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40岁这一年,杨利决定来北京。告别生活了40年的乌鲁木齐。把自己投身于完全陌生的另一个城市。以至于在亲友团引发了“地震”,在很多人的认知里,40岁是渐渐趋向安稳的年龄,是梦想睡去现实醒来的年龄,也是不再有职场竞争力的年龄。可是,杨利还是告别了原来的舒适区,也告别了原来熟悉的生活模式。是的,想要出发,先要离开。
一切又要重新开始,这需要勇气。
勇气,杨利一直都不曾匱乏过。支撑她不断突破,不断拓宽自己认知领域的,除了勇气,更重要的还有持之以恒的韧性。而这韧性的支撑点源于她持续不断的学习,以及总想要突破自己的内在驱动力。
到北京的第一年,她和老同学相约一起去清华校园和北大校园认真地走了一圈,并在心里默念:如果人生重新来过,那一定要努力考取大学。而她也知,人生没有回程票,这只是一种假设。只是填补当年没有高考的遗憾。
站在心仪的大学校园,心里会不断地有问号盘旋在脑海:如果当年上了大学,那人生的道路会不会走向完全不同?但她也会很清醒地认识到:进哪所大学并不重要,重要是把读书当成一件终身的事情来做,永远求知,永远进步。
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收获也如晨钟回荡在心底,不断地告诉她: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每一步路都在无形中塑造着自己精神、气质、认知。当下的成就,也是之前无数尝试、选择、努力的结果。当下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与大学擦肩而过的高中毕业生,杨利走入了技校,学到了人生第一份生活技能,学一门技术,很快就业,这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也是不错的选择。技校毕业后的杨利进入了一家汽车运输大型国有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西域边疆首府城市,生活平稳,节奏缓慢,还是一个单位能呆一辈子的年代。
那时的杨利,正值青春,生活的帷幕徐徐展开,她亦有一颗跃跃欲试的心。外表恬静,内在火热,有无穷的好奇,也有征战人生的豪情。工作中勤恳认真,是庞大工业体系中的一个螺丝钉。但她有不甘原地踏步的上进心,利用业余时间在乌鲁木齐考上了一个夜大,拿到大专文凭。她说那次学习的原动力,不仅仅是想要在学历上更上一层,更重要的是那些课程设计吸引了她,她报考的是文秘专业,内容涵盖面很广,包括经济,管理,文学,社会心理学等等,她想要了解更多的领域,而这些课程能够满足她的求知欲。
勤勉工作和持续学习也有了些许回报,她被单位派到北京集团总部培训,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她又一次感受到了学习知识的吸引,和更宽阔的视野的冲击。短暂的培训,给她的触动却很多,她清晰地明了自己并不会止于满足彼时的小安稳,也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她希望过有质感的人生,不甘于平庸,她期待生命有意义,有回响。
她买来大量的书读,看得书很杂,天文、地理、管理学、经济学、小说、传记,在不同的作者那里获取知识,也拓宽自己认识世界的维度。在读书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不适应学校的应试教育,喜欢自己学习和摸索。“这种自己学习和摸索应该引自于我对未来,充满了新鲜好奇,不断地去挖掘,以得到答案为乐趣。”多年后,杨利回忆年轻时在书海里漫无目的自由徜徉时说道。“读书是件好事,好到你可以完全相信自己,淡定面对一切。”她说,感谢书,感谢那些年不懈地阅读。
时代以飞奔的速度向前奔跑着,互联网大潮慢慢来临,即便是与北京时差两小时,距离互联网中心近五千公里的乌鲁木齐,互联网的劲风也吹了过来。或许是一直不间断的学习和阅读,让她更快地感受到了这股风。在千禧年前夕,她离开国企,成为市场大潮中的一员。加入了一个当时还全新的行业——互联网企业。
这也是她第一次担任中层领导职务。当时对于管理完全不通,曾经的一点管理常识是大学专科教育里的《领导科学》,不足以支撑她的工作,在人际关系中也遇到严重问题,很多不能立时求解的问题困扰着她。“那是千禧年的开端,不光是我个人的命运,连同时代也在巨变之中,痛苦与机遇并存。我强烈的不适应,其实也是个人成长不可回避的。”杨利回味着,当时看起来困扰的事情,此刻再看已经是云淡风轻。当时的苦楚,或许是成长的阵痛。还是趁着工作间隙,她在业余时间奋力苦读,历经几年时间,最终拿下了自考本科学历。自考很难,需要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督促能力,所幸,她都有,并且在这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她喜悦地发现,自己在自我学习这条路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体系,还有自我深刻体察,明白了哪些是她所要坚守的,哪些是她可以舍弃的。
“从中国古代历史中那些慷慨悲歌的人物里,我总能吸取到一些‘士的精神,士所采取的是‘义,一种东西,你觉得好,那拿去好了,对我再重要,我不要。”这份在他人眼中的清高和洁癖,在现实生活层面的考量上或许让她失去一些,但是带给内心的笃定和宽阔又是无法用现实财富去衡量的。
再一次做管理岗位后,想起第一次做管理岗位时的无措和痛苦,她由衷地感谢第一次遭遇的挫折,而且,此后管理水平直线上升,挫折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她又通过考试,获取了高级人力资源师,经济师等职业认证书,也储备了越来越多的能量。“如果你被一时的不好打败了,那么继续前行势必受阻,但你既能宽容他人,也能原谅自己,那么再往前走又有何难,傍身能力已有,何惧未来呢?”
内心有了自信打底,所以40岁再决定到北京北漂,就好理解了。即便做足准备,刚来北京,求职也并不顺利,并没有一份现成的工作等着她。她需要重新准备简历,“找工作的大半年,我粗略地算了下,大约投出去一千多份简历。”她并不着急,一是她不想找个随便的岗位浪费时间,一是她也有了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某公司的人事行政经理。她的职业竞争力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褪,她也站在了与清华北大毕业生相同的赛跑线上。而此时,她已经不再想关于竞争、关于赛跑的事情,她只想如何做好自己。
职场再次进阶是进入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成为企业管理咨询师,有点那种电影大片里的场景,拖着箱子,辗转于一个又一个机场,见客户,谈项目。如果她愿意,可以一直這样过下去,因为她的能力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与肯定,以至于被赞,“杨利,你是公司最赚钱的咨询师。”
但是这些并不能给她带来更多成就感。她还想要做有影响力的事,想成为更卓越的人,这种热念与理想主义并不曾消褪,越来越强烈。“在职场经历得多了,很多结果证明,当初我的选择是对的,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独立做企业呢?”在北京8年时间,从人力资源总监到管理咨询师再至创业者,她完成了身份转换的三级跳。
那个曾经在高考中没有搭上大学这辆列车的女孩子,凭借着长期以来不间断的学习和韧劲儿,一路风雨,一路闯关,也一路精彩着。
前路漫漫,未来可期。
《中华儿女》: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你有什么想法?
杨利:我的未来,是继续现在的创业之路,将“飞云智库”做成一个品牌,这是一个经济信息商业智库,我也想将之打磨成一个经济情报的前沿科技机构。显然可以切入互联网风口经济,进入互联网赛道,成为一个系统平台,共享经济大势下正确引流市场中的专业信息库,中国版的麦肯锡都是我们可以找到的存在基础。网上的信息很多,如何摘选,什么是好的,对自己有利,与适合的,由于信息量大而繁杂,一不留神非常容易走弯路,沉没成本无可估量,无疑对企业还是个人,如何选择都是耗费能量并且折损关键的技术活,我们可以从择选路径找到智库存在的条件。
对于职业规划,我现在的身份既是“飞云智库”创始人,同时也是一名企业管理咨询师,有丰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和资历。目前,我做的工作是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智库平台搭建,最近半年基础工作是融资和建立团队。对自己的期望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带出一个出色的队伍,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认真对待企业的社会责任。不负时代,不负家人,不负自己。
《中华儿女》: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书可以说一说吗?
杨利:《智能的结构》、《领导梯队》、《第二性》。
《智能的结构》是本心理学著作,条分缕析地阐述人类潜能,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念,让普通人也拥有了动力打破固有思维,勇敢争取自我成就。这本书,对于我的读书历史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以前看书,都是慢慢明了和理解的,而这部书,那种感受,就是哐啷一下,进入了另一空间似的。完全不一样了,从那时起,我的心智仿佛被打开,一路开挂。
《领导梯队》是对于我的专业管理能力而言是近几年来一个进阶。而且,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单纯一部书就可以解决大量企业在组织层级上的问题,很多管理人员停留在一个比较原始的管理阶段,还在靠自己感性直觉和有限的格局总结经验来做管理工作,不愿意思考,其实是管理人员心智的局限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局限。看似简单的问题,解决起来却并不容易,这就是企业管理咨询工作的空间。那么,对于我们的工作角色而言,就是极大的激励与自信源泉。
《第二性》是法国女作家彼伏娃写的社会学著作。这本书常常作为女权主义的经典被拿出来说,我没有女权思想。但我是女性,需要在意识觉醒的道路上找寻动力,这本书最大收获就是女性的自觉自信,使女性相信自己有智力主导命运,有足够能力实现目标。
《中华儿女》:你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能叙述一下吗?
杨利:我向往的生活就是生于这个时代,现在这样的生活,选择自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为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虽苦犹甜。最初懵懂,而今却越活越明白。年少时光,我有些浪费在与人解释、和不被理解的懊丧情绪中,幸而刹车及时,我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有情绪困扰,但会一些人突破出来主宰自我。树立明确目标,不再虚度人生,因为光阴宝贵。至于众生,只有宽容原谅,并不一定去求理解,时间也会是良药,慢慢不会懂你的,也许消失在过往红尘,也许会在前路与你重新握手,而现在不该踯躅。
《中华儿女》:如果有机会穿越回去,和过去的你见一面,并给曾经的你说一句话,那你会说什么?
杨利:我会说,“嗨,还好吗,累了可以歇一歇,歇够了要重新上路。” 人生虽然是一个不可逆的旅程,重大关键选择并不见得都能如意,但并不就此宣布人生一事无成,人一生中的反转和不期而遇,随时都能出现,不放弃才是最重要的。高考时,我们都还年纪小,蒙昧无知,还不知思想为何物,还不懂得什么是自我。大环境,也没有允许你可以有任性的决定。自己不能决定人生,父母帮你决定,你不能怪父母只是考虑生存问题,生存也是人之根本。你也不能怪环境,还是有人冲破环境,走上了人人艳羡的自我之路。更不能怪自己,不是谁天生就能早熟,早早自律,知道什么才是那个年龄该做的事,只有完完全全接受了自己,才能完成对自我的救赎,才能有力量为自己设计想要的一生。