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群众陛”的溯考与嬗变

2018-07-26 01:58于孟晨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群众性学徒

于孟晨

“群众性”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原则之一,新闻事业“群众性”话语的出现及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因素,它既是挽救历史中国衰败命运努力的不断选择,也与延安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实践密切关联。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地位变化,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群众性”话语的凸显之于当下的新闻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意涵。

“群众性”是贯穿党的各项工作的一个基点,这种观点具体到新闻工作中可以概括为“群众办报”。1945年中国共产党的“七大”上, “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被予以正式确认,成为对“群众路线”的权威表述。“群众性”统摄革命事业与新闻工作的话语体系。本文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分析新闻事业“群众性”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的嬗变,尝试着做出回答。

一、历史面向:从文艺大众化出发

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的毁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这种深入心脾的忧郁激愤心情和耻辱无奈感觉,大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不曾有过的”。由此,把“器物”层面的变革推向“制度”层面的建设就成为当时的普遍认识。然而辛亥革命之后“竟没有历史上定例的开国之初的盛世,只枉然失去了一条鞭子”则让人大失所望。各种实践的结果显示:缺乏相应价值观念的支撑、没有经过改造的“国民性”,注定不能实现期许的富国强民,这些都在召唤着一场“文化”运动的兴起。

“启蒙”是“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为各种主义与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舞台。“人的现代化”的立论,从不同理路上纷纷表达。但辛亥革命之后的现实让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成自身的使命。从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来看,这场“新”的“启蒙”就是要“以无产阶级的哲学、新思想启旧的资产阶级思想加于人民之蒙”。

文艺作为文化的表层形式,其播散广泛、形象可感、“高臺教化”的作用很早就被注意到。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特别关注到“小说”与“新民”之间的关系,②其本人为此创制了被称之为“新民体”的新语言风格,着力于“新民”。以后见之明而言,从表层的语言形式问题人手,联系到从改良文学到革命文学的转换,以及延安时期毛泽东以语言及文风问题切入,来整顿党风,其内在认知可以说是一致的。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团结了当时国统区几乎所有的革命精英及倾向革命的文人作家,发出了“到工厂、到农村、到战场上,到被压迫的群众当中的去”的号召。成立于1932年的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就在其纲领中提出了“发动全国的工场新闻、农村新闻、军营新闻、学校新闻、街头壁报等阶级新闻运动,并努力促其深入普遍的实践”。在当时的新闻工作中,伴随着“文艺大众化”而来的仅是对“新闻大众化”吁呼。这一方面与近代以来,文学与新闻作为两种不同文体的分化不够彻底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文人作家经常性地参与办报办刊的分类经历有关;更尤其为“盖新闻者,浅近之文也”的功能作用。

中共早期的领导人、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瞿秋白首次提出了“普罗新闻学运动”。其中,“脸向着群众”是瞿秋白着力论述的一个观点。当时,秉持苏共的建党理论,把党报党刊的创办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了起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劳动周报》、北京的《工人周报》、山东的《山东劳动周报》、湖南的《长沙劳动周报》、湖北的《劳动周报》, “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这是中共早期报刊的一个主要特点”。李汉俊在《劳动界》发刊词上的文字或许能够说明当时的革命者和知识分子眼中启蒙劳动群众的重要性: “工人在世界上已经是最苦的,而我们中国的工人比外国的工人还要苦。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外国工人略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中国工人不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我们印这个报,就是要教我们中国工人晓得他们应该晓得的事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上,面向工农群众,把晦涩难懂的理论与观念用平实的话讲出来,这就是“新闻大众化”的基本诉求。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1935年12月在陕北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证明苏维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以“工农”为主体的党的群众对象有了初步拓展。西安事变之后,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凡年满十六周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对“群众”范畴的界定比苏区时期有了明显的扩大。“群众”概念的内涵经过这两次拓展,已经有明显的变化,不再是早期所面对的普泛意义上的、抽象的“工农群众”,而是生活于中共所辖区域内具体的、鲜活的“群众”。

二、历史处境:启蒙主体的转换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正式改版,致力于“从不完全的党报成为完全的党报”。改版的宣言《致读者》说“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的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环节,就是要使我们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这样来贯彻我们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5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1943年11月7日《中央宣传部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要求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示,促进文艺事业本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指出“在目前时期,由于根据地的战争环境与农村环境,文艺工作各部门中以戏剧工作与新闻通讯工作为最有发展的必要与可能”,“报纸是今天根据地干部与群众最主要最经常最普遍的读物,报纸上反映现实斗争的长短通讯,在紧张的战争中是作者对读者最好的贡献”。在有关文艺政策的党的文件中拿出专门的篇幅来论述“新闻工作”,这既反映了二者在意识形态上紧密的同构性,也体现了中共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上的一致性与连续性。

抗战爆发初期,由两位著名记者采写完成的《西行漫记》、《中国的西北角》先后出版,并引起巨大反响。一大批知识青年与文化精英奔赴革命圣地,从“城市知识分子”到“乡村知识分子”,在离开了原有的城市空间之后,他们发现处于无力的失语状态。这既与抗战救亡运动的大环境不相容有关;又与所面向的“合格的观众”在那里不复存在、“读者意识”本身亦是创作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相抵触。前者指向内容问题,后者指向形式问题,事关姿态与观念。

当知识青年聚集延安,其身上的“精英”色彩不自觉地让其扮演起启蒙者的角色。可现实是,在延安这样一个具体的人群构成和文化程度构成的空间之中,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倒挂,两方面的认识差别巨大。知识分子、文化人的自我转化以及对其改造成为提上日程的事情。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为此,知识分子要“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党在有关文艺问题的思考与新闻宣传问题的思考表现出了一致性,遵循特定规律同时更要发挥政治动员作用。“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以此为逻辑推衍开来,新闻语言从“现代白话”向“革命白话”的转化变得愈加通俗易懂,报纸版面重要性次序排列、以我为主由近及远重新调整,劳动模范及战斗英雄成为典型人物,开始走上报纸头版;专职通讯员及业务通讯员队伍的建立把消息来源的渠道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细微角落。诚如列宁所言,“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是完成对群众政治动员的利器。

延安时期南泥湾精神的最初表述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的政治动员所依托的一方面既有形式上的泛媒介化,另一方面也有内容上的泛文艺化,墙报、黑板报、秧歌、漫画、摄影、戏剧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都成为新闻事业群众性的话语实践方式。

三、历史与现实要求:新闻事业“群众性”

“群众性”话语深嵌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社会实践中,近代以来,“中国报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图存,其三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国家现代化”,孕育于报业的新闻事业的“群众性”话语渐次生成发育并历经嬗变。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党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新闻事业“群众性”也在实现着从政治动员向赢得赞同的转变。近现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救亡图存境遇让国家、民族利益具有主导性和压倒性的特征,一切话语形态必须总体服务和服从于这一政治目标。建国后相当长时间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力覆盖放大了新闻事业“群众性”话语的阶级性,具有明显的斗争意涵。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在满足读者受众的需求维度上取得明显进展,但现实的复杂性导致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新的主导逻辑,不同群体间的利益诉求日渐分化,这就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对话与协商的平台,发挥媒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弥合群体间的利益分化。新世纪以来,“三贴近”与“走转改”等教育实践活动,特别凸显了“群众性”的重要维度。十八大以来,“治理”、“共享”等理念,“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表述,是党在历史地位和责任使命变化的新形势下的战略部署,这为新闻事业“群众性”注入了新的内涵。

事实上,如何看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和党性问题。新闻事业“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和体现。“群众路线的决策模式调转了参与的方向,要求决策者主动、持续地深入群众”,“强调与民众打成一片是干部的责任”。群众路线是党的新闻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需要切实践行、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同时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和职业道德观念,严格规范新闻传播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以期每位新闻工作者都能在党的新闻事业建设中,自觉抵制各种干扰,不断提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能力。

从传统媒介到新兴媒介,媒介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剧。当前,工具化互联网的存在日益转为一种思维范式并嵌入现实生活。价值多元与技术进步带来了剧烈的媒介生态变化,意识形态效应进一步放大。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事业“群众性”面临着巨大挑战,这要求新闻工作在议题设置、话语方式、兴趣点引爆,不同社会主体的吸纳等问题上做出新的调整。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中,新闻事业要想赢得人心,就要坚持群众路线,注重群众的需求,用心研究生活,不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达成有效交流,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并牢固占领舆论阵地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只有将走基层落实到位,真实扎根于基层,才能采写出受群众欢迎的新闻作品,新闻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才能无愧于人民的事業。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17J2004);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XGJS22017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上接第161页)中心及多方组织配合下共同推进的。为确保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的学徒质量,学徒制项目中增加了相应加强企业和培训中心沟通协调的手段,如建立学徒培训文档即联络文档、联络手册及跟踪单。联络文档特定于学徒制的每一个资格层次,规定了学徒在培训期间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培训师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和进行日常评估。同时在联络文档列表中明确了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的任务和责任分配,有利于更好地确保学徒培训中心与企业之间任务的衔接。联络手册主要是记录学徒身份信息、培训项目内容和相关信息的文档资料。有利于具体了解学徒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跟踪单是学徒培训中心设计的,用来跟踪学徒在企业的学习情况。

3学习成果认证

目前法国的学徒培养可以分为5个层次,涵盖了国家职业资格的2-5级。这些资格证书与学生通过全日制职业院校学习所获得的证书完全一样,并且这些资格证书的等级是相互衔接的,即形成了纵向直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法国学徒制项目中,学习成果认证是质量保证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学徒获得是在国家职业认证目录(RNCP)上注册的资格证书。认证过程遵循严格的程序,包括评估、审批和颁发证书三个阶段。评估按照“职业资格参考标准”中的规定严格执行。审批过程也是十分严格的,首先对审批委员会的成员组成进行严格规范。其次在审批时,要参照每个阶段的质量标准,对比学徒完成的质量情况。在颁发证书阶段,审批委员会需要向颁证机构提交报告,通过之后,教育部才授予颁证机构授予证书的权利。

从法国现代学徒制的监管机制可以看出,政府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的质量保障。结合多方组织的力量,在培训的诸多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管理。形成了一套内外兼顾、过程与结果相呼应的质量监管机制。严格的监管是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从法国现代学徒制学徒质量的监管机制我们可以看出法国政府在教育改革上的严谨与气魄,这也正是法国现代学徒制得以稳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质量保障同样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法国的经验将会对我国在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中提供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群众性学徒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金光现代学徒班感恩教育的实践
魔术师的学徒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论《学徒的神仙》的叙事策略
澳大利亚学徒培训规模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