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兆麟 黄韬 廖春贤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东佛山 528300)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是目前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首选方式[1]。但是,PCNL术中灌注可引起肾集合系统压力失衡,这是导致发热、脓毒血症或感染性休克的重要原因[2-3]。微创经皮肾取石(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具有穿刺通道小,术后并发症较低等优点,但可导致肾盂高压、术后发热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的概率较高[4-5]。
持续的肾盂灌注,使得肾盂内压升高易导致术后发热或者感染性休克等,因此持续的同步监测肾盂内压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标准通道与微通道PCNL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疗效对比方面,而对于术中肾盂压力监测的研究较少[6-8]。为此笔者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85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分别采用以20F、22F为代表的标准通道和以16F、18F为代表的微通道行PCNL,比较两种通道在不同肾盂压力下治疗鹿角形肾结石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185例。
入组标准:(1)单侧鹿角形结石;(2)完全或部分鹿角状肾结石;(3)无肾积水或合并轻度肾积水;(4)术前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至尿培养阴性[9]。排除标准:(1)先天性肾脏畸形;(2)心肺功能不全而无法耐受手术者;(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确诊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185例,其中男81例,女104例,平均年龄(57.6±10.3)岁,术前常规检查血生化、肝肾功能、尿细菌培养等明确结石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泌尿系感染。将患者随机分为16F、18F、20F、22F通道组,并且依据术中肾盂内压力≥30 mmHg,持续时间超过 10 min[10-11],将上述通道组再次分为低压组与高压组(表1)。所有PCNL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表1 185例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基线资料Tab.1 Baseline data of 185 cases of staghorn calculi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在气管插管全麻后,常规仰卧截石位下经输尿管镜逆行插入剪去头端的5F输尿管导管至肾盂,留置导尿管后改俯卧位,然后在C臂X线或B超定位下穿刺,通过随机分组,分别采用16F、18F、20F、22F 作为手术通道,置入8/9.8F输尿管镜行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将艾贝尔压力传感器同输尿管末端相连接,然后排除管道内气体,并将换能器同肾脏平面持平使得初始压力调零,将换能器连接Philips MP20型监护仪血压测量通道。测压系统每秒钟采集一次数据,数据实时计入数据库。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方面:比较8组的碎石时间、手术出血量、结石清除率。(2)安全性方面:比较不同组别的出现发热、感染性休克、肾周积液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指标对比 (1)手术时间:首先进行比较不同通道之间的比较,16F及18F通道高压、低压组的手术时间均长于20F、22F通道高压、低压组(P<0.05),接着进行每个通道的高压、低压组之间的比较,结果表明高、低压组在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出血量:在每个通道中,低压组的出血量均低于高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16F及18F通道低压组的出血量高于20F、22F低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结石清除率:16F及18F通道高压、低压组的结石清除率低于20F、22F通道高压、低压组,而在高压、低压组之间的比较,则表明低压组的结石清除率大于高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并发症指标对比 术后并发症方面,如表3所示,在每个通道组中,高压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压组(P<0.05),其中22F高压组并发症发生率在8组中最高。见表3。
鹿角形肾结石因具有结石复杂、取石困难和术后易复发的特征,是目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难点。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已成为治疗鹿角形结石的首选手术方式[12]。但是传统的标准操作通道因通道口径宽,容易破坏段间或叶间血管,撕裂肾盏颈,从而引起严重的出血,导致手术并发症风险较高[13-14]。而近年逐渐广泛应用的微创经皮肾取石,具有穿刺通道小,术后并发症较低等优点,但正是因其通道过小,易造成肾盂高压、术后发热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的概率较高[15-16]。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采用不同通道肾盂压力条件下治疗鹿角形结石的病例,从而分析何种方式既可以提高碎石率,又可降低肾盂压力,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
表2 8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indexes of 8 groups ±s
表2 8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Tab.2 Comparison of the surgical indexes of 8 groups ±s
注:P1,高压、低压组碎石时间对比的P值;P2,高压、低压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的P值;P3,高压、低压组Ⅰ期结石清除率对比的P值
组别16F低压组16F高压组18F低压组18F高压组20F低压组20F高压组22F低压组22F高压组例数23 24 23 20 27 21 25 22碎石时间(s)123.5±12.1 121.6±11.5 110±13.5 108±9.8 79±10.5 77±11.8 64±8.8 61±8.5 P1值P2值P3值0.092<0.0010.011 0.141<0.0010.023 0.713<0.0010.03 0.092术中出血量(mL)52±5.0 71±10.3 63±7.9 82±9.8 72±9.5 112±9.3 75±10.5 119±11.4<0.001 I期结石清除率[例(%)]18(78)10(42)19(83)10(50)23(85)12(57)23(92)15(68)0.038
表3 8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指标对比Tab.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8 groups
研究表明,持续的肾盂灌注,使得肾盂内压升高打开“返流开关”,含有细菌或内毒素的灌注液从集合系统返流进入静脉系统,引起术后发热或者感染性休克,因此持续的精确测量肾盂内压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17-18]。但由于传统的测压方式具有不够灵敏、不精确等缺点,存在较大的误差[19]。我们从2014年1月开始使用艾贝尔压力测量传感器,具有反应灵敏、测量精确等优点,为本研究不同通道在高低肾盂压力条件下的PCNL疗效提供了设备保障。
本研究中,无论高压组或是低压组,以20F、22F为代表的标准通道的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以16F、18F为代表的微通道组,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1)标准通道视野清晰、宽广,有利于碎石被超声吸引系统吸出;(2)微通道中,碎石堵塞输尿管镜和鞘之间的缝隙,不利于碎石排出,并且因其视野欠佳等原因也可延长手术时间。
在手术出血量方面,低压组的出血量均明显少于高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20F、22F通道中的低压组的术中出血量均少于16F、18F通道的低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如下:(1)标准通道手术时间较短,减少术中出血时间;(2)20F、22F通道下视野较清,术者易控制碎石范围,不易损伤肾盂黏膜。
在并发症方面,高压组的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低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如下:(1)16F、18F微通道因其手术时间长,出现肾盂灌注高压,使得含有细菌及内毒素的灌注液返流入循环系统,因此术后感染概率较20F、22F组高;(2)20F、22F标准通道组,因其操作通道宽,灌注液引流通畅,结石不易发生堵塞,肾盂压力较低,减少了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艾贝尔压力测量传感器,具有反应灵敏、测量精确等优点,实时的监测标准通道及微通道在术中的肾盂压力,为明确其PCNL疗效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局限之处在于该压力传感器是被动记录肾盂内压,无压力反馈元件,无法根据肾盂内压的变化反馈性的控制灌注压,因此目前仍需进一步改进压力传感器的操作模式。
综上所述,在肾盂压力<30 mmHg的低压力条件下,同16F、16F等微通道相比,20F、22F等标准通道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既可以提高碎石率,又可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同时由于肾盂内压监测技术有利于减少术中灌注压过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