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鲜肉透视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2018-07-27 11:27赵月阳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小鲜肉流行语

摘 要:随着泛娱乐化的普及,“小鲜肉”已不再成为一个新鲜的词汇,而随着“小鲜肉”霸屏这一现象的产生,网络流行语带给人们的冲击与思考再次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本文就以小鲜肉一词入手来透视网络用流行语的影响。小鲜肉一词并非是女性话语权力的回归,从反向角度来看,它是从女性角度对男性的一种物化。性别权力的平等并非是建立在一种性别对另一性别的压制,而是在尊重性别差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性别权力的平等。而对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还亟待需要规范和“进化”,从而创造出一个合规合法的网络用语环境。

关键词:小鲜肉;流行语;男性身体;女性话语权

作者简介:赵月阳(1993-),男,汉族,山东济宁市人,传播学硕士,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1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新词每日呈指数型态势传播,以更强劲的势头闯入人们的视线。“小鲜肉”一词也不例外,随着“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该词汇也受到大范围传播,进入大众视野。

一、小鲜肉一词溯源

关于小鲜肉一词的来源,据高远平考证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出自电影《阿凡达》的台词:“Look at all this fresh meat.”有人将这里原指新兵的“fresh meat”意译为小鲜肉;二是有人考证“小鲜肉”一词出自日本AV女优圈用来指称男性生殖器官,目前多数较认可为第一种说法。

根据百度指数截止到2016年1月的数据显示,这场小鲜肉风暴是在2014年6月份才迅速刮起来的,并于2014年8月迎来了其第一个搜索的小高潮,在2015年1月左右达到检索数据的顶峰。随着移动媒体使用队伍的日益扩大和发展,手机用户对于小鲜肉的检索数据更是要高于PC端用户。而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有声语料库中早在2014年1月就有一条关于小鲜肉的信息被收录其中。由此可见,在2014年小鲜肉风暴的真正到来前,小鲜肉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得到传播与使用。

百度媒体指数对于小鲜肉一词的显示,在2016年1月21到27日内,小鲜肉一词作为新闻标题日均被使用达300次以上。百度百科对于小鲜肉一词的解释认为,小鲜肉一般是指年龄在12到30岁间,性格纯良,感情经历单纯,且长相俊俏的男人,其次才是用于指称0到20岁之间单纯美丽的女性。可见,在目前广为传播的大众媒体中,更多的倾向于用小鲜肉来代指男性。

二、粉丝经济视野下的“小鲜肉”

小鲜肉审美颠覆了以往传统观念中认为男性重才行,女性看重相貌的观念。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开始想要找回自己发声的权利。互联网的普及发展给了她们这样一个平台,使得女性的性别意识更加的鲜明。粉丝经济瞄准了女性为主导的消费市场,开始以男性身体为博取眼球的工具换取利益。大众媒体与网络文化是当今流行文化的最佳助推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俨然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自媒体,并逐渐找回自己的话语权开始独立的发声。

在眼球经济引导的消费观上,小鲜肉这个标签无疑被过度的使用和包装了。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小鲜肉无疑是最佳的证明,高颜值,低龄化,在众多的标签的规范和作用下,小鲜肉成为了一种审美的价值取向。内涵成为外表的依附品,被剥夺了首席的地位。

而在市场经济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小鲜肉能鲜多久成了一个谜。因为眼球效应所能保持的关注度始终是有限的,粉丝经济作为一种“遗忘型”经济,小鲜肉艺人想要在其中获得长久的关注,既需要塑造并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又要不断以新的作品出现人们的视野中。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较持久的“鲜”度。

三、网络流行语的时代观

互联网未普及前,人们更多的还是被动地接受大众传媒所发出的信息。互联网的普及给了“沉默的大多数”一个展示的舞台,在这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型传播观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更加善于行使自己的这种权力。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舆论场开始以人际关系为导向向四下辐射,形成一种圈子文化。这个圈子既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圈”,又辐射到互联网上的关系网,使得彼此毫无关系的陌生人之间能够建立一种亲密的联系。网络流行语的触角便从这里开始逐步蔓延和扩展。

网络流行语的发明与使用,是现代社会人类对于“权威”的一种抗争,是对过去传统的语言体系的一次改革,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紧跟上时代的脚步,对语言系统进行丰富和再创造。网络流行语不但作为一个表达符号被人们使用,而且成为了一个传播枢纽使人们参与全民狂欢的盛宴。互联网造词能力十分迅猛,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某种词汇产生的规则,使得线上线下的人都可以参与互动。这成为媒体利用其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也因此促成了标题党的产生。

四、总结

小鲜肉经济已经成了读图时代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只单纯地认同其审美价值取向无疑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小鲜肉并非作为女性话语权的麦克风而存在,性别权力的平等需要有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度。究竟“小鲜肉”们的价值观念能否长期保留下去,则需要时间的淘洗和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流行语的激流必将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得到规范,成为语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田萍.网络流行语“小鲜肉”探微[J].陇东学院学报,2017,28(02):31-34.

[2]王欢,庞林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要素解读[J].青年记者,2017(35):35-36.

[3]李慧颖.网络环境下对网络流行语的依赖研究[J].新闻传播,2018(01):72-73.

[4]曲艷娜.从模因论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01):124-127.

[5]周维东.另一种角度看“小鲜肉”现象[N].中国文化报,2017-07-14(003).

[6]巩杰.全媒体时代“小鲜肉”的男性气质与生产消费[J].当代电影,2017(08):15-18.

[7]刘燕霞.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析“小鲜肉”背后的审美趋势[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11).

猜你喜欢
小鲜肉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
港台不感冒“小鲜肉”
“小鲜肉”蜘蛛侠
呆萌“小鲜肉”闯荡银幕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