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孝 陈哲 叶婉
摘 要:面向工程、回归工程,面向新农村建设,强化其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水土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任务,以湖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为背景,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与项目驱动等相应的改进措施建议,以期更为有效地实现“产—学—研—用”的融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农业工程 专业硕士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S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2(a)-0226-03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的增加,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1]。加强创新意识、能力、素质培养,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也成为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湖南农业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为背景,对农业工程领域农业水土、侧重于农业工程经济与管理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并力争将改革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之中。
1 农业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起步较晚,2006年设立农业工程专业一级学科,下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及农业水土工程等二级学科。经过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农业工程学科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和成绩,表现出很强的发展势头与活力。为体现农业院校农业工程教育的特色,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专业学术委员会以及学位点专业导师,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产—学—研—用”递进式教育模式的推行还缺少相应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欠合理
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行业组织、培养单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相对这一要求,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明显存在较大差距。
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是在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机械、自动化、汽车、水利與管理、土木建筑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学科分为农机与农业水土两大平台,专业硕士教育主要针对农机和农业水土两大平台设置课程,为排课、授课方便,两大平台统一设课,专业硕士理论教学课程设置整体偏向农机方向,不成体系,从学时占比来看,公共课占19.19%,农机类的课程与水土类课程均占15.15%,而占比达50.51%的综合类课程中,大部分课程的主要内容偏向于农业机械,按目前的课程设置,看似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培养农业工程领域农业水土方向的专业硕士,明显存在理论教育时间的不足。
1.2 申报课题困难,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缺少课题支撑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的是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造能力的研究人员或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和进行专题调查等活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锻炼并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申报研究课题,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尽管在时间分配、科研补助等方面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大多数研究生还是愿意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资金切分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同一领域不同课题组之间的科研资源存在很大差距,一般科研工作者,包括高等学校的普通教师,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研究生申报课题更加困难。再加上全社会普遍存在的资金切分不均的问题,大部分项目经费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缺少课题支撑。
1.3 缺少实践基地,产学研用难以融合
专业学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词典》中被定义为学位类型之一,也被称为职业学位。相对学术硕士,专业硕士更偏重技术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实现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必须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实践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则是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重要形式和条件保障。实践基地不仅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企业或单位,更是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校期间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场所,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2]。
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遭遇种种困难,一方面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基地建设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基于对负责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成绩考核、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和担心,企业对共建实践基地缺少足够的积极性,导致近些年来,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收效甚微。到目前为止,农业工程领域农业水土专业硕士还没有建设较为成熟的实践基地,而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导师负责制,由导师负责落实研究生实践单位的联系及全过程的管理。其主要弊端在于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和评价标准,使得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育过于随意、管理过于松散,不仅不利于专业硕士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更是使得“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难以实现。
2 改进措施
2011年1月,教育部《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高校为主体,依托企业和行业组织,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湖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领域农业水土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2.1 优化专业硕士理论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方案》中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要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针对湖南农业大学目前状况,要切实保证农业水土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提高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必须实行农业水土工程与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分离,农业水土与农业机械两大方向分别设置专业教育课程,并形成独立的教育课程体系,以此为基础,围绕创新教育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整个培养过程,实现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累积向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的根本性转变[3]。
2.2 构建以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
参与课题项目研究是提高农业水土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首先必须鼓励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研究,改变研究生在课题研究中单纯的“打杂工”身份,使其成为项目部分任务的承担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發研究生自主创新的潜能。
在导师承担科研课题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鼓励研究生参与类似横向课题的、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实际建设工程项目,承担包括建设项目的前期策划、可行性论证、实施方案的编制、管理模式的构建等全部或部分阶段的工程任务。一般情况下,这类工程活动都是有偿劳动,激发研究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承担实际工程任务的主动性。而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在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获取实际的工程经验,一方面可以为日后撰写毕业论文搜集必要的数据资料和素材,另一方面,有利于将工程经历转化为研究成果,最终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在工程中研究学习,在工程研究中创新”。
2.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
实践基地是培养单位为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单位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平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是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加强基地建设,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教育理念转变、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确保“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
首先是学校应大力支持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提高对实践基地建设的认识,确保实践基地建设所需经费,积极地拓展资金渠道,吸引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投入到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其次,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多方面合作,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安排实践计划,积极将企业专家请进学校,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实践培训和参与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切实需求;最后,提高企业建设基地的积极性,研究生实践基地,是联系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桥梁,双方的合作可以为彼此带来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学以致用,解决实践单位在科研、生产、管理和发展的实际问题,甚至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通过对“利益共赢”的积极宣传,提高企业建设基地的积极性。
总之,实践基地建设,要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着眼于校企长远发展战略,通过挖掘和扩充等方式不断增加校外实践基地数量,着力打通高教界和产业界的沟通渠道,努力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确保每一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相应时间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感受,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制定科学研究奖励政策,鼓励研究生自主申报或参与导师主持的科学研究课题,加强检查、交流、总结,加强成果培养,包括专利申报、论文发表,同时加强成果转化,鼓励产学研结合,争取让理论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农业工程与管理人才的需要,更好地体现农业院校农业工程的专业特色,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规律,对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研究,充分考虑学科技术发展对专业的影响、考虑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工程及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以现有办学条件为基础,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农业院校农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更能体现自身的特色,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机融合,有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企业(行业)精英人才,使专业培养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侯加林,李光提.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83-85.
[2] 徐加放,马灯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96-99.
[3] 王振喜,刘巨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三跨”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