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卢氏县张家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2018-07-27 07:30裴中朝毛瑞芬范晓磊任建德
金属矿山 2018年7期
关键词:赤铁矿褐铁矿铁矿

裴中朝 杨 红 李 琛 毛瑞芬 范晓磊 任建德

(1.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1;3.河南省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河南郑州450003)

卢氏张家村铁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多金属成矿带上[1-3],矿区成矿地质条件极为有利,铁矿探明储量7 488.7万t,约占河南省铁矿总储量的40%,此外,区内铜、铅、锌、锰、金、银、铌、钽、优质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储量也居全省前列。为进一步查明鄂豫陕相邻区成矿(区)带内的矿产资源,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5年在该区开展了战略性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工作,河南官道口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是鄂豫陕相邻区成矿(区)带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表明,该带铁矿(床、化)点较多,主要分布于栾川断裂以北,少量分布于栾川断裂以南。前者主要位于卢氏县荆彰西、洞沟北、卢氏县杜关乡郭家埝、后阴、木桐乡张家村、三岔村、五里庙、凉水泉一带,后者主要位于卢氏县官坡镇云架山东葫芦沟、三神庙等地。栾川断裂以北主要为矽卡岩型、沉积型、淋滤型铁矿,其中矽卡岩型铁矿产于燕山期斑岩体与官道口群碳酸盐岩的接触带或碳酸盐岩内部,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代表性矿床有银家沟铁矿[4-7],为小型;淋滤型代表性矿床有三岔村铁矿、张家山铁矿[8-9],为小型,产于冯家湾组白云岩与白术沟组碳质板岩之间的顺层断裂带中;栾川断裂以南主要为热水喷流成因矿床[10-12],产于火神庙组下段火山岩中,矿化层与地层产状一致,界线清楚,具有层控特征,矿体规模较小,品位变化大。其中,在栾川断裂以北首次发现的张家村沉积型铁矿床为小型,赋存于高山河组上部,也是本研究新发现的矿产地。该矿区铁矿床层位稳定,矿床受地层和构造控制,变质引起的元素活化迁移对矿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矿区地质调查及地球物理测量成果,对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区内沉积型铁矿找矿模型,并对找矿靶区进行圈定,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铁矿资源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卢氏张家村铁矿区位于卢氏县西约55 km的木桐乡张家村一带,矿区范围为东经 110°39′12″~110°41′39″,北纬34°05′49″~34°06′28″。矿区处于华北地台南部台缘区崤山—熊耳山地块与卢氏—栾川陆缘褶断带的结合部位,构造走向NWW向,岩浆活动较弱,断裂发育(图1)。

1.1 地层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熊耳群、高山河组、栾川群、官道口群、宽坪岩群及二郎坪群、陶湾岩群和震旦系、寒武系等[12]。熊耳群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夹少量火山碎屑岩,总体属裂谷环境,为矿区铅锌锰银的矿源层,尤其是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为有利于成矿的岩性;高山河组为一套碎屑岩沉积组合,总体为潮坪环境,局部为泻湖环境,为一套含丰富赤铁矿的富铁建造;官道口群以白云岩系为主,沉积环境为台地,局部为泻湖,为矿区铅锌银锰的主要赋存层位和含矿地层标志之一;栾川群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陶湾群为细碎屑岩-大理岩组合;宽坪岩群为片岩及大理岩组合;二郎坪群总体为细碧-角斑岩系;峡河岩群为一套中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钙硅酸盐岩夹不纯大理岩及中基性火山岩组合;五里川组为陆相山间盆地沉积,属含碳碎屑岩建造;震旦系主要岩性为灰色泥岩、泥晶白云岩、冰碛砾岩、石英粉砂岩段等,与相邻单元之间大多为断层接触;寒武系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由区域地层单元与成矿的关系分析可知,熊耳群火山岩为铅锌锰银的矿源层,官道口群白云岩为层控型铅锌银锰矿的重要赋矿层位,白术沟组黑色碳质板岩为淋滤型铁镍(钼锌)矿床的重要赋矿层位,高山河组上部产有沉积型铁矿,二郎坪群火神庙组产有火山块状硫化物(Volcanic massive sulfide,VMS)型铁铜矿床。

1.2 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侵入活动较弱,侵入岩不太发育,主要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和燕山期5个岩浆活动阶段。其中以燕山期最为强烈,岩性以酸性岩和中性岩类为主,其次为碱性岩类。除了区域北部边缘的新元古代小河二长花岗岩体和北秦岭地区出露的燕山期蟒岭二长花岗岩体面积较大外,华北陆块南缘岩体规模一般不大,且多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多呈岩株状沿断裂构造就位,形态为不规则状、长条状和环状,具有高位被动就位特点,其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花岗伟晶岩脉等。区域上大多数金属矿产与该时代的岩浆活动有关,如矿区西部著名的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矿区东南部夜长坪钼钨矿床、上房沟钼(铁)矿床,矿区西北部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后瑶峪铅锌钼多金属矿床、神洞沟锰银矿床,矿区南部卢氏县南阳山钽铌矿床等。

1.3 构造

华北陆块南缘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区内有多条区域性断裂通过,并将矿区分割成具不同组成、不同变质变形特征和相对独立演化历程的多个构造块体,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式、多机制、多阶段复杂构造变形的特点。其主体构造格架的形成被认为是3个陆块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华北、秦岭和扬子陆块。岩石圈地学断面综合研究揭示了洋盆闭合后经历了碰撞挤压、走滑和伸展块断3个阶段;沉积地层学研究发现华北古板块南缘在中晚元古代发生了强烈裂解,古特提斯洋在秦岭造山带地区自东向西闭合,最终完成于晚三叠世。沉积古地磁和反射地震研究发现秦岭造山带的侧向缩短变形在侏罗纪仍非常强烈,结束于侏罗纪与白垩纪之交,应属于印支—燕山期的大陆造山带[13]。库拉—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与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拼贴及其后续的伸展、引张作用等两大动力体系联合作用的结果,造成了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大爆发的出现,在豫西地区形成了多个世界级巨型矿集区,该类矿集区均为碰撞体制挤压—伸展转换背景下大规模流体系统活动的结果,主要断裂有黑沟—栾川断裂、高耀子—南阳山断裂(朱阳关—夏馆断裂)、乔阴—五里庙断裂(马超营断裂)、石门—王河断裂、史家村—官坡断裂(瓦穴子断裂)等。

2 矿区地质特征

张家村铁矿区内地层和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较弱(图2)。

2.1 地层

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高山河组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两者为平行不整合关系,为一套浅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

(1)高山河组。该组南北边界受断裂切割,地层呈透镜状分布于矿区中心部位。区域地层对比表明,矿区内仅出露该组第三岩性段,为一套滨浅海相的砂岩—粉砂岩建造。该组下部以紫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局部出现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黄褐色石英砂岩,向西夹少量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其中,紫红色砂岩及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中有赤铁矿层产出,赤铁矿厚度较大,品位较高,常形成工业矿体,矿区Ⅱ#矿体即产于该层位;中部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与浅灰绿色薄层状石英砂岩互层,分别厚30~100 cm,局部夹褐灰色铁质石英砂岩,有灰色赤铁矿层产出,但品位较贫,一般达不到工业品位;上部为浅紫红色厚层状中细粒石英砂岩,最顶部在局部地段发育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该组地层在矿区西部倾角较缓,向东变陡,厚约350 m。

(2)龙家园组。该组分布于矿区南北两侧,为一套台地白云岩建造,矿区内仅出露该组一段、二段。一段为浅灰色厚层状燧石条带含砂白云岩夹浅灰色厚层状、条纹状白云岩,厚约380 m;二段为浅灰色厚层状燧石条带细晶白云岩夹深灰色厚层状、条纹状微晶白云岩,厚约320 m。矿区北部龙家园组产状稳定,南部龙家园组产状由北向南逐渐变缓。该组内部的断裂带内常见褐铁矿化,品位较富但厚度较薄。

2.2 岩浆岩

矿区内仅发育少量石英闪长岩脉和闪长岩脉、石英脉。闪长岩一般呈岩墙状,少数呈岩株状,多沿断层贯入。岩墙宽5~30 m,长200~1 100 m,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倾角约80°,一般切割围岩面理,岩株直径十余米。岩脉内含磁铁矿(1%~2%)及褐铁矿(1%)。岩墙内部有时穿插有褐铁矿化石英脉,褐铁矿在石英脉中呈团块状分布。根据其变形特征,该闪长岩时代可能为加里东期;石英脉呈近EW向,长数十米至100 m,宽1~20 m,内部常具有褐铁矿化。

2.3 构造

矿区内地层总体为一单斜,倾向NNE,倾角一般为45°~80°,西部稍缓,向东变陡,局部受断层影响,产状倒转,形成小型背斜构造。矿区内断裂发育,走向近EW,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主要断裂有8条,其中与矿床有关的断裂有F1~F4和F8。

F1断裂分布于矿区北部的龙家园组内部,总体倾向约10°,倾角70°~80°,区内长度3.5 km,向东延出矿区,断层带宽5~21 m,带内发育片理化、泥化及褐铁矿透镜体,为逆断层;F2断裂区内长度4 km,为龙家园组和高山河组的边界,沿断裂带局部发育泥化、硅化现象,切割F1断裂;F3断裂分布于矿区中部,为1条区域性断裂,向西延出矿区,向东交于F2断裂,为高山河组和龙家园组的边界,倾向约190°,倾角60°~80°,断层带宽10~20 m,带内节理发育,断裂两盘牵引褶皱十分发育,中心地带发育少量碎粉岩,并有褐铁矿脉穿插,为正断层,该断裂与矿化关系较密切,矿区的主矿体即产于该断裂北侧;F4断裂(马超营断裂)分布于矿区南部,倾向N,倾角60°~80°,断层带宽5~20 m,破碎带具有分带现象,两侧为绿泥石化碎粉岩,伴有弱褐铁矿化,中心为角砾岩,沿断裂带发育石英脉、石英闪长岩岩墙,断层两盘地层产生较强烈的牵引褶曲,该断层具有多期活动,在矿区主要表现为正断层性质;F8断裂位于矿区最南部,向西交于F4断裂,区内长度1 500 m,N倾,倾角75°~80°,破碎带宽5 m,带内形成2条宽1 m的褐铁矿化碎粉岩带,含褐铁矿60%~80%。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内共发现3条铁矿体,均分布于中部的高山河组内部,大致平行产出。

(1)Ⅰ#矿体。该矿体赋存于高山河组三段中部的紫红色石英砂岩与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的转换部位,含矿岩石为灰色中层状砂岩,呈层状产出,总体走向95°,倾向NNE(0~15°),倾角约65°,西部缓,向东变陡,工业矿体长729 m,真厚度1.23 m,TFe品位为34.15%。

(2)Ⅱ#矿体。赋存于高山河组三段下部的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砂岩中,在矿区西侧,矿体赋存的围岩相变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与砂岩互层。矿体呈层状产出,总体走向95°,倾向NNE(2°~10°),倾角一般为69°~72°,平均70.5°,在西部由于受断层影响,矿体向北东缓倾,倾角约30°。矿体长度2 360 m,真厚度1.67~2.88 m,平均厚2.36 m,向西逐渐变薄,厚度变化系数为26.32%。该矿体w(TFe)为25.27%~31.8%,单工程平均品位为28.10%~30.49%,平均28.75%,品位变化系数为10.17%,属品位分布均匀型矿体,其中w(mFe)为0.5%~17.2%,变化较大。在矿区东部,矿石矿物以赤铁矿为主,磁铁矿含量较少,矿石类型为赤铁矿型,向西磁铁矿含量增多。在矿区最西部,矿石类型变为磁铁矿-赤铁矿混合型,旁侧的F3断裂对该矿体具有富集作用,没有破坏作用。

(3)Ⅲ#矿体。该矿体分布于矿区东南侧,矿体赋存于高山河组顶部的灰白色石英砂岩-深灰色石英砂岩中,含矿岩石为深灰色粗粒石英杂砂岩,矿体旁侧伴有闪长岩墙,矿体呈层状产出,总体走向90°,倾向N,倾角约 80°,东侧被河床严重覆盖,矿体长 550 m,厚 1.46 m,TFe品位 29.44%,mFe品位16.03%,属磁铁矿-赤铁矿混合型矿石。

3.2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主要呈变余粗—中粒砂状结构,局部为变余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局部为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为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不均匀分布而成,以金属矿物为主形成的条带厚20~40 cm,以脉石矿物为主形成的条带厚10~30 cm,条带长3~8 m。脉状构造中金属矿物总体沿层理展布,在围岩节理发育处,局部沿节理贯入而表现出膨大现象。网脉状构造中赤铁矿沿层理展布,内部的镜铁矿呈网脉状叠加其上。

3.3 矿石组分

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次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少量斜长石、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微量矿物为电气石、磷灰石。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为40%~60%,脉石矿物含量为40%~60%。矿区大部分地段矿石主要由赤铁矿组成,磁铁矿含量较少,w(mFe)/w(TFe)为6%~12%,仅局部磁铁矿含量较多,w(mFe)/w(TFe)为19%~56%。按组成的主要铁矿物进行分类,前者自然类型属赤铁矿型,后者属赤铁矿-磁铁矿混合型。按矿石中主要脉石矿物的种类划分,属石英型,该矿床矿石较贫,w(TFe)<50%,工业类型属需选铁矿石。

矿石化学成分中除铁外,主要成分为SiO2,次为Al2O3、CaO,其余成分较少;K2O含量远大于Na2O;FeO含量较低,显示主要为氧化矿石(表1)。矿区内伴生的有益成分含量均较低,均达不到综合回收的要求;矿区内伴生的有害成分As、S、P含量均较低,均低于炼铁用铁矿石有害成分含量的一般指标。

3.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不发育,主要分布于断裂带及闪长岩墙、岩株周围。与断裂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褐铁矿化,其中褐铁矿在断裂带中往往呈条带状展布。与岩体有关的蚀变为褐铁矿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其中褐铁矿化主要分布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处,呈团块状、串珠状分布,宽10~200 cm,团块中褐铁矿含量30%~70%,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分布于外接触带,宽2 m,褐红色,两者相伴产出,内部伴有少量微粒磁铁矿。该类弱围岩蚀变显示出成矿作用中存在明显的热液作用过程[14]。蚀变(变质)引起的元素活化迁移对矿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4 矿床成因

张家村铁矿床的赋矿层位为中元古界高山河组,矿体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矿体产状与围岩完全一致。与李厚民等[15]总结的海相沉积型铁矿(中国北方新元古代的宣龙式铁矿)成因类似,张家村铁矿的含矿建造常位于1个大的海侵层序底部,大多属浅海—滨海相沉积,厚度一般较小。矿层常产于砂页岩中,多数出现于粉砂岩向页岩或钙质页岩过渡处。矿石矿物一般以赤铁矿为主,局部有磁铁矿及绿泥石。它们的生成反映了沉积环境和介质条件的差异。矿石常具有变余粗—中粒砂状结构,局部为变余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矿石化学成分变化较大,一般赤铁矿型矿石w(TFe)为25.27%~34.15%,w(SiO2)为41.56%~60.18%,w(S)为0.042%~0.61%,w(P)为0.038%。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陆源风化的铁质,由流水以胶体的形式搬运至海盆地中沉淀成矿。在部分典型地段可看出,围岩中铁质条带向矿体方向逐渐增多,表现出沉积成因的特征,可以认为该矿床总体属沉积型矿床。而在有些部位,尤其是褶皱断裂发育部位,可看到矿体边部往往沿构造裂隙呈脉状贯入围岩中,矿体内部有时也见到网脉状镜铁矿脉穿插,镜铁矿片径大者达数厘米,由于镜铁矿网脉的叠加,矿体品位明显变富。矿床形成后受到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印支期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影响,产生了元素局部富集、重组,从而形成了后期似脉状磁铁矿或镜铁矿矿体。

5 找矿前景

矿区有利的找矿标志为:①地层标志,从区域上看,铁矿体受当时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控制,均赋存于中元古界高山河组第三段,高山河组二段和一段尚未发现矿层,高山河组第三岩性段为寻找沉积型铁矿的地层标志;②岩性标志,矿区内的矿体产于3种岩性中,其一为紫红色砂岩,其二为紫红色砂岩与灰绿色砂岩的转换部位,其三为白色砂岩,故紫红色砂岩、灰绿色砂岩以及白色砂岩是寻找铁矿的岩性标志;③颜色标志,含矿岩石往往呈深灰色、褐灰色,风化后呈赤红色,为寻找铁矿的直接标志;④地球物理标志,矿体中或多或少含有磁铁矿,较厚的矿体在高磁异常图上均有反映,一般20 nT以上的弱小异常中即有矿体产出,高磁异常为良好的指示标志;⑤人工标志,该地区已有民采活动,民采坑道为寻找铁矿的有效标志。本研究结合张家村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标志,构建了该区沉积型铁矿的找矿模型(表2),并初步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图2)。

找矿靶区A位于张家村铁矿区中部,靶区内发育Ⅰ#、Ⅱ#主矿体及3个正磁异常。2个矿体呈近EW—NWW向大致平行产出。Ⅰ#矿体顶板岩石为铁质石英砂岩,TFe品位20.1%,厚约1.62 m,与矿体呈渐变过渡关系,其上出现灰绿色泥质粉砂岩,TFe品位2%;底板岩石为褐色中层状含赤铁矿细粒石英砂岩,TFe品位13.35%,与矿体呈迅速过渡关系。Ⅱ#矿体顶底板一般为含铁石英砂岩,TFe品位8.78%~17.09%,平均12.25%,底板TFe品位1.82%~15.54%,平均6.25%,与矿体呈迅速过渡关系。本研究估算出的Ⅰ#、Ⅱ#矿体(3341)资源量可达小型规模。1∶50 000高磁测量成果显示,矿区以负磁为背景,最低异常值为-180 nT。负磁异常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北部,与龙家园组白云岩吻合。矿区中部分布有3个孤立的正磁异常,异常均呈圆状,西部1#异常峰值最高为320 nT,中部2#异常峰值达40 nT,东部3#异常峰值达60 nT。磁异常成因取决于地球磁场和岩(矿)石的磁性,前者为外因,后者为内因。为进一步查证引起磁异常的因素及寻找隐伏铁矿体,在矿区布设了1∶10 000高精度磁测剖面[13]。剖面布设呈SN向,间距200 m,覆盖全区共18条线,点距20 m,共1 065个测点。经检查,西部1#异常地表产有厚1.3 m的褐铁矿化层,东侧外围有厚约1.3 m的磁铁矿层产出,中部2#异常北侧梯级带上有磁铁矿层产出,东部3#异常有厚达3.8 m的赤铁矿层产出。本研究在1#磁异常范围内布设了5条SN向1∶10 000激电中梯剖面,剖面间距150 m,点距20 m。分析表明,矿化石英砂岩、赤铁矿、构造破碎带一般呈低阻高极化特征,视电阻率一般为500~1 200 Ω·m,视极化率为1.5%~3%,最高达3.56%。由北至南发育的3个视极化率异常与高磁异常范围吻合,矿区北部视极化率异常面积大、强度高,由于露头不佳,地表仅发现厚约1.3 m的褐铁矿化层,根据5#激电剖面线上的视极化率强度与矿体规模、品位(厚1.32 m的工业矿体)的对应关系判断,该处应有更富的矿体存在;矿区南部视极化率异常面积、强度均较小,产于龙家园组白云岩中,附近发育有EW走向断裂,断裂带上发育有10 cm厚褐铁矿化。

找矿靶区B位于张家村铁矿区东南部,主要分布有Ⅲ#主矿体和Ⅱ#矿体东延部分,矿体赋存于高山河组顶部的灰白色石英砂岩-深灰色石英砂岩中,含矿岩石为深灰色粗粒石英杂砂岩,矿体旁侧伴有闪长岩岩墙,矿体呈层状产出,总体走向90°,倾向N,倾角约80°。靶区东侧被河床严重覆盖,矿体长550 m,厚1.46 m,TFe品位29.44%,mFe品位16.03%,属磁铁矿-赤铁矿混合型矿石。Ⅲ#矿体顶板岩石为深灰色石英砂岩,底板岩石为灰白色石英砂岩,围岩中一般仅含少量的星点状铁质矿物,与矿体呈截然关系,局部与矿体接触处发育低品位矿,低品位矿最大厚度达1.38 m,TFe品位22.32%。围岩蚀变不发育,各矿体内部均不含夹石。该靶区内发育20 nT以上的弱小异常,异常出现部位也为Ⅲ#主矿体的产出部位,推测在靶区东侧龙家园组之下应有富矿体存在。

找矿靶区C位于张家村铁矿区西北部,分布有Ⅰ#矿体西沿部分。由于区域性断层错动效应,仅有龙家园组地层出露。龙家园组为一套台地白云岩建造,产于该组内部的断裂带内常见褐铁矿化,品位较富但厚度较薄。靶区内主要有NWW向的F2、F3断裂及近EW向的F1断裂相互交错,形成菱块状或棋盘状构造岩块。F1断裂为向北倾的逆断层,带内发育片理化、泥化及褐铁矿透镜体;F2断裂为龙家园组和高山河组的边界,沿断裂带局部发育泥化、硅化现象,切割F1断裂;F3断裂为高山河组和龙家园组的边界,带内节理发育,中心地带发育少量碎粉岩,并有褐铁矿脉穿插。靶区内发育1处明显的磁异常和3处激电异常,矿区内较厚的矿体在高磁异常图上均有反映,一般20 nT以上的弱小异常内即有矿体产出,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及物化探特征,推测龙家园组之下应有高山河组和矿体存在,深部应有更厚更富的矿体存在。

6 结论

(1)张家村铁矿床的赋矿层位为中元古界高山河组,矿体呈层状产出,矿体产状与围岩完全一致。赋存于高山河组内部的铁矿共有3个层位,赋矿围岩为紫红色砂岩、褐灰色砂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岩以及白色砂岩;赋存于龙家园组内部断裂带内的铁矿主要为褐铁矿型,品位高,但厚度小,延伸不稳定。矿石主要呈变余粗—中粒砂状结构,局部为变余细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局部条带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中可见镜铁矿呈网脉状叠加其上。矿石中的金属矿物主要为赤铁矿,次为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少量斜长石、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微量矿物为电气石、磷灰石。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3908—2002)、《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0—2002)以及《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工程验证的预测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DD 2002-01),本研究估算的Ⅰ#、Ⅱ#、Ⅲ#矿体的(3341)资源总量为627.97万t,TFe品位为28.97%。

(2)张家村铁矿为沉积型铁矿床,层位稳定,矿床受地层和构造控制,变质引起的元素活化迁移对矿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矿区地层找矿标志为中元古界高山河组第三段紫红色砂岩、灰绿色砂岩以及白色砂岩;地球物理标志为20 nT以上的弱小异常和正高磁异常。矿区西缘及东缘由于区域性断层错动效应,仅有龙家园组出露,矿区西缘发育1处明显的磁异常和3处激电异常,推测龙家园组之下应有高山河组和矿体存在,深部应有更厚更富的矿体存在。

(3)综合运用地质、物探等各种综合信息进行互相补充和验证,是寻找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的有效途径。张家村铁矿向西至陕西境内楼房村一带仍有矿化显示,东西延长数十千米,构成了1个规模可观的铁矿成矿(区)带,该地区已发现了4处铁矿点。高山河组上部铁矿层的发现改变了以往有关“铁锰矿层仅在龙家园组底部产生”的认识,为该地区铁矿找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建议矿区下一步工作应以深部找矿及外围找矿为主,进行系统的激电中梯测量和大比例尺高磁测量,在圈出的异常区根据需要施工浅钻、深钻进一步控制矿体。

猜你喜欢
赤铁矿褐铁矿铁矿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铁矿渣高强海绵砖配合比设计
磁种磁团聚强化淀粉对微细粒赤铁矿的抑制
漫画与幽默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月球高纬度地区发现赤铁矿沉积物
我国褐铁矿浮选及其联合选别的现状及进展
浅谈赞比亚蒙布瓦地区褐铁矿“帽”与铁质砾岩的成因关系
国内褐铁矿烧结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国内赤铁矿选矿技术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