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些先秦典籍以及正史中,周穆王是被儒家批判的对象,在《穆天子传》中,他却是一个充满儒者形象的人物,这表现在乐山、乐水的仁智者形象;爱民如子、视臣犹己的有德者形象;自省、自警的圣王明君形象三方面。
关键词:《穆天子传》;周穆王;儒者形象
作者简介:梁智杰,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史先秦史方向。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1
在史书当中,“周穆王基本是一个不听谏言而肆心征讨、不以国事为重而恣意游玩的无道君主形象,历代对于穆王的相关评论也多从这些经典记载引伸而来。”[1]如《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2]《史记·秦本纪》:“……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3]而《穆天子传》中的周穆王是一个充满儒者形象的君主。
一、乐山、乐水的仁智者形象
《穆天子传》中多次出现山水这两种意象,挖掘其内涵对于分析周穆王儒者形象是极重要的。山的意象出现30次以上,如钘山、燕然山、昆仑山、舂山、太行山、群玉之山等;水的意象亦然,如漳水、虖沱河、黑水、乐池、大沼、渐泽等。这两大意象可以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找到来源,《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其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就格外引人注意了,而周穆王總是出现在山水地方,这样设定的作用就很明显了,这也是孔子“君子比德于山水”观念的体现。可知作者把周穆王当成智者、仁者甚至君子来塑造。又如卷五:
与井公博,三日而决(注:疑井公贤人而隐祊,故穆王就之游戏也)。
过于灵口井公博(注:穆王往反辄从井公博游,明其有道德人也)。[5]
根据郭璞、洪颐煊所作的注,可得知井公博此人乃贤而有德者也,而周穆王与之为友,并同之游戏,这从侧面可以说明周穆王亦是好德之人,而德也是仁的体现。也是卷五:
次于雀梁,口蠹书于羽林(注:谓曝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
饮于留祈。射于丽虎。读书于菞丘(注:君举必书,菞音犁)。[6]
这主要描述了周穆王爱好读书,由其曝晒书中蠹虫可知他是爱惜书籍之人,在东游狩猎之余仍不忘读书,体现了其对读书的渴求。爱好读书正是成为智者的必经途径之一。把周穆王塑造成乐山、乐水的仁智者形象,这是作者隐含的创作意图。
二、爱民如子、视臣犹己的有德者形象
上述周穆王与井公博游戏、爱好读书也是周穆王有德者形象的体现,此外,还体现在爱民如子、视臣犹己这两方面。如爱民如子的描述:
天子于是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
以观桑者……天子命桑虞,出口桑者,用禁暴人。
命虞人掠林除薮,以为百姓材。
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天子曰:余一人则淫,不皇万民口登,乃宿于黄竹。[7]
上述记载周穆王西征途中采集优良种子回国耕种,回宗周后观看采桑,命主桑者保护好桑林,不得胡乱砍伐,又命虞人掠林除薮来给百姓使用,帮助人民生活,体现其重视农业生产,关心百姓生活。看到有人冻伤周穆王还作诗哀叹,怕自己游乐损害了百姓的生活。如此爱惜子民,这正是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又如视臣犹己的描述:
庚寅,北风雨雪。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
于是降雨七日,天子留骨六师之属。
丁未,天子大朝于平衍之中,乃命六师之属休。[8]
由上可以看出周穆王是一个关心下属、爱护随从的君王。由于天气恶劣,故频频让臣子休息,而不是为了一己之欲而罔顾他们的困难,待人如己。这体现了周穆王是一个视臣犹己的君王。根据《逸周书·谥法解》里面的解释,“穆”字本身就含有德的意思,这也是周穆王有德的体现。
三、自省、自警的圣王明君形象
在《穆天子传》中,多处描写到周穆王的自我省鉴。
天子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辨于乐,后世亦追数吾过乎(注:穆王游放过度,行辄忘归,故作此言以自警也)!
天子曰:余一人则淫(注:淫于游乐),不皇万民口登,乃宿于黄竹。[9]
上述说明周穆王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警惕,常思己过,以免做出更大的错误,这是作为一位君王所应具备的素质,也是儒家“吾日三省吾身”观念的体现。儒家所主张的自省,在穆王身上得到了体现。
经过上面的论述,《穆天子传》中周穆王的儒者形象就呈现出来了,他是一位仁智者,也是一位有德者,更是一位圣王明君。
参考文献
[1]赵奉蓉.虔虔在位 追迹文武——《逸周书》中的周穆王形象[J].文艺评论,2008.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41.
[3]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5.
[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84.
[5]郭璞注,洪颐煊校.《穆天子传》[M].平津馆本,62,69.
[6]郭璞注,洪颐煊校.《穆天子传》[M].平津馆本,64,65.
[7]郭璞注,洪颐煊校.《穆天子传》[M].平津馆本,19,59,62,67,68-69.
[8]郭璞注,洪颐煊校.《穆天子传》[M].平津馆本,3,25,28-29.
[9]郭璞注,洪颐煊校.《穆天子传》[M].平津馆本,12-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