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友
摘 要 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突破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
关键词 突破口 找准 提高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恰当地切入课文,找准课文的“突破口”,就能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而找准了课文的“突破口”,就能快速而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和主题,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找准突破口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关键
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的精读阶段是需要寻找突破口,这是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面临的问题,不可违避。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对于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教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便是选择难点的突破口,便是给了他们一个支点,让学生能借此举重若轻地把握课文,揭开课文的重重帷幕而洞悉其中的奥秘。一个好的突破口便如同抽丝线剥茧之初的丝头,只要能找到这个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的丝线,最后终于得到茧。因此,我们可以说突破口找得是否准确大有讲究,是实现简简单单教学的关键!找准了突破口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找准了突破口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入进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准了突破口能将读悟、想象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简简单单教语文。
2找准突破口简单教语文的策略与实效
(1)题眼突破口 。这种突破口是课文最常见的。俗语说“好题目等于文章的一半”。可见,题目对于文章的作用是何其之大。因此,把握了题目的“眼”,就等于把握了全文的关键。题眼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词或重点词。透过题眼,可以窥视全文的内容。如《爬天都峰》,题眼在“爬”字上。全文以“爬”为主线,按事情發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可紧扣题眼“爬”字,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中心。①揭示课题点出“爬”字:“根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主要突出哪个字?”通过审题,学生初步感知了“爬”字的重要性。②理清脉络,围绕“爬”字。“爬天都峰的原因是什么?爬天都峰的经过怎么样?爬天都峰的结果如何?”③掌握重点突出“爬”字。“爬天都峰时小妹妹表现得怎么样?说明什么?“我”和爷爷爬天都峰成功的原因在哪?”④复述巩固,抓住“爬”字。⑤朗读欣赏,体会“爬”。以上设计紧扣题眼突破口,有序地层层深入学习,紧扣中心,达成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2)重点词句突破口。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往往是全文的内容浓缩,是内容情感的起始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点。以重点词句为突破口 就等于直接叩击文章的主体大门。如王维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理解字面意思,诗用词自然却又极度凝练,一个“独”,两个“异”,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现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寂寞的心情,“倍”字倒出了诗人思乡情浓。
(3)课文插图突破口 。课文插图所表现的大都是文章最精彩的片断。教学时若能注重以图切入,让学生通过看图感受事物,促进形象思维的发挥,然后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化学习,那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经历,更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夜书所见》的插图的切入教学设计:①说说插图描写了什么景色?②课文中哪句诗、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景色?③你会怎么来描绘这一景色?④欣赏作者的精彩描绘。通过这样切入引导,能让学生由“景——文——赏景学文——赏文悟情”有序地层层深入学习,领会诗人的思乡之情,领会“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个主要教学内容,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学生就马上能理解了。对重点进行了突破学习,精简教学,达成高效课堂。
(4)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突破口。《和时间赛跑》在上课时,我认为“时间”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但上完课后证明:只要把时间这个概念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很好理解了。
(5)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为突破口。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教学方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发展、创新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留心积累,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实现简简单单教学却能收到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而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田晓娜.实用课堂教学设计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2] 沃赛芬.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切入的探究和实践[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