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千余年来,诸葛亮在历史题材的小说、诗歌、表演中一直备受推崇,人们尊其为智慧的化身、治世的能臣。但较为真实的三国历史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蜀汉大臣。而要了解最真实的诸葛亮、要了解诸葛亮形象演变的原因,都必须回归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展现出来的历史形象。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诸葛亮;演变
作者简介:计智勇(1986.12-),男,回族,河南南阳人,本科,研究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卒于公元234年,曾任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丞相,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等。他为报刘备三顾之恩遇,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更是折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贤臣、智慧的化身、近乎半仙等等,人们对诸葛亮的尊崇在不断刷新。无论是文人骚客笔下的诗歌散文还是街头巷尾大家喜闻乐见的章回小说、戏剧演绎,诸葛亮都是不可或缺的主人公。因此,大众对诸葛亮也显得格外的熟悉、亲切。但纵观整个三国的正史,诸葛亮也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大臣出现,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真实形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对于诸葛亮的研究是人们研究三国历史的必然,但诸葛亮的形象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一直在发生变化,追根溯源的从头进行研究也是本文的要义。
1、《三国志》记载中的诸葛亮形象
陈寿所著《三国志》属于二十四史的前四史,主要记录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一直被史学界推崇为研究三国历史最好的史学资料。南朝时期的刘勰对《三国志》更是推崇直至,称其“文质辨洽,荀、张比之迁、固,非妄誉也。”《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却是魏、蜀、吴各自著书,诸葛亮更是单独做传,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1.1王佐之才
诸葛亮生活的东汉末年正是国家大分裂、诸侯割据争地盘最激烈的时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方面显示出了当时社会的凋敝,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強烈不满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并不是自身傲慢,而是来自于十年躬耕造就的坚强意志和十年博览群书对自身才干的提升。正因为此,庞德公称其为“卧龙”,司马徽则推崇其“俊杰之士,有伏龙、凤雏,”徐庶才敢极力向刘备推举其辅佐之。诸葛亮的王佐之才毋庸置疑。
1.2文武兼备
《三国志》之所以对诸葛亮单独列传,不仅仅是因为其为蜀国丞相,也在于其文武兼备、谋略长远。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场考验便是曹操收降荆州进而南取东吴,诸葛亮在此万般危机之时促进孙吴联合,最后大败曹操;虽然东吴夺取荆州之后刘备伐吴,两家联盟破裂,但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便立马恢复了两家关系,使得曹魏不敢对两家动武。尤其是孙权称帝之时,诸葛亮肯放下汉室正统,对其称贺,都表现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
虽然《三国志》未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做过多记载,也只能说明其军事才能不如政治才干一般卓越,却也不能抹杀。“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说明平南艰险,突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发明诸葛连弩、木流牛马更可为当时奇才,病亡退回汉中之后,司马懿巡视蜀军军营也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但数次北伐最后无果而终,也只能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却非卓越。
1.3忠义贤臣
汉武帝当政之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的便是众所周知的“三纲”,而“三纲”之首便是“君为臣纲”,诸葛亮奉行儒家思想,自然被忠君的教化熏陶着,也使得他的身上表现出浓厚的忠君思想。
诸葛亮出茅庐之后,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的发展战略,阻挡了曹操的吞并之心,也取得了最终的根据之地。故而,刘备临终之时才会放心地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许诺可以取代刘禅。自出茅庐,至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共计27年,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之所以备受人们尊崇,很大一方面也在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2、笔记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志》可谓是当下人们了解三国历史最重要、最准确的文献,但魏晋之时,文学界和民间流行的笔记小说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定的记载。《语林》曾对一场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战记录道:“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麾三军……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这则故事与《三国志》最大的不同则在于其衍生了原文的记载,首次展示了诸葛亮的着装打扮,这也显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形象的美好想象。合理的想象丰富了诸葛亮的形象,却也在尽量真实地展现诸葛亮本身,致使衍生之后的很多故事为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等文学著作塑造诸葛亮的形象提供了素材。
3、诸葛亮形象演变的时代背景
《三国志》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当时都被称作是研究三国时期的最佳史料,但到了东晋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促进其形象的演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诸葛亮一直被人们尊为贤相,晋朝昙花一现,社会重归战火,人们开始怀念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的井井有条;另一方面,裴松之在对《三国志》做注解时插入了很多个人的看法,而其个人是比较推崇诸葛亮的;最后,诸葛亮的悲剧人生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期的悲剧基调吻合,能让人们不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于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浅析[J].黑河学刊,2009,(12).
[3]刘绪东.论诸葛亮的悲剧人格现[J].现代阅读,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