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历史充盈浓浓的人文味

2018-07-26 04:25田智学
新课程·教师 2018年3期

田智学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在知识的层面上下工夫,也应在人文层面的多轨道上阔步向前:不仅仅是直白灌输,也是情境介入;不仅仅是技能操作,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是立足课堂,也是探究课外。以此打造灵活、多姿、摇曳生姿的历史教学新时空。

关键词:自主操作;人文滋养;探究延伸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的确,在新的课程视角和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在知识的层面上下工夫,也应在人文层面的多轨道上阔步向前:不仅仅是直白灌输,也是情境介入;不仅仅是技能操作,也是人文滋养;不仅仅是立足课堂,也是探究课外。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充盈在期间的人文味愈浓,学生所打开的精神版图愈广阔,学生愈能受到多方面的滋养和锻造。

一、不仅仅是直白灌输,也是情境介入

不可否认,很多历史课都是以直白灌输为主,只要教师能将理论讲得透彻完整,只要学生能把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历史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而事实上,只有理论上的直白灌输是不够的,无法长久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云:“入境始于亲。”的确,只有创设浓浓的情境化教学生态,让学生入情明理,重视其内在的感悟与体验,才能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高效历史课堂。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引入环节: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爱德华·斯诺登这个人,他曾经是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技术分析员。2013年6月,大胆的他居然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一下,他惹祸了,美国政府到处通缉他。“寸步难行”的他东躲西藏,最后得到了俄罗斯为期一年的临时避难申请。一年后爱德华·斯诺登再次获得俄罗斯的居留许可,期限为三年。但是在之前,斯登诺曾向芬兰、挪威、巴西等诸多国家提出政治避难申请时都先后遭到拒绝,唯独俄罗斯却大方地给予斯诺登人权保护,直接导致美俄关系降到冰点。这一切不禁让人联想到20世纪的“冷战”。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恩恩怨怨,走进《两极世界的形成》的历史深处。

在这样的情境引入中,学生在时空中穿梭,在情境中拓展想象,入境生情,“将抽象的理论化为真切的情感,达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效果”,以此创设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理想历史课堂。实践证明,情境化素材或手段介入教学,其效果是多层次的、立体的、摇曳生姿的,也是以往常规课历史教学所不能企及的。

二、不仅仅是背记知识,也是人文滋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确,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道、了解、熟悉”,同时也应该是眼的开阔、思维的拓展、心的扩大和精神层面上的人文滋养,通过教学,“把知识和思想、文化融合,给学生的不是枯燥的文字……”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能把历史课堂仅仅看做知识的“批发市场”,它还是人格发展室、生命栖居室。教师不能仅仅引领学生背记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背记中“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在这样的人文生态建设中,教师俯下身子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人性化的评价,学生的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课堂上的各种“小插曲”,都流淌着人文精神的涓涓细流。说到底,教师要在技能技法和人文精神的双轨道上引领学生走得更远。

比如,就“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而言,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课堂教學的人文滋养:

1.能根据具体情况自主收集两极格局下的“冷战”政策及其典型史料,以此滋补课堂学习,触发学生走进历史幽深处的浓厚兴趣。

2.使学生不仅仅深刻理解战后美苏双方长期对峙争夺的根

源,并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战后美、苏之间的对抗和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的深刻影响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责任。

3.从美苏对峙到都能克制,能够压下引发世界大战的私念,培养学生冷静、为大局着想的品质,并且深深地认识到,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三、不仅仅是立足课堂,也是探究课外

好的历史教学,应该既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既着眼于当下学习又放眼于未来发展。就“两极世界的形成”而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以及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在更宽广的意义上和历史对话,和历史精神对话,和更大的世界对话。

探究一: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但是,老师找到了一幅图(图略),却不是这样表达“马歇尔计划”的内涵的,看这幅漫画图,结合“二战”后初期有关史实回答:

1.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探究二:出示美苏与一场核战争擦肩而过的材料。读后,引领学生思考:大家想一想,倘若美苏两霸中的其中一方摁下了按钮,世界将会怎么样?为什么美苏争霸没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呢?

探究三:那么,你怎样看待冷战呢?除了害处,“冷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呢?(如两霸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你赶我超”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给其他国家发展的时机,第三世界崛起……)

这样的拓展,让学生从更细微的角度理解到所谓马歇尔计划都是为遏制苏联,推行霸权政策。它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约”则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因为这样的探究延伸构筑了浓浓的人文生态,所以学生的心是活跃的,情感的翅膀是扑棱棱的,教学的走向是灵活而厚实的,而身处在如此场域中的学生,通过历史的“亮”,内视并澄净自己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朱煜.让课堂说话[J].教师月刊,2016(10):27.

[2]孙明霞.追求“人课合一”的课堂[J].教师月刊,2016(2):46.

?誗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