入选的说话者不一定必须说话,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没想好措辞)没有接下去说话,而由现在的说话者继续说,或别的人插进来说,话轮交换不一定出现在选定下一个说话者后的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
如上所述,很显然Sacks提出的话轮交换规则还需作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修改后的话轮交换规则如下:
规则1:应用于第一个TPR(不论从哪个话轮开始),C选择了N时
(a)如果C在当时一个话轮中选择N,那么C必须停止说话,N必须接着说话,转换出现在选择N后的第一个TPR。
(b)如果C在当时一个话轮中选择N,但是N未接下去说话,那么C需要接下去说话。
(c)如果C在当时一个话轮中选择N,但是N未接下去说话,C也未继续说话,那么任何其他的参与者都可以自我选择,谁先说话谁就获得下一话轮的权利。
规则2:应用于第一个TPR(不论从哪个话轮开始),C未选择N时
(a)如果C在当时一个话轮中未选择N,那么任何其他参与者可以自我选择,谁先说话谁就获得了下一话轮的权利。
(b)如果C在当时一个话轮中未选择N,其他参与者也未自我选择,那么N可以(不是必须)继续说话。
规则3:应用于以后的每一个TPR
在C已经应用规则1(b)或2(b),那么规则1(a)——1(c)与规则2(a)、2(b)适用于下一个TPR,并反复适用于下下一个TPR,直到实现说话人的转换。
Edelsky对非正式会议的研究,发现很多时候其实是多个人同时发话,根本分不清哪个人拥有所谓的话轮。[1]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某个时刻只有一个人讲话。这个事实由两个原因决定。一方面,话轮转换机制把单个话轮分配给单个讲话的人,得到话轮的这个人就有权利讲话,直到话轮转换相关处出现;其次这种权利原则上可以重复使用。另一方面,所有的话轮转换都是在转换相关处发生,这样的转换必定是自然的,而且不会引起无序情况的发生。所以,在自然会话的某个特定的时刻,通常只有一个人讲话。[2]
参考文献:
[1]Edelsky,C.Whos got the floor?[J].Language in Society.1981.
[2]于国栋.会话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