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类节目的创新路径探析

2018-07-26 18:24李川,田烨,房新宁
今传媒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

李川,田烨,房新宁

摘 要:2017年12月底,一部云集国内9家顶级博物馆和27件镇馆之宝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开播前两期,移动端播放超过2000万次[1],豆瓣评分高达9.4。《国家宝藏》将厚重悠远的历史背景进行个性化解构。采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现文物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价值,节奏轻快、视角新颖。让一个个束之高阁的文物走下神坛。不单有历史故事和人文侧面的展现,更有文物工作者的坚持与情怀,以浓厚的生活气息、娱乐价值和人文视角的完美融合,精良的舞台影像配备从众多综艺类节目突围。

关键词:文博栏目;《国家宝藏》;类型拓展;跨界协作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5-0086-02

一、类型拓展,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千年中华文明,浩如银河,璨如繁星,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博物馆,正是赓续中华文明、传承民族精神的大学。这些大学,正在打开大门、拆掉围墙,融入寻常百姓生活,让普罗大众和它们在一眼万年间,记起历史沧桑,见证岁月留痕,挽留文明根脉。传统文博类节目,多侧重于文物的鉴别同时展示其物质价值。文物的真伪,市值几何成为节目的主线。长期此类信息的侵入,形成了受众对文博类节目的刻板印象,严重限制了受众的思考范畴。刻板印象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模式。它是人们对社会中的特定群体或行为特征、属性等固定化的认识,在社会互动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群体成员的行为反应[2]。

《国家宝藏》打破了这种惯性思维,旨在告知受众,文物不仅是人类和环境的见证,其器型、材质、工艺都是其外壳,最核心的内在底蕴实质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标识。受众在亲近文物的同时,感悟中华文明的民族底气、民族品格、基因本色,体悟到了文物存在的真正价值。

首播中国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千里江山图》,当其徐徐展开,受众仿佛置身于宋徽宗心中的山水天下。随着小剧场的演绎,艺术全才亡国之君宋徽宗,被世人唾骂的奸臣蔡京,神秘的十八岁天才少年王希孟,这些遥远而陌生的历史人物,在寥寥数语的题跋文字中“活”了过来,变得有血有肉,近在咫尺。而其引发的讨论,从“一步一景,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艺术水准,到历经沧桑依然色彩明丽的高超颜料技艺;从天才少年作者气吞山河的胆略和魄力,到文艺君主中国文人的理想主义情怀。现代哲思与古典情怀完美融合。

二、科技创新造就呈现优化

近年来,新兴技术已经成为大型综艺节目的核心元素之一。數字特效、VR技术、LED巨型环幕、计算机生成影像(CGI)等技术的成熟运用,使以往的艺术构想成为现实。兼顾内容的同时,呈现视觉奇观,打造现场式感知和沉浸式体验已经成为高水准综艺节目的共同追求。

《国家宝藏》节目顺应趋势,打造了适合互联网、移动终端参与传播的舞台效果及震撼视听感官的节目形式。从前期宣传海报,主题曲MV,到第一期节目成片,该档节目展示了作为“纪录片式综艺”节目的超高制作水准。舞台主屏幕采用了长43米,高7米的巨型环屏,为流程性环节营造出了强烈的仪式感,为故事演绎环节提供了浸入式体验支持。当《千里江山图》缓缓打开,平铺在巨型环屏上,山峦层叠,绿水掩映,让人恍惚,让人神醉,站在舞台中央,仿佛已是画中人。

此外,《国家宝藏》首次在综艺节目中采用冰屏这一新型屏幕组件作为辅助硬件。该屏幕与传统的P3,P4屏幕相比,拥有85%的通透性,并且重量要轻60%。能够在舞台上实现各个维度间的快速移动和位置变化。从而呈现内外、前后、虚实等多位立体空间变幻的视觉影像。节目开场的时候,“001号讲解员”国内知名演员张国立在陈述开场白时,9根冰屏柱前后交错而立,形成环绕之势,用红色的背景衬托出9大博物馆浮现的立体LOGO,既有效的区隔了舞台,又形成视觉核心区域。

第三,《国家宝藏》采用了3D全息幻影成像系统,将三维画面悬浮在柜体实景中,形成半空影像,并且根据各位嘉宾的讲解随时变换文物展示角度。在介绍中国历史上工艺最复杂的御用瓷器——各种釉彩大瓶"瓷母"的历史背景及烧制工艺时,3D全息影像对釉彩大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这种形式将历史感与科技感交融,在视觉上的形成强烈冲击,具有纵深感和现场感。

三、跨界协作,构筑文博综艺平台

《国家宝藏》被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即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相融合,故而称为一种全新模式的纪录式综艺节目[3]。

首先,节目不设主持人,而是以讲解员的角度诠释国宝,将国宝人格化、具象化,用绑定专有“国宝守护人”的形式,形成文物跨越古今,与现代人物产生羁绊,在新的时代讲述着新的文脉精神和文化侧面。

其二,文博领域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庞杂富饶的“综合体”。横亘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艺术、科学、自然等诸多学科,只有打破学科区隔,用跨界的思维,才能拭去文物身上斑驳的锈迹,使其重新发出耀眼的光华。所以从制作团队到嘉宾、守护人必须都成长为“专家型人才”。为国宝重器集结的节目保驾护航,在权威性、审美性和可读性之间巧妙拿捏,用生动的电视语言讲述厚重的国宝故事。

在“前世传奇”环节,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演员担当国宝守护人,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故事基于大量史料查找、研判、反复斟酌,与节目传达的历史观相吻合。在国宝守护人的选择上,注重了历史与现实的延续性,寻求明星与国宝之间气韵相依之处,使国宝人物化,具象化。

第二期节目由中央视主持人撒贝宁演绎守护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这些秦简的主人喜令史,是大时代里最鲜活,但又是最小的注脚[4]。节目中秦简选择主持人撒贝宁,体现了栏目组对文物精神的窥探与洞察。上千枚秦简,将两位相隔千年的人紧密相连:一位是千年前书写律法的文书,一位是千年后普法前线的主持人。这份竹简,在撒贝宁手中所代表的不仅一段尘封厚重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对于律法的传承。这场千年之约,皆源于守护律法的初心。

第三期节目中影视演员刘涛守护妇好鴞尊。妇好是有历史考证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战神,她身兼三重身份,既是女战神、大祭司又是商朝武丁的王后。而刘涛亦凭借诸多影视剧中成功塑造的女统帅形象而深入人心。正如刘涛在节目中所述:“我知道你想我,所以唤我来看你。”冥冥之中的姻缘相连,使文物透过岁月的光阴,从那束之高阁的深墙大院中“苏醒”过来,它不再冰冷,而是与鲜活的历史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与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关联。

人设与国宝“捆绑”的跨界协作,通过戏剧化的表演,艺术手法的合理呈现,实现了传统文博表达的创新性突破。让受众真切的感受到文物从诞生到流传,时至今日依然激荡着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质。

四、保护传承,讲述情怀与故事

《国家宝藏》作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舞台效果大气磅礴、恢弘豪迈,文物的选择注重文化底蕴和历史情节,兼具综艺的外壳,文化的内核及记录的语言。但其最为突出和打破常规的创意构思,是在追求宏大叙事和舞台表现的同时,将视角转向高墙大院中的文物工作者和保护者,立足普通劳动者平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聚焦平凡人物的不平凡壮举,用一个个真实的“今生故事”触及受众的心灵深处,使人为之动容。

在第一期节目中来自“故宫世家”的梁金生在故宫服务三十八年,从其高祖开始,梁家五代人均在故宫供职。那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就是由他的爷爷和父亲从战乱中抢救出来,千里护送,最终辗转到安全的地方。耳濡目染,世代相传,其彰显的传承与情怀,中华的家风与信仰皆跃然纸上。

在今生故事中寻根究源,用探寻之心发掘巧夺天工的文物最初之形态。在《千里江山图》的探究解构中,中央美院的老师,真实还原了该画作是由五幅层叠而成。除了解析绘画的工艺,制作国画颜料的大师仇庆年老先生现场演示了高品质颜料的制作工艺。

在讲述釉彩大瓶今生故事的环节,故宫志愿者张甡算出的那道“70%的17次方等于0.23263051%”的算术题,无异于宣告制作一件集17种工艺于一体的瓷器是天方夜谭。乾隆却用挑战不可能的豪情壮志,烧制了陶瓷工艺的集大成之作,海纳百川,登峰造极,也让广大受众对“瓷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不单有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更有对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守望。来自各个职位、各个领域、各个年龄层的国家护宝人与故宫志愿者对于大国重器深沉之热爱、拳拳之敬畏、倾力之守护,这林林总总皆传承宣扬中华之文脉,诠释着何谓民族信仰、华夏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有1.5万人申请成为故宫志愿者;《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引发了诗词学习热潮。《国家宝藏》这档栏目,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旨在使昔日深宅大院般的博物馆连同被束之高阁精心呵护的国宝重器从厚重斑驳的时光深处款款走来,散发出新的生命和时代的光辉。

让慢节奏的古老文明,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呈现出新的活力,体现中华文明的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今天,文博类节目正在用符合时代和潮流的语言介绍自己。厚今薄古,关注现实;平民视角,细微着眼。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让每一位普通受众都能感受国宝的魅力,找到精神的共鸣。

作者简介:李川,男,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人文学、新闻传播理论、影視传播理论研究;田烨,女,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讲师,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媒介融合理论研究;房新宁,女,西安体育学院传媒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人文学,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虎啸数据[EB/OL].http://www.hooxiao.com/index.

[2]李艳.“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东南传播,2010(5).

[3]杨骁.国家宝藏——用大国重器解读中华文化密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11-22.

[4]徐颢哲.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N].北京日报,2017-12-14.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为何刷爆了年轻人的朋友圈
《国家宝藏》开播好评不断,观众乐了,乾隆“哭”了
《国家宝藏》讲活了中国故事
从《国家宝藏》来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
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是怎么做到的
《国家宝藏》:唤醒沉睡的珍宝
《国家宝藏》火爆背后,博物馆与综艺娱乐
文博节目不新鲜,《国家宝藏》为何脱颖而出?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