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6年在线教育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及启示

2018-07-27 08:48高瑞
高教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启示

高瑞

摘要:以2001-2016年国内外在线教育类重要期刊中的8731篇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文献计量学和描述统计分析,客观呈现了国内外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力期刊、文献年度分布、高产学者、高产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献和高频关键词等结果,并通过对比分析,针对国内在线教育的发展,提出引入科学计量学方法与技术;打造专业性、创新性和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将在线教育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结合;开展同行机构间多主体协同创新研究,提升研究者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影响力等建议。

关键词:在线教育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启示

“当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高等教育學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学习某一门课程时,在线教育显然已成为主流。”这是美国斯隆联盟2016年发布的第十三个《在线教育年度报告》(Babson Report on Online Education)得出的结论。[1]国外对在线教育的研究已颇为成熟,发展迅速,而国内对在线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以2001年至2016年国内外重要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在线教育的研究概况作一比较,以期为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

国外文献来自“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以“online education”为主题,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16年,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经过检索得到有效文献8000篇,检索时间为2017年10月31日。

国内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在线教育”为主题,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16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共获得有效文献731条,检索日期为2017年11月2日。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影响力期刊分布

期刊杂志是重要的学术信息交流平台,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受期刊影响因子、载文量、被引频次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影响因子是 1972 年由 E·加菲尔德提出的,是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2],载文量则反映出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3]。

1.国外期刊分布

由表2可知,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发文量较多的期刊主要集中在《中国远程教育》(101篇)、《现代教育技术》(47篇)、《中国电化教育》(32篇)、《开放教育研究》(31篇)、《中国成人教育》(31篇)等五种期刊出版,所占比例分别为20.32%、9.46%、6.44%、6.24%、6.24%。其中《中国远程教育》载文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几种期刊,可谓是国内在线教育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期刊。另外,这15本期刊中,有8种期刊的出版地是在北京,上海、济南、兰州、南宁、成都、杭州、哈尔滨各有1种,可见北京地区拥有境内的高影响力期刊远多于其他地区。

(二)文献年度分布

通过统计分析某一领域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对于评价该领域目前所处阶段,以及预测发展趋势等具有重要意义。[4]由图1可知,国外关于在线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在2001年至2005年是缓慢增长,2006年以后逐年快速递增,至2016年关于在线教育研究的文献已将近1400篇。毋庸置疑,21世纪以来国外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态势犹如雨后春笋,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尤为重视在线教育的发展,其中美国自2003年开始,每年由在线教育联盟发布年度调查报告,加拿大从2004年开始每年由新媒体联盟发布《地平线报告》,从而推动了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相比之下,国内则是另外一番状况,自2001年至2012年,十二年的时间里关于在线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呈“水平线”态势,几乎无人问津。受国际在线教育研究形势的积极影响,国内从2013年才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整体数量仍比较低。整体上来看,国外学者关注度远高于国内学者,尤其是在2008年之后国外呈高增长态势,而国内则呈“起伏不平”态势。由此可见,国内外在线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可谓是“天壤之别”。

(三)高产学者分布

发文量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高产学者是在本研究领域最活跃、研究成果最丰硕的学者,也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本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5]

1.国外高产学者分布

表3统计了国外关于在线教育研究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来自美国Virginia Polytech Inst& State Univ(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TSAI CC、比利时Univ Ghent(根特大学)的VALCKE M、美国Rutgers New Jersey Med Sch(罗格斯大学)的 AGARWAL N、美国Univ Texas Austin(奥斯汀大学)的VELETSIANOS G以及美国Harvard Univ(哈佛大学)的KERFOOT BP,发文所占比例分别为 0.375%、0.225%、0.2%、0.19%和0.18%。另外从国别来看,这10位高产学者,美国4人、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以及中国台湾各2人,足见美国在线教育研究中学者的优势所在。

国内发文量较多的学者如表4所示。其中肖俊洪(汕头广播电视大学)、陈丽(北京师范大学)、程建钢(北京开放大学)、韩锡斌(清华大学)以及郑勤华(北京师范大学)发文最多,发文所占比例分别为 9.90%、8.91% 、7.92%、6.93%和5.94%。另外,这10位高产学者,有3人来自北京师范大学,2人来自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开放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和汕头广播电视大学各1人。

(四)高产研究机构分布

1.国外高产研究机构分布

国外发文量最高的前10所研究机构分别为美国UNIV N CAROLINA(北卡罗来那大学)、加拿大UNIV TORONTO(多伦多大学)、美国HARVARD UNIV(哈佛大学)、澳大利亚MONASH UNIV(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UNIV SYDNEY(悉尼大学)、美国UNIV ILLINOIS(伊利诺伊大学)、美国UNIV MICHIGAN(密歇根大学)、美国UNIV MINNESOTA(明尼苏达大学)、美国UNIV 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美国UNIV WISCONSIN(威斯康辛大学)。排在前五位的分别为美国的UNIV N CAROLINA(98篇)、加拿大的 UNIV TORONTO(98篇)、美国的HARVARD UNIV(95篇)、澳大利亚MONASH UNIV(91篇)和UNIV SYDNEY(89篇),所占比例分别为1.225%、1.225%、1.188%、1.137%、1.113%(见表5)。这十所研究机构中有7所来自美国,可见美国在线教育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引领了全球在线教育的发展。另外有2所来自澳大利亚,1所来自加拿大。相较而言,我国的研究机构目前仍未有进入前列者。

2.国内高产研究机构分布

国内发文量最高的前十所研究机构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汕头市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大学(见表6)。除汕头广播电视大学之外,其余的都是国内的“985”大学或“211”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位居前五,发文量分别为32 篇、31 篇、14 篇、13篇、13篇,分别占样本总量的11.90%、11.52%、5.25%、5.20%、5.20%,是我国大陆地区该领域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科研基地,也是我国在线教育研究领域的领跑者。

(五)高被引文献

1.国外高被引文献

高被引文献是具有奠基作用的重要文献。表7是排名前十的国外高被引文献,这些文献堪称国际在线教育研究的经典文献。Tate,DF(2001)、Sun,Pei-Chen(2008)和Juvonen,Jaana(2008)的科研论文位居前三,被引次数分别为536次、532次和356次。其中Sun,Pei Chen来自中国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他在论文《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中指出在线学习正在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范式,通过开发六个维度的综合模型(学习者,教师,课程,技术,设计和环境)探究影响用户对在线学习满意度的各种因素。结果显示,学习者电脑焦虑,教师对电子学习的态度,电子学习课程的灵活性,电子学习课程的质量,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和评估的多样性是影响学习者感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Tate,DF通过实验进行前后对比,得出结论“利用在线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行为减肥计划”。Juvonen,Jaana对一千四百五十名12至17岁的年轻人开展匿名网络调查进行校园网络欺凌的研究。

2.国内高被引文献

表8统计的是排名前十位的国内高被引文献。由表8可知,王文礼、王颖、康叶钦等分别于2013年和2014 年发表的科研论文位列前三位,被引频次分别为647次、525次、521次,这三篇都是聚焦于慕课(MOOC)的研究,王文礼在《MOOC 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中认为“MOOC 具有易于使用、费用低廉( 绝大多数 MOOC 是免费的) 、覆盖的人群广、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MOOC 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双重性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王颖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通过梳理和总结 MOOC 发展的历史,并在对 MOOC 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七个国外典型的 MOOC 项目作为分析对象,根据对各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内容分析确定关键词,从组织机制、平台定位、课程组织、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和质量认证六个方面,归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项目的主要特点,并从运营机制、课程开发、学生参与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提出指导我国开放教育资源进一步发展的启示;康叶钦在《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 解析》中解析了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理念及实践,归纳了SPOC的四个优势:推动大学的对外品牌效应,提升校内的教学质量;成本较低且能用来创收,提供了MOOC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重新定义教师的作用,创新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课程的完成率。

(六)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Keyword)是学术论文中最能揭示研究主题、反映主题信息特性的词汇或短语,是每一篇论文的核心与精髓,可以通过高频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某一领域研究现状的总体特征、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势。[26]

1.国外高频关键词

运用陈美超博士研发的 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国外800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关键词分析,按照频率从高到低抽取排名前二十位的高频关键词如表9所示,其中“Education”(教育)、“internet”(网络)、“student”(学生)、“online”(在线)、“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technology”(技术)、“knowledge”(知识)等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关键词,频率分别为1711次、827次、692次、692次、533次、461次和396次。按照Time-line(时间序列)可发现,这些高频关键词在近年来的使用频率是逐年提高,频次也相对稳定,表明国外在线教育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国内高频关键词

同样对国内文献进行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可得出前 20 位高频关键词,如表10所示。其中“慕课(MOOC)”、“在线教育”、“高等教育”、“大数据”、“信息素养”、“在线学习”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使用频率分别为210次、128次、24次、24次、18次、17次。通过对比亦可发现,国内外在“慕课(MOOC)”、“在线教育”、“翻转课堂”、“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研究主题存在着交叉或重复的现象。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21世纪以来国内外在线教育的研究结论。

1.从高影响力期刊的角度看,《COMPUTERS EDUCATION》、《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和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等是國外在线教育研究的高影响力期刊;《中国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和《中国电化教育》等是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高影响力期刊,其中 《中国远程教育》和《COMPUTERS EDUCATION》是国内外在线教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期刊。此外,全球最多的在线教育高影响力期刊主要集中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出版,国内最多的高影响力期刊则集中在北京出版。

2.从时间维度上看,国外关于在线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在2001年至2005年是缓慢增长,2006年以后逐年加速增长;而国内在2001至2012年的十二年里几乎无人问津,从2013年才开始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整体数量仍比较低。整体上来看,国外学者关注度远高于国内学者,国外从 2010 年开始至今处于一个较稳定的 “高关注”阶段,而国内学者对在线教育的研究从2013年至今才呈现出明显“高增长”的态势 。

3.从高产作者的角度看,美国Virginia Polytech Inst& State Univ的TSAI CC、比利时Univ Ghent的VALCKE M、美国Rutgers New Jersey Med Sch 的 AGARWAL N等是国外在线教育领域的高产作者,而汕头广播电视大学的肖俊洪、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丽和北京开放大学的程建钢等则是国内在线教育研究中的高产作者。

4.从高产研究机构的角度看,国外在线教育研究的高产研究机构是美国UNIV N CAROLINA(北卡罗来那大学)、加拿大UNIV TORONTO(多伦多大学)、美国HARVARD UNIV(哈佛大学)、澳大利亚MONASH UNIV(莫纳什大学)、澳大利亚UNIV SYDNEY(悉尼大学);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高产研究机构是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5.从高被引文献的角度看,Tate,DF于2001年发表的《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deliver a behavioral weight loss program》、Sun,Pei-Chen于2008年发表的《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uvonen,Jaana于2008年發表的《Extending the school grounds? Bullying experiences in cyberspace》等是国外文献研究样本中被引频次最高的科研论文;王文礼于2013年发表的《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王颖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康叶钦于2014年发表的《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则是国内文献研究样本中被引频次最高的科研论文。

6.从高频关键词的角度看,国外在线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是“Education”(教育)、“internet”(网络)、“student”(学生)、“online”(在线)、“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technology”(技术)、“knowledge”(知识)等;而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为“慕课(MOOC)”、“在线教育”、“高等教育”、“大数据”、“信息素养”、“在线学习”等。此外,国内外在“慕课(MOOC)”、“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翻转课堂”、“在线学习”等研究主题上有诸多交叉之处。

(二)对国内在线教育研究的启示

第一,研究方法。引入科学计量学方法与技术等量化和技术化方法,实现研究方法多元范式并存。科学计量学方法借助信息技术以量化方法分析文献资料,在综述研究、探测学科前沿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体系、把握学科主干理论发展脉络、判断邻近学科及互动关系、遴选关键学者或研究机构、判断学科独立性与成熟度、探寻学科范式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价值。[27]国内在线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可作此尝试。

第二,学术期刊。打造具有专业性、跨专业性以及创新性的高影响力学术期刊,注重反映与传承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根据在线教育研究中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结论可知,国外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远高于国内期刊。因此期刊建设应避免文献内容重复、文献自引率过高、文献来源机构过于狭窄的现象,努力吸收不同学科成熟理论和国际学者的广泛参与,重视期刊建设的多元化,从而打造专业性、创新性、影响力高的学术期刊。[28]

第三,研究内容。保持在线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践品格和理论气质,关注国际在线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本研究关于国外在线教育研究主题的结论,为国内在线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一方面时刻关注国外在线教育研究进展和研究动向;另一方面,在借鉴国外在线教育研究经验的同时,结合国内的研究环境,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研究路径。

第四,研究机制。开展同行机构间多主体协同创新研究。国内的学术团体和科研研究团队应积极学习境外学术共同体集群发展的创新经验,突破学者间科研合作的“小世界效应”,努力提升研究团队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避免国内高等教育学学者间科研合著的“小世界效应”,加强高等教育学学术群体建设,提高团队人员研究能力与对外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研究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与凝聚力。[29]一方面,尝试建构校内或跨校的虚拟学术组织,培养跨学科或跨地域的研究团队;另一方面,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Elaine Allen,Jeff Seaman. Online Report Card: Tracking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R].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LLC,2016:2.

[2]史庆华.影响因子评价专业学术期刊的科学性与局限性[J].现代情报,2006(1):35-40.

[3]黄明睿.载文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 (7):749-757.

[4]邱均平,等. 21 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计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9):64.

[5]吴向文,王志军. 2001-2015年境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6(6):108.

[6]Sun,Pei-Chen,Tsai,Ray J,Finger,Glenn,et.al.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0):1183-1202.

[7]Tate,DF,Wing,RR,Winett,RA.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 to Deliver a Behavioral Weight Loss Program[J]. 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1(285):1172-1177.

[8]Juvonen,Jaana,Gross,Elisheva F. Extending the School Grounds? Bullying Experiences in Cyberspace[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8(77):496-505.

[9]Roblyer,M. D,McDaniel,Michelle,Webb,Marsena,et.al.Findings on Facebook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ison of College Faculty and Student Uses and Perceptions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13): 134-140.

[10]Cotten,SR,Gupta,SS.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and Offline Health Information Seekers and Factors that Discriminate Between Them[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4(59): 1795-1806.

[11]Hargittai,Eszter.Digital Na(t)ives? Variation in Internet Skills and Uses among Members of the "Net Generation"[J].SOCIOLOGICAL INQUIRY,2010(80):92-113.

[12]Greenhow,Christine,Robelia,Beth,Hughes,Joan E. Learning,Teaching,and Scholarship in a Digital Age Web 2.0 and Classroom Research: What Path Should We Take Now?[J].EDUCATIONAL RESEARCHER,2009(38):246-259.

[13]Boulos,Maged N. Kamel,Wheeler,Steve.The Emerging Web 2.0 Social Software:An Enabling Suite of Sociable Technologies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 Education[J].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2007(24):2-23.

[14]Hargittai,Eszter,Hinnant,Amanda .Digital I Inequality - Differences in Young Adults Use of the Internet[J].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8(35) :602-621.

[15]Chou,Wen-ying Sylvia,Hunt,Yvonne M.,Beckjord,Ellen Burke,et.al.Social Media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09(11):11-29.

[16]王文禮. 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17]王颖,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18]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19]陈肖庚,王顶明. 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5-10.

[20]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21]詹泽慧,李晓华. 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2]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2):39-47.

[23]祝智庭,刘名卓. “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24]秦鸿. MOOCs的兴起及图书馆的角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2):19-26.

[25]汪基德,冯莹莹,汪滢. MOOC热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104-111.

[26]赵新亮,张彦通.近十年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65.

[27]蔡建东,汪基德,马婧.教育理论研究的量化与技术化路径——科学计量学方法与技术在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3(6):17-23.

[28][29]兰国帅,张一春. 国外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5(2):97.

(责任编辑钟嘉仪)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分析启示
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文献计量分析视域下的中国苗族姓名研究现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