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魏 翔 文/图
一行人驱车向西,穿越乌鞘岭隧道之后,天空似乎变得低垂,真的是垂天之翼了,仿佛只要轻轻一扇,天地都要为之变色。视线越来越开阔,目之所及,河西走廊的一草一木都是倔强而隐忍的,它们安静地掌握着生命的秘密。
早在秦汉时期,祁连山脉就植被广袤,据史书记载,西从敦煌与西域相交的伊吾(今哈密),东至天祝乌鞘岭,森林和草原绵延一千多公里,说此地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一点也不为过,以至于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后,哀叹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人无颜色。”
正值芒种节气,祁连山上,白雪皑皑,祁连山下,绿草如茵。行程三千多公里,历时10天,记者实地调查采访了肃南、瓜州、山丹、永昌、天祝等地的草原管护、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等工作,对河西走廊的草原生态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不少地方积极引领农牧民转变生产方式,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的同时,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做法、新思路,都让人眼前一亮。
6月6日,今年的甘肃省草原普法宣传月现场活动在肃南县举办。
身着裕固族服饰的黄东润作为农牧民代表出现在启动仪式现场,40岁的黄东润是康乐镇上游村人,个头不高,脸膛黝黑敦实,头戴黑边白毡帽,身着镶金的大领偏襟长袍,宝蓝色的绸缎上图案生动,他告诉记者:“我们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草原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她,这两年国家提倡调整养殖结构,我以前是有顾虑的,现在没有了,因为国家的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得很好。”
黄东润面对记者的镜头讲述道,草原补奖政策的落实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弥补了牧民收入,保护了草原生态,可以说是给肃南牧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
通过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草原资源,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近年来,肃南的草原生态得到逐步恢复。
在肃南县康乐镇马场滩草原,记者看到的是绿阴如盖,尽管这几个月来有效降水普遍不足,但这里还是生机勃勃,肃南县草原监理所的行政执法员安学军指着眼前的“九排松”对记者说:“实行禁牧、草畜平衡的同时,我们加强草原火灾预防,严禁非法占用。这几年,草原生态得到了很大改善。”
同行的张卫军也是肃南县草原监理所的行政执法员,他告诉记者,他们目前做到了村村都有草原管护员,政府明确划定了哪些区域是禁牧区,哪些地方是草畜平衡区,他们和草原管护员要把这些政策宣传到每一户牧民家里。
张卫军说,有时候为了到牧民家里,他会骑好几个小时的摩托车,陪伴他的,除了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草原,偶尔还有调皮的土拨鼠站在洞口张望,看见人来了,有时一动不动,两条后腿直立着,像个哨兵。有时候他们就席地而坐,在草原上和牧民拉家常,边做记录边帮他们核算牛羊是否超载以及落实草原补奖政策。
周边不少地区头一天夜里才下完雪,气温骤降,马场滩草原的风比想象中的要大,瑟瑟寒意向我们频频示威。
回宾馆的途中,我们遇到了当地演艺团组织的歌舞表演,场地不大,表演却颇具民族风情,引来人们驻足观望。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些表演者大多为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们的父辈大多为传统牧民,这几年,为了保护草原,政府鼓励当地牧民转变生产方式,还组建了演艺团,让游客可以欣赏到带有裕固风情的歌舞表演,与此同时,也有效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肃南县大河乡红湾村的草原属于高寒草甸草原,记者赶到这里的时候,草原管护员安娜已经收拾停当,她要骑着摩托车去巡查草原,还要对牧民进行草原普法宣传。
安娜戴着眼镜,看起来有点羞涩,头上扎着马尾,身穿一件紫色夹克,浅绿色的休闲裤,配一双绛红色的旅游鞋,做起事情来却很干练。
安娜从2012年开始就是一名草原管护员了,是村委会推荐后选拔的。草原管护员除了要热爱草原,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今年30岁的安娜对记者说:“我是张掖医专毕业的,祖祖辈辈都是牧民,我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当初村委会推荐我当草原管理员的时候,我还是有些诚惶诚恐的,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后来当上了,觉得很荣幸,想着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安娜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但谈到草原,她眸子里闪着光,兴奋得像个孩子。
村子里谁家放牧超载了,她都要登记,要耐心劝说,有些牧民一开始是抵触的。2017年,一户牧民家里的羊超载了,他家的草原面积是三千亩,按照他家的草原面积核算下来是120只羊单位,当时是冬天,安娜与那家主人促膝交谈,将心比心,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当时羊羔子还小,要处理也要等开春以后了。交谈的结果是,主人同意开春后处理。
“现在,那家的羊数量符合规定了,没有超载,也能享受政府的草原补奖政策了。”安娜开心地对记者说。
采访过程中记者得知,肃南县目前共有草原管护员204名,分布在全县102个行政村,每村1至2名管护员,守护着该县2677.55万亩的草原。
肃南县草原监理所所长顾自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1年以来,肃南县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落实补奖面积2091.9万亩,其中禁牧面积684.2万亩,草畜平衡面积1407.7万亩。2016年肃南县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面积2091.9万亩,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核心区共702.8万亩草原实施禁牧,其他1389.1万亩草原实行草畜平衡。每年落实补奖资金1981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9466万元,地方配套350万元),将牧户落实禁牧草原管理和草畜平衡制度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资金挂钩。截至目前已通过舍饲半舍饲养殖、草原流转、异地借牧和压缩牲畜规模等措施完成减畜10.18万个羊单位。”
通过禁牧封育、补播改良、“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棚圈建设等措施,达到草畜平衡、自我修复的良性发展格局。目前全县草原植被盖度、高度和产草量都有明显提高,草原生态得到逐步恢复。顾自福介绍说。
在积极转变生产方式、探索保护草原的长效机制方面,该县也在积极探索,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雪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草原的孩子,以前家里人口多,有一千多亩草原,六七十只羊,生活上仅仅能达到温饱,2008年国家实行第一轮禁牧,我们家的草场有一部分被划入禁牧之列,说实话,禁牧后,我们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这是个问题。”
2011年,国家草原补奖政策开始实施,这无疑是个好消息,李雪云回忆说,当年他家拿到的草原补奖是1万多元,牧民们尝到了甜头,都开始支持国家的禁牧政策了。
以前光想着自己干,这几年眼界开阔了,李雪云意识到,只有走现代合作化道路、抱团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思路一变天地宽,李雪云的创业从流转草场开始。
“我开始从山上养羊转到山下养羊了。”李雪云笑着说。2013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李雪云成立了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300多亩草场,建起年存栏400多只羊的饲养场,随着规模扩大,他家的收入也从1万多元提高到6万多元。
在李雪云的加工厂,记者看到的是一件件牛羊肉深加工的成品,这是2015年建起来的,牛羊肉分了等级,销售比以前更火爆了。李雪云告诉记者:“现在消费者不缺牛羊肉,缺的是有品质保障的牛羊肉,我现在做的,就是让优质牛羊肉买个好价钱,今年我的收入是60多万,我的合作社要带动更多农牧民致富。”
肃南县农牧业委员会副主任贺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肃南县狠抓草原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工作,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天然草原综合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草原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禁牧封育、补播改良、‘三化’草原治理、草原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养殖棚圈建设等措施,达到草畜平衡、自我修复的良性发展格局。”
采访临近尾声,已是向晚时分,远处的草滩上,一名男子正专注地拨弄着木吉他,几个人围着他席地而坐。凉风习习,夹杂着青草的气息,草地上飞出了悠扬的旋律,与苍茫的暮色融为一体。
一路向西,驱车进入酒泉境内,眼睛似乎不够用了,长城遗址一会在左,一会在右,恍如梦里,分不清自己是不是已经到了“塞外”了。
酒泉地形复杂,植被多样,浓缩了中国西北部从高寒到温带的所有典型地理生态特征。
到了目的地瓜州县,火红的太阳即将坠入乱山,可晒在身上仍是火辣辣的,喝了几口矿泉水,在瓜州县草原监理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了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
只见储备库里整整齐齐摆放着铁扫把等灭火设备,瓜州县草原监理站的陈新录指着这些灭火设备对记者说:“草原防火可不是小事情,重在预防。”
陈新录头发花白,黑瘦的脸颊中带着沧桑,旁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位多年奋战在草原一线的“守护神”明年就要退休了。
2012年8月21日一大早,根据上级安排,陈新录与同事们兵分两路,一路从布隆吉乡南排碱渠向肖家地边挖草皮的地方前进,由南向北,另一路则从肖家地由北向南,朝破坏草原的现场包抄过去,当场抓获破坏草原的车13辆。陈新录回忆说,当时由于执法人员少,而破坏草原的移民多,从南口出来时,他们开着5台拖拉机逃跑了,我们将剩余的8辆车押至沙疙瘩时,破坏草原的违法人员打电话从腰站子叫来了十几个人,这些人骑着摩托车,蛮横嚣张,暴力抗法,将瓜州县草原监理站押送的车辆抢走,他们还用摩托车挡道,故意用三轮农用车顶执法车辆,致使执法的车辆多处损坏,更有甚者,他们还拿着大石块威胁草原执法人员,眼见情况紧急,陈新录赶紧给站长打电话,站长立即去布隆吉乡报了案,不一会,民警达到现场,这群不法分子才仓皇逃窜。
回想起这一幕,陈新录似乎还心有余悸,但为了守护好这片草原,他对自己的付出并不后悔。他告诉记者:“凡是遇到破坏草原的人,我们都会严格执法,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挖草皮的妇女,我在后面追,她在前面跑,结果她一不小心掉到河里了,我一看情况紧急,就跳下河去把她救了上来。”
近年来,瓜州县通过加强草原执法力度、草原保护新技术推广应用以及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植被恢复费项目等一系列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使该县境内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从总体看,瓜州县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该县建立完善了草原防火预案,通过“小步外勤”系统及时发布草原火险气象预报,领导带班和防火值班有安排、有记录、有检查,草原火情火灾信息报告及时准确,杜绝了迟报漏报现象。
瓜州县草原监理站副站长张晖介绍说:“草原‘三化’指的就是盐碱化、沙化、退化,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化学防治向物理防治转变,从人工防治向机械防治转变,成效还是很显著的。我们给执法人员配发了望远镜,今年我们还使用了无人机,利用无人机检测、防治不仅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小步外勤’软件,这个软件很好用,执法人员在手机上下载个相关软件就行,在后台可随时追踪执法情况,每个月自动汇总巡查结果。”
在后台,瓜州县草原监理站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小步外勤”的操作流程,“小步外勤”不仅可以实现精准定位,方便监管,后台还可以发布任务,草管员还可以通过这个软件上传工作日志、执法图片等信息。
瓜州县草原面积广阔,属于典型的半农半牧县,据了解,全县共有草原面积2886.64万亩。共承包到户的草原面积423万亩,其中:承包到户禁牧草原面积310万亩,涉及6个乡(镇)的13468户,户均230.2亩;承包到户草畜平衡区草原面积113.7万亩,涉及3个乡(镇)的6527户农牧户,户均174.2亩。
“瓜州草原‘三化’面积有1100多亩,大部分都是荒漠化草原,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人工改良、建沙格等,去年人工种草27万亩,今年的面积还会更大一些。为解决草产业储蓄量不足,我们也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科技,在种植、加工、储存和饲喂方式上,都值得探索,拿苜蓿来说,种1年可以收益7年,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农牧民的收入也提高了。”草原技术推广股股长廉军对记者讲述道。
瓜州县不断加强草原监管力度,草原技术推广成效显著,草畜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实施草原补奖政策,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工作,昔日的世界风口正在变为绿洲,在石岗墩风沙口治理区,记者见到了杨新军和他的驴养殖中心,其生态转型发展的成效和经验颇具典型意义。
一大早,记者来到了甘肃龙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位于瓜州县城以东的石岗墩风沙口治理区,是甘肃柳园花牛山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一家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成立于2016年6月。
杨新军是甘肃龙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向记者介绍说:“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转型发展,采用公司+平台+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方式有托母收驹、母驴租赁、订单种植、平台服务等,公司精准扶贫农牧民达500多户,现在,这里的60000亩荒漠已经变成了我们的饲草种植基地。”
在驴养殖中心,记者看到一名身穿工作服、带着黑色口罩的工人手举液体瓶,正在给一头驴输液,见记者好奇,那名工人笑道,这驴有点积食,这几天胃不舒服,输点液体就好了。
“按照需求,全国应该有3000万头驴,但目前只有480万头,市场空间还很大,驴产业也相对稳定,公司投资驴全产业链开发,计划逐步建成若干个产业项目集群,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经理助理王愿林对记者说。
太阳热情似火,天空湛蓝湛蓝,仿佛要将最深邃的内心展示在你的眼前。沿途,随处可见的骆驼刺、红柳、梭梭等耐寒植物,在东巴兔草原,记者见到一大片粉红的花,却叫不上名字,瓜州县草原监理站站长张海兵介绍说,这是野麻,耐旱,有药用价值。
张海兵告诉记者:“瓜州县积极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全面落实草原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草产业和草原畜牧业发展,促进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据统计,瓜州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以来,累计发放草原补奖资金13879万元,惠及16848户农牧民,人口61389人,户均8237.77元,人均2260.83元。
一边是白纸黑字的数字,一边是碧草连天的草原。
此时的布隆吉草原莺飞草长,风景如画,记者与几位正在巡视的草管员聊了起来。
52岁的蔡红伟是九下村的草管员,他当草管员已经3年了,也见证了近年来布隆吉草原的变化,他望着眼前的草原说:“以前这里风沙大,牲畜吃草,人也乱挖,现在好了,人们的思想也转变过来了,草也长高了。”
赵建斌是农丰村的草管员,也是该片区的管护组长,他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定期通过‘小步外勤’管理系统、微信群及时向草原监理站汇报日常巡查、管护工作开展情况和草原违法案件,通过村级草管员和县草原监理站的共同努力,现在绝大多数农牧户都转变了观念,草原违法案件在减少,都能意识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
布隆吉,蒙语布隆吉尔,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
在布隆吉乡,有一条让人过目不忘的河,形似葫芦,曲曲折折,河水清冽,镶嵌在布隆吉草原。葫芦河畔果真水草丰美,在夕阳的映照下,一排排芦苇摇曳身姿,频频颔首。
在葫芦河的另外一侧,记者见到几个工人正在施工,一打听才得知,原来这里正在搞休闲旅游产业。
葫芦河总长10公里,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也是布隆吉草原的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史书记载,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曾夜渡葫芦河。
现在,这里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魅力幸福布隆吉为目标,充分利用葫芦河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快推进葫芦河生态湿地保护游园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田园风光、旅游经济融合发展。
谢朝明是锁阳城镇东巴兔村的牧民,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放在一起,他真是不敢想象离开了草原生活将会怎样,但现在,他一点顾虑也没有了。
“通过舍饲养殖,我家的牲畜由过去的散养、滩养变为现在的圈养,前些年政府还给我发放了饲料粮等补助物资,这几年又落实发放了草原补奖、禁牧补助资金,补贴的钱直接打到‘惠农卡’上,每年得到的补贴为5700多元,孩子出去打工能挣3万多元,家里在养殖上能有两三万元的收入,生活确实比以前好了很多。”47岁的谢朝明面对镜头似乎有一些紧张,在夕阳的照耀下,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谢朝明的身后,是一望无际的布隆吉草原,就像是天空之下的一张巨大绿毯,夕阳西下,茂盛的芨芨草、低矮的湖草都在低语。
在山丹县红石泉草原,记者见到了不少一人多高的石堆,觉得很好奇,山丹县草原监理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就是招鹰墩,山丹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在全国属于首创,我们做到有鼠无害,招鹰墩起了很大作用。”
多年来,山丹的招鹰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以至于青海、新疆、内蒙等地的兄弟单位都前来学习。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山丹县天然草原类型多样,牧草种类较多,其草原类型以温性荒漠化草原和温性草原化荒漠为主。
“近年来,山丹县草原监理站加强草原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的管理和保护,依法加强草原征占用管理,积极开展草原属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县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0.3%。”山丹县草原监理站站长陈虎说。
山丹县位奇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丁玉宝是一名多年从事畜牧草原工作的老干部,在广袤的草原上,人们总能看到他骑着摩托车,背一个背包的身影,尽管他一人肩负草原、畜牧、防疫、检疫等多项工作,但每月一到两次的草原巡查宣传工作缺从未放松。
“有时工作太迟了,下不了山,我就住在羊圈。”丁玉宝说。
由于他透彻的宣传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亲和力,使得草原上好多难缠的问题得以顺利推进。
丁玉宝回忆说,2011年第一轮草原补奖机制实施中,在草原界限划定过程中,6个村的草原界限划定不明确,问题有点棘手,甚至还有激化矛盾的趋向,他决定先深入了解情况,再进行划分,历时半个多月,他深入各村走访老牧户、老干部了解情况,走访了相关单位查看资料了解情况,找到了当年农业社安排放牧的老人,最终搜集整理出了真实的历史放牧界限证据资料,使得几个村的草原界限划分得以顺利进行。
多年来,丁玉宝为草原生态安全监管工作也付出了很多心血。经过两轮补奖政策的落实,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宁静的草原就像绿色海洋一样,在蓝天白云下铺展开来。
在山丹马场,时光仿佛变得缓慢,一匹匹骏马,一片片草场,一条条小路都显得自在、和谐,漫步其中,有草木润泽的清香弥漫在天地间。
据史书记载,山丹马场在秦以前为月氏人的游牧地。秦以后,一直被匈奴人占据,成为匈奴战骑的培育基地。公元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率军越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之后,山丹马场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不久以后,汉武帝在此设置牧马苑,屯兵养马,这里遂成为汉王朝的皇家马场。
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柴希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山丹马场总面积329.36万亩,其中草原188.19万亩,耕地46.06万亩,林地71.19万亩。海拔在2420米至4933米之间。山丹马场几代牧马人爬冰卧雪,军牧屯垦,自我滚动发展,培育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军马新品种‘山丹马’。1964年以来无偿管护70多万亩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承担社会管护任务,有效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直接造福于下游近百万民众。”
目前,山丹马场下辖四个分场从事农牧业生产、四个商贸加工企业、职工医院等六个内部服务单位。
山丹马场的产业主要由特色养殖业、规模种植业、高原食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构成。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山丹马场将进一步牢固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场,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企业转型发展目标,以打造“四大产业”为主线,按照“做优做强种植业,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业,做精做深加工业,稳步发展旅游业”整体发展思路,以国有资本金项目为依托,立足长远,突出重点,巩固基础,循序渐进,构建具有马场特色的“四大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依托政策支持,靠自身努力,靠企业发展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山丹马场的和谐、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柴希文如是说。
记者参观了山丹马场一场、二场的马舍和草场等地,碧草连天,马鸣斯斯,四野寂寥,独特的景致令人难忘。
在平羌沟,郁郁葱葱的灌木丛和绵延展开的草甸格外养眼,一个宣传牌醒目地矗立着,上面写有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传统共牧区禁牧公告,有几位职工正在巡山,他们向记者介绍说:“禁牧后,这里的生态明显好转,棕熊和雪豹现在也能看到了,还有一些频危物种也开始出现。”
山丹马场二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钱述华向记者介绍了公司以坚决有力的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重点介绍了农业经营模式、牧业职工转变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及草原减畜工作等情况。
钱述华说:“牧业职工的生态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局部超载情况得到改善,大力推广青稞、燕麦等新品种,做到以地养畜,另外就是积极调整结构,比如把牦牛调整为黄牛,积极向舍饲、半舍饲养殖转变,落实草原补奖等相关政策,做到减畜不减收。”
近年来,山丹马场加大宣传,营造生态保护良好氛围,认真落实草原防火和草原监理职责,做好草原保护日常工作,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建立草原减畜工作长效机制,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全面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实现了区域内草原草畜平衡。此外,山丹马场还注重加强职工技能培训,促进牲畜从天然草原放牧向舍饲养殖转移,确保职工减畜不减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丹马场区域内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据草原生态监测数据显示,较2012年相比,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4.77个百分点,总产草量干重增加50公斤,同时许多绝迹的野生鸟类和动物踪迹也频频出现在保护区域内。
远处祁连山上的雪闪着耀眼的光芒,她一定收藏了太多的秘密,脚下的草原向远处绵延开来,像一幅静谧的写意画。
面对镜头,永昌县草原监理站站长李兴海打趣道:“咱这张脸这么黑,不会影响采访吧?”
他的风趣幽默引来一阵笑声,在轻松的气氛中,记者的采访也就此开始。
永昌是半农半牧县,草原面积达442.46万亩,超过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曾是该县的主导产业。
随着牲畜养殖量的迅速增长,以及受气候干旱、鼠虫危害等因素影响,永昌县80%以上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气候干旱、降雨量减少、超载过牧、利用不合理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祁连山草原退化严重,年产草量平均下降35%左右。”李兴海对记者说。
一边是快速增长的养殖业,一边是不堪重负的草原生态。当地政府决定将牛羊数量减下来,同时,加快发展人工种草。
截至2017年底,全县羊存栏量79.5万只,牛存栏量3.9万头。
为了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永昌县结合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积极引进外来客商,通过出租、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大力推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草地建植。
在永昌县东寨镇龙口乡,伴随着清香的味道,记者看到,苜蓿地里一派繁忙景象,打捆机将收割的苜蓿打成方方正正的草块,然后装在运输车上,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指着苜蓿地里的忙碌景象,永昌县露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郝瑞向记者介绍说:“从2013年开始,公司流转9000多亩土地种植苜蓿,还建成了养殖场,形成了‘种草+养牛+乳制品加工’一体化的产业模式。”
近几年,在国家扶持政策、市场趋势、龙头企业带动等因素的推动下,永昌县结合“大型招商活动”引进甘肃厚生、杨柳青、金昌市新漠北等草产品加工生产企业,以土地流转方式,从事紫花苜蓿产业化生产,紫花苜蓿种植规模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一位牧草种植企业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以一亩地五六百元的价格从农牧户手中流转土地,同时又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这些紫花苜蓿7年一茬,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到永昌县将来的人工饲草种植规划,李兴海感慨地说:“永昌人工饲草产业目前还存在种植分散、产量较低、产业化组织程度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提高牧草良种化程度,增加牧草产量,同时推进牧草种植向集中连片发展,发挥区域性规模优势。”
柴学礼是新城子镇南湾村的村民,今年49岁,家里4口人,一共是8亩地,已经流转了5年了,与以前种玉米、小麦相比,收入增加了不少。
甘肃杨柳青牧草饲料公司总经理、甘肃省草产业协会秘书长贾涪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土地广袤和较少的降雨,恰恰决定了河西走廊生产的苜蓿具备质量和产量优势,永昌县是河西走廊人工种草单产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属于高凉气候,虫害少,适合苜蓿生长。这几年,国产草和国际草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只有提高品质才能替代进口。”
正是因为永昌县具备了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再加上近年来该县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草鼠无害示范县建设等一系列草原保护与建设项目,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等草原保护制度,基本遏制了草原退化趋势,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据2017年草原生态监测结果显示,永昌县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37.88%,草丛自然平均高度为11.8厘米,比往年分别提高了15%和10%,平均鲜草产量为1507kg/公顷,提高了25%。牧草各项指标大幅好转,植被群落结构也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正向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农牧民的收入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草原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减畜和种草并不矛盾。近年来,永昌县饲草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仍然供不应求,这显然是个发展的好机遇,贾涪钧对记者说:“目前,全国50%的优质商品苜蓿来自河西走廊,而永昌又是其中产量最大的一个县区,这对永昌草产业来说,是空前的机遇,因此,县上要调整种植结构,加大饲草产业的科技投入,提升饲草的品质,总的来看,草畜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天祝的抓喜秀龙草原像一曲壮美辽阔的牧歌,在天地间徐徐展开。“抓喜秀龙”源自藏语,大意是吉祥富饶的山沟。远处青山如黛,牧草起伏,徜徉在蓝天白云之下。
在天祝县抓喜秀龙镇南泥沟村,记者见到了关宣巴,他是南泥沟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指着眼前正在修建的帐篷告诉记者:“你们看,这些帐篷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是新建的,和传统的帐篷不一样,悬空帐篷可以最大程度保护好草原,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南泥沟村位于乌鞘岭南麓,海拔在2700米到3100米之间,全村属纯牧业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户341人,已脱贫91户314人,计划今年实现整体脱贫。
今年来,南泥沟村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变生产方式,逐步从传统粗放型的养殖业向以藏家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转型,按照2018年启动、2019年见效、2020年初具规模的奋斗目标,依照“一线两畔八区”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顺利启动农村“三变”改革。
当地政府在草原外围地带划定一定区域,用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在用心呵护草原生态的同时,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关宣巴介绍说,今年他们还成立了“天祝县抓喜秀龙明珠生态旅游合作社”,盘活资源变资产、整合资金变股金、引导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在这片草原上已经拉开了序幕。
采访中记者得知,关宣巴承包草原796亩,其中禁牧499亩,草畜平衡297亩,若按承包面积中草畜平衡的草原仅能饲养70个羊单位。作为南泥村干部,关宣巴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头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制度,积极转变生产方式,通过政府扶持、个人筹资,修建养殖暖棚840平方米,组建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养殖业,同时,为解决饲草不足的问题,通过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外购饲草料等方式,切实提高饲草料供应能力。
目前,关宣巴养殖牦牛110头、羊20只,合计羊单位400只,每年可出栏牦牛35头,绵羊20只,年纯收入达12万元,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益,也为当地牧民提高科学合理利用草原意识树立了榜样。
“今年3月份,村‘两委’组织部分村民代表去陕西省袁家村观摩考察学习改革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也去了,感触很深,回来后,把我的所见所闻讲给村民们听,他们也很受鼓舞,打消了参与‘三变’改革的顾虑,投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关宣巴说。
在牧民石朵旦脑吾家中,记者见到了收拾整洁的土暖气和烤箱,彩钢房显得明亮宽敞。石朵旦脑吾说,他家的草原是240亩,减畜之前养牦牛120只、羊60只。
“现在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牛羊数量减下来了,现在我家的牦牛是四十几只,羊只有十几只,也加入了旅游合作社,政府给我们的政策好得很,我还建了11顶旅游帐篷,资金入股、草场入股、土地入股,日子根本不愁啦。”石朵旦脑吾一脸的欣喜。
如何做到减畜不减收,是牧民关心的问题,也是当地政府推进“三变”改革的初衷。
天祝县草原工作站副站长张起荣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认真落实草原补奖政策,扎实推进退牧还草工程,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强草原生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力度,极大地缓解了草原生态保护与草畜产业发展的矛盾,提高了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
过去,天祝畜牧业以传统散养和放牧为主,结构单一,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该县积极推进畜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设施畜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在天祝县安远镇柳树沟村,永成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牟永成向记者介绍了他创业养殖的白牦牛。
永成养殖专业合作社所处的位置海拔2700多米,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区,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发展舍饲肉牛养殖。通过项目建设,不仅可全面提高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优质牛肉产品的生产能力,还将带动全镇及周边草畜业的快速发展,全面提高种养效益,以此达到增加农牧民收入和加快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
牟永成说,白牦牛气性大,难以圈养,一开始的时候,有几头牛不吃不喝,还有的真的就气死了。后来他不断摸索适合白牦牛的饲养方式,终于取得了成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学习他圈养白牦牛的经验。
白牦牛圈养成功了,其肉质、口感比普通牛肉更佳,如何才能打开销路呢,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牟永成的儿子还在网上进行销售,据说在阿里巴巴开了店个叫“甘牛小镇”,生意还不错。
近年来,天祝以调优结构、补齐短板、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为切入点,以科技兴牧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协调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目前,全县天然草原面积638.5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587.11万亩。
在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的天祝,我们欣喜地看到,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农牧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乌鞘岭下,碧绿的草原使人忘却旅途的劳顿,一望无际的草原像徐徐展开的画卷,像古调长歌一样深沉又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