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8-07-25 10:24常晓晓
关键词:社会性小班区域

常晓晓

【中图分类号】 G6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点及现状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性的发展和教育,对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言,最主要的是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2-5岁这一年龄阶段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及家庭结构的缘故,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够较好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正确的、初步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二、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

(一)人际交往

三、自我意识培养的具体内容: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印象、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统称“自我认知”。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自傲、责任感、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信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四、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几点策略

区域活动作为目前为止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最好的途径和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可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伙伴,充分满足幼儿实现自我的愿望,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下面我将围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来谈我们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做法。

(一)通过操作感知、分享交流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

1.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其成就感及自信心。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注意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并适当给予外部诱因如口头表扬奖励等,促进幼儿对当前活动感兴趣,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让幼儿体验与人友好交往的愉快感,努力让他们与社会、与同伴进行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了解自己、他人,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克服自我中心。

例如娃娃家中为幼儿提供的各类手工制作的“饺子皮”上面设计的是对称的暗扣,这样在情境中让幼儿通过包饺子这样的游戏活动又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这种材料的投放质量就比较高,设计也很巧妙。同时又对培养幼儿独立性,增强自信心、成就感是十分重要的。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同时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也要注重各项游戏和材料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以提高游戏和材料的挑战性,使之能够适应不同能力的幼儿的发展水平。

2.恰当地观察与评价,增强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

幼儿的自我认识发展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帮助幼儿学会自我评价是提高幼儿自我认识的重要方面。教师作为区域活动中的引导者、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欣赏者,对幼儿活动情况评价的作用应该是既全面但是又注重细节,同时又要是客观公正的,合理的评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有利于促进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些不当的表扬方式,孩子做得好了就笼统的表扬一下“你真聪明”、“你真棒”等等,但是这种抽象的表扬有的时候会让他们产生疑惑,究竟是哪里做得好了才得到了表扬?例如区域活动中,泽泽在美工区粘贴了一幅画,我们发现他比上次做的更好了,我仔细观察他的这幅画比上次有哪些进步,“我发现今天你的这幅画贴得特别牢固,叶子都没有掉下来。”这时孩子就觉得老师发现我今天特别注意多用胶棒防止叶子掉下来了,原来老师一直在关注我。老师欣赏他欣赏在点上了,于是他就会跟你讲:“你看我今天特别多粘点胶,防止它们掉下来。”在我们评价的基础上,然后再发展为他们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知道要经过努力自己就会变得更好。

幼儿通过展示、讲述自己的活动成果,与同伴、教师之间互动交流。幼儿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既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让同伴对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是一个互相交流、提高的过程。幼儿能够大胆站在大家面前表述自己的意见,所需要的信心和勇气就是一个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引导幼儿评价活动成果,展示幼儿活动成果都是对幼儿活动的一种认可,幼儿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地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体验。

(二)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交流来增强幼儿的自我体验。

1.在区域设置中增加互动和交流环节。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幼儿社会性的学习主要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实现,区域活动为幼儿社会角色扮演提供了平台。小班幼儿在娃娃家最喜欢也是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扮演成人,照顾宝宝,通过这种形式,幼儿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的经验,模仿父母照顾自己的情景,这样既使得幼儿可以获得扮演社会角色的经验,又可以实现幼儿情感的迁移,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照顾自己的不易。在幼儿清楚活动目的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利用在娃娃家的家庭形式将几个区域活动简单串联起来,比如利用世园会的背景,引导幼儿扮演家庭成员集体外出游玩,到表演区观看演出,到美工区参观各类作品就像参观园艺展览馆,幼儿通过类似这样的角色扮演来认识社会角色职能。通过模拟的现实生活环境,使得幼儿对社会有一个方向性的认识。这样也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认可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和理解规则。

例如,我们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但是他们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积累,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引导他们以游戏的形式扮演交警、司机、行人等,就可以让他们了解到交通规则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并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以及违背规则可能受到的惩罚结果。正如蒙台梭利说过的:“我看到了,就忘记了;我听到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有一次素素妈妈高兴地跟我们说;“你们老师们真厉害,教的东西她记得可牢了,那天带她过马路,我还没看见红绿灯她就大声提醒我,红灯停,绿灯行,还有一次她爸爸开车时一边和我们说话,突然她就大声喊爸爸不能闯红灯!”孩子能把在区域活动中的经验带到现实生活中去。

(三)制定游戏规则,促进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1.在游戏中实现规则意识和秩序感的建立。

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行动中易受外界的影响,内部动力不足,且规则意识比较薄弱,秩序感较差,争抢玩具、随便串区的现象时有发生,孩子们往往遇到困难会采取一些逃避的态度,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活动应该以认真、耐心、细致的具体指导为主。比如说在表演区一个小朋友偷偷跑了出来,结果老师发现了就问他为什么串区,他就告诉老师:“我不想再在表演区表演了,都沒有人来看我们表演,不好玩。”这时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告诉他:“你不是说没人来看吗?那你就负责去做做宣传吧,你们表演得那么棒要让别人知道别人才能来看呀!”这样既解决了这个孩子游离的问题,也通过这种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交往和表达形式。

2.增强幼儿责任感,培养自制力。

关于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老师还特意制作了类似于“工作证”一样的进区牌,这样孩子们在选择区角时就更加直观,同时这种形式让孩子感觉我就是在从事一项创作或者工作,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有种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又增强了自我认可度。同时老师在活动中也十分注意及时发现孩子良好的行为及时的进行表扬,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又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搭建区的孩子将玩具到处乱扔,老师发现后就及时的介入,告知幼儿:你的这种乱扔玩具的行为违反了搭建区的规则,你将被剥夺游戏的权利。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要承担错误行为产生的后果,这对于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培养幼儿良好的自制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区域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我们会继续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进行,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条件。

猜你喜欢
社会性小班区域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分区域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