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摘要:蒙古族舞蹈在历史的发展中,受到了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的影响,诸多因素形成的草原文化,使蒙古族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马;英雄主义;信仰
在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少数民族舞蹈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明珠,而在这些明珠当中,蒙古族舞蹈闪耀着碧绿的光芒。自由奔放,粗犷豁达,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成为了北方蒙古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蓝天白云,草原羊群,蒙古族舞蹈深受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影响,本文就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俗信仰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蒙古族居住地主要在蒙古高原,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包括蒙古全部,俄罗斯南部和中国北部部分地区。大部为古老台地,仅西北部多山地,东南部为广阔的戈壁,中部和东部为大片较为平坦的丘陵。在蒙古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舞蹈已经成为完整的体系,而且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但是“热情奔放、节奏明快”这一特点,的确是受到蒙古族居住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视野辽阔,天高地远,南北朝时候的《敕勒歌》这样描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茫茫草原,一望千里,给予了蒙古民族宽广的胸怀。狂风暴雨,冰天雪地,锤炼了蒙古民族有力的臂膀和坚强的意志。蒙古人在这天地相连的自由时空里成长,势必成就了他们宽广、壮阔的情怀,草原上的万物都是蒙古族讴歌的对象,他们的感觉与情怀同自然环境的完美统一的基础,就是蒙古民族生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性。
二、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舞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在漫长的蒙古族发展的历史年代里,蒙古人从降生、到成长、到恋爱结婚、到生产劳作,一直到谢世,每一个人生的重要场景都有舞蹈相伴。蒙古族长期处于游牧状态,生活离不开马,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解放前,他们一直没有固定的居所,这种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生活的流动性和以马代步的生活方式。在古代社会,蒙古族的生活能力和生产能力的都十分低下,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只能以牛羊为伴,以马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为了生存,他们要寻找猎物,繁衍牲畜;为了生存,他们要躲避自然灾害;为了生存,他们有时候还无法避免残酷的战争。总之,生活环境是很艰辛困苦。但是,人类毕竟是万物之灵,虽然艰苦但是乐观,虽然困难但是自信,在劳动之余,在部落结盟的联欢时刻,在风调雨顺的年头、羊肥牛壮的季节,蒙古人还是手足舞蹈,尽情欢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蒙古人和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而且蒙古马也比较通人性,主人和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蒙古族舞蹈中模仿马和表现马的动作比比皆是,比如“摇篮步”、“钟摆步”、“跟马步”、“硬骑”、“软骑”、“跺掌马步”等模仿马的步法。还有马上的舞蹈动作,比如“打马扬鞭”、“勒马”等等,这些舞蹈动作都与骑马有关,有鲜明的蒙古族特征和民族习性,形成了独具蒙古族民族个性的艺术形式和典型的舞蹈风格,展现了蒙古族人民顽强的生命力和豪放博大的胸怀。
蒙古族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能有固定的居所,“蒙古包”或者叫“毡房”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地,由于居住的空间狭小,蒙古人在对酒当歌、边歌边舞的时候,就不能有太大的动作,舞蹈常常是上身肢体动作比较多,主要是对于草原牧民来说最熟悉、最重要的马、雁、鹰等动物的模仿,或策马奔腾,或夕阳的余晖下倚马而立,马是 他们游牧转场所必需的生活伙伴和交通工具;秋草黄,春风暖,雁的南去北归提醒牧民季节的更替;振翅飞翔,鹰的凶猛自由是蒙古族对勇敢精神的向往。舞蹈中的道具也囿于室内的空间,于是就地取材,筷子和盅碗就成为主要的道具,动作也相对简单,并没有大幅度的跑跳动作,姿态多为跪姿、蹲姿和坐姿,通过手、臂、腰和肩部的动作变化形成舞蹈语汇。“筷子舞”和“盅碗舞”便成为草原上广为流传的蒙古族传统舞蹈,运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因素创作出的蒙古族舞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艺术智慧。
三、英雄崇拜和民俗信仰的影响
在蒙古族舞蹈中,无不流露出英雄主义的印记。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在长期征战中,把蒙古族的个性推到了英雄审美的境界。英雄们在征战和史诗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把尊严和荣誉看得重于生命,宁可付出生命也不愿舍弃尊严,这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英雄主义的个性。这种英雄个性的内在美表现在蒙古族舞蹈中就是男性的形体美。“剽悍的身躯”、“巨人般的力量”、“威严而强大”,是蒙古族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审美特征也是对游牧劳动、狩猎活动、四方征战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强健的身体和力量也是蒙古族舞蹈中被普遍赞赏肯定的本质力量。
从民俗信仰方面来说,从远古开始,蒙古族就信仰“萨满教”,这是蒙古民族的傳统信仰,也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蒙语里面喇嘛的舞蹈叫做“查玛”,类似汉语里面的“跳大神”,在一些蒙古族认为重要的日子里,常常举行规模宏大、人数众多的集会和庆典,舞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形式上有缔结盟约、推举可汗的仪式舞蹈,有驱病辟邪、婚丧嫁娶、庆祝节日、兴师征战的祈福舞蹈,也有颂扬祖先、崇拜英雄事迹的叙事舞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蒙古族人民仍然把一些古老的传统和信仰保留下来,在他们的生活中、在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比如喝酒前“祭天地祖先”,到草原“祭敖包”,重大节日围绕篝火踏歌起舞等等。
蒙古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信仰,这些因素构成了蒙古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精神风貌和审美思想,千百年来凝结成草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蒙古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第2版.
[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3版.
[3]郭宇霞;汪沐溪.浅议蒙古族舞蹈美的渊源及其审美特征[J].音乐生活,2007年04期.
[4]乌罕图.试论蒙古族舞蹈的动作和技巧[J].数字化用户,2013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