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2018-07-25 11:34凡建强
关键词:人格师生关系新课程

凡建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也更加关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转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关注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情感势在必行。新课程、新教材、新形式、新手段的实施使教师不再仅仅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的“师道尊严”已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对个性发展的要求。今天,教师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还承担着塑造学生的理想品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养成健康人格的重任;而在新时代中成长的学生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新型的“合作学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已经迫在眉睫!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和感情关系,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具有创造能力人才的关键,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永恒定律”。教师在调适师生关系中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信赖,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在和谐中达到教育目标。所以说,良性的师生关系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以人为本,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看今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学生就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而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资源”。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而要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民主平等,需要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对教师而言,首先就是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是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最后要激活知识,激发学生活力,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观念方面,要彻底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標准的做法。

对学生而言,首先是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定位的认识。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有一种永恒的资源,那就是学生自己。从知识信息的角度而言,当今的学生的知识信息获取渠道,已不再只限于学校、课堂、书本和教师。学生从学校以外的广大传播媒体中不断地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并将它们带入学科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是一个知识源;从生命的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认知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并且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与发展的潜能,这本身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活力的可交互和共享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互动的情境中,落实着民主平等的参与和合作的教学理念。

二、双向互动,构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目前,它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一个热点问题。显然,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它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地加以建构才能获得,这个建构过程是不可能由其他人来代替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其次,教与学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建构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为此,要明确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交流。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在被教,而学生在被教中,也同时在教。在“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及其精神世界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因材施教,互换角色,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吃“大锅饭”,不能“一刀切”,举个例子,一道中等难度的题让优等生做,可能得心应手,而让后进生做,那可能比登天还难。有的教师不去分析原因,而是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这两种差距:“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真是笨,你看看人家多聪明。”失去自尊心的这部分学生面对同学和老师的冷漠,在学习上也就只有听之任之,跟着感觉走。时间越久,他们的学习意识越淡薄,最后干脆在学习上“洗手不干”了,来一场调皮竞赛。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抽象思维在他们脑中还没有形成概念。所以不同年级,不同的班,即使同一班的不同学生在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的发展水平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了解学生的一般发展水平外,还应了解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及其原因,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布置不一样的作业,设置不一样的标准等。不能对整个班的学生整齐划一。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动、和谐,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师生关系,是既注重教育理念、又注重个性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人格师生关系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